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以教育造福人類 專訪騰訊核心創辦人之一 陳一丹

2016-09-19

「我的體悟是,成功是一個過程,並非那個想像中的結果,也並非外界評價的那個結果。如果我們按照自己的理念工作生活,在過程中是快樂的、幸福的、踏實的,那就是成功。」

陳一丹(Charles Chen)曾經為「成功」下了這樣的定義,當然,作為騰訊主要創辦人之一,他在事業上的成功便已絕對毋庸置疑。執筆之時(9月6日), 在香港上市的騰訊(0700) 股價已連日上升,惟高處未算高,當日繼續猛炒,股價曾升至216.8港元再創歷史新高,最終收報215港元,升2.28%或4.8港元,市值亦正式衝破2萬億,達2.04萬億港元,成為亞洲最高市值股份,名副其實的「亞洲股王」。然而,這一切銀碼數字卻非陳一丹最關心的事情, 自2013年,陳一丹正式宣布卸任騰訊首席行政官(CAO),改任騰訊終身榮譽顧問後,他已全情投身進入文化、公益及教育行業。2009年,陳一丹向武漢學院注資成為舉辦人,以「辦學不取回報」的方式,投資舉辦武漢學院,2015年加大投資力度,首期投資人民幣20億元,開啟國內非營利性民辦公益大學的先河;陳一丹又曾帶領騰訊開創多項創新性的公益項目,成為第一位獲得「中華慈善獎」的互聯網企業家,獲頒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慈善楷模」,以至被譽為「中國互聯網公益教父」、「互聯網公益第一人」。2016年6月7日,胡潤研究院發布《大城小愛慈尚會2016胡潤慈善榜》,陳一丹捐贈40億元排第二位,主要捐建武漢學院以及設立教育獎項「一丹獎」。

陳一丹說:「我深信奮鬥當永不停歇,而善良則是一種選擇。」陳相信教育關係着人類的希望和未來,他認為教育會是解決許多社會問題的妙方良法,而這與其成長經歷也有著密切關係。45歲的陳一丹平日表現沉穩自信,但只要談到教育,就立刻變得激昂無比。回望過去,陳一丹表示,高考生涯最令他難忘,當時讀書壓力大,在高二的時候已讀畢高三的課本,但由於「過早發力」,以致高校時語文科不及格,最終入讀了應用化學系,未能跟隨父母之路考入金融系。陳一丹從小就對壓力毫不陌生,惟三十多年前,高考的壓力使他面對了人生第一次滑鐵盧。為了迎戰人生中重要的一役,他整軍以待,提早一年完成溫習,還在模擬考的時候取得好成績,被老師相中,代表全體同學發表學習語文的心得。當他在台上侃侃而談的時候,他壓根兒就沒想到,自己竟就是在這一科上栽了大跟頭,考了個不及格!回首當日,陳一丹說:「不過,去了化學系,我很感恩,因為在那裏我認識了我太太。」而且,理科的邏輯思維訓練對他其後創業也有幫助。

陳籍貫廣東潮陽,1971年出生於廣東惠州,成長於廣東深圳。先後在深圳大學取得化學學士學位、南京大學取得法學碩士學位。1993年在深圳大學畢業後,陳一丹最初在深圳檢驗檢疫局工作,直至1998年獲騰訊主席馬化騰邀請一起創業,與前首席技術官張志東、前首席運營官曾李青和首席資訊官許晨曄成為該公司始創股東。除了曾李青外,四名始創股東都是由深圳中學至深圳大學一起讀書的同學。當時正值中國資訊科技迅速發展之時,他們創立的騰訊公司乘勢騰飛,業務急速擴展。

也許不少人曾經想過要回饋社會,但真正付諸實行的卻寥寥無幾。但陳一丹有不一樣的想法。面對自己擁有的財富,他認為這是個上天賜予的機會。「我自小在小康之家長大,對錢的意識不強,直到開始工作才發現,錢很重要。我很感恩,能在這個大時代創業,跟上了時代的潮流,獲取了超出個人需求以外的金錢。我覺得這是上天不知為何賜予我的資源。世界的資源一直在滾動,剛好在這一輩子讓我擁有這麼龐大的資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去推動社會,我很感恩有這個機會。」

「在我念書的時候,大學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我的奶奶隻字不識,卻教育出了我爸爸這個大學生。她對我們的期望很簡單,就是好好讀書。雖然她不會把這些話宣之於口,但就是她,讓我感覺到教育很重要,」他回憶道。陳一丹祖母於2012年離世,享年98歲。「我受祖母的影響很大。她是文盲,但對人很好,永遠都給人友善的支援。她的仁慈和與人為善是發自內心的。她一直認為,讀書非常重要。」

隨着陳一丹踏足社會的年月漸增,他開始領悟到,教育不但改變個人命運,更能改變世界。陳一丹1996年以兼讀形式在南京大學取得法學碩士學位,「我修讀法律時,透過社會案例看到法理分析,也看到人性。」他漸漸發現,教育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方法:「真正對教育產生興趣是在事業穩定後,當時自己已有一定的社會歷練,也看了很多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對教育有深一層的理解。」

Image description

在過去幾年裡,特別是自從他在2013年從騰訊控股退下來之後,他越發投入到公益活動之中,其中包括向他創辦的非牟利大專院校──武漢學院投入20億元人民幣(約3億6百萬美元)。該校以公益辦學為宗旨,而陳一丹也在近年逐漸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在教育這方面多作探索。此外,他和騰訊控股的幾位創辦人攜手成立騰訊慈善基金會,為非牟利機構提供資金,資助教育、救災等多個項目。其中,他們與深圳市福田區政府合作,開辦了深圳明德實驗學校。該校是一所12年一貫制的公立委託管理學校,減少孩子們面對考試的壓力,讓他們能更專心地享受學習的樂趣。

「其實這一切改變到今天都還在摸索之中。但只要有行動,就會帶來改變。這個學校是個樣版,一旦它能生存,其他學校就可以學習,意義可就大了。」陳一丹認真地說。然而,這一切還未能使他感到滿足。因為在各種公益項目之中,教育是他最關心的一項。作為在九十年代成長的一代,他深深感受到教育如何改變人的命運。正是出於這份感悟,他萌發了設立一丹獎的念頭。三年多前的一個夜晚,陳一丹在就寢前於日記本寫下了一句話:「設立突破宗教、種族、國家限制的人文鼓勵獎項,旨在鼓勵倡導人類對宇宙人生的領悟和貢獻。」經過三年的努力,一丹獎終於面世,他的夢想成真了!

5月22日,陳一丹宣佈一丹獎正式成立,目標是透過教育創造更美好的世界。陳一丹撥出25億元成立「一丹獎」,每年頒發6000萬元獎金以表彰和支持對教育界事業有貢獻的人士。這是目前全球獎金金額最高的教育獎,將賦予教育革新者更強大的力量,建立一個跨越國界的教育領袖社群,為人類社會帶來深遠影響。這個一年一度的獎項由全球獨立權威人士所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將嚴格檢視各申請人的資歷,從中選出最合適的得獎者。「這個成就要具有複製性,讓其他人都能學習,影響更多的人。著重未來,影響未來,這一點更為重要。」他認為,教育能改變世界,而世界需要更多的意念及資源去推動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全球教育環境之改善,必能令作為世界一員的中國受惠不淺。「一丹獎」由獨立基金會管理,每年頒發兩個獎項,包括一丹教育研究獎和一丹教育發展獎,得獎者將獲贈一枚純金獎牌及1500萬元獎金,其教育項目亦將獲得另外1500萬元資助;「一丹獎」希望表彰為教育作出卓越貢獻的個別人士或不超過三人組成的跨界別團隊——包括教師、研究人員、學者、政策決策者及社會運動家等——並根據創效投資的原則向得獎人授予項目獎金,而首屆獎項將於明年12月頒發。該獨立基金會亦委託經濟學人智庫,以2030年為界限,定出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2030教育」目標相配合的多項教育趨勢。

陳一丹表示:「獎項旨在表彰及支持教育界的創革者。這些先行者以其遠見及創新精神,為教育研究及發展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我們亦希望透過此獎項平臺,致力凝聚各方展開富建設性、包容性的對話,聚焦教育議題的解決方案。教育能提升人類的福祉,讓世界的下一代受惠無窮。」他強調,「一丹獎」所指的是廣義的教育,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和宗教等所有形式的教育,希望有更多人關注教育這個議題,並透過理論和實踐去創新教育模式。

陳一丹認為,在中國悠久的儒家傳統中,教育地位超然。人通過教育而接引後學、詮釋世界,從而改變世界。反觀現代,全球對互聯網+ 教育的討論往往聚焦於技術培訓,鮮有談及精神道德上的培育。這一點也是未來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改進的方向。他說:「過去幾十年來,教育的目標都是為了滿足職業要求。但是在未來社會,每個人都要求在社會中發揮自己的專長,作個性化發展。教育要如何迎接這種變化,很值得探討。」

「一丹獎」的崇高理念,反映出陳一丹並非只從小處着眼的人。他喜歡默默耕耘,直到成就宏大目標。然而,陳一丹亦強調,他個人的教育理念不會影響評審結果。評審委員會及國際顧問委員會將執行評核,確保評審的公平性及權威性。「我的責任,只在於建立具有權威的委員會、以及一個公平健全的機制,一切評審就交由這個機制和委員會去進行。」這是陳一丹至今投入最大的一個公益項目,他更希望一丹獎能成為最具公信力的國際教育獎。對於一丹獎,陳一丹的期望很簡單:「我希望這個獎可以每年慢慢地往前走,能永續地走下去。至於最後它會走到哪裡,我不會給它一個框框。這,應該交給社會去決定。」

十多年來,陳一丹有空就看書,尤其是一些關於信仰、心靈、中華傳統、儒道釋學說的書。他本想由此加深自己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後來卻領悟到,教育實在很重要。不但是學校的教育,還有家庭教育,也就是家教。還有宗教或信仰教育,對人也很重要。「因為沒有信仰教育,社會就以利益為先。人人都認為自己可以害人但不會為人所害,到頭來卻是人人受害,這都是因為大家缺乏信仰。這種信仰,可以是中華文化傳統,可以是真正的宗教,大家可以自己去選擇。人只要有了信仰就好,而信仰就是從教育而來。」

陳一丹倡立騰訊傳統文化頻道(儒學頻道、佛學頻道、道學頻道),2013年6月26日正式上線。陳一丹為儒釋道頻道寄語:「復興文化信仰,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現代媒體人的責任,這也就是騰訊儒釋道三個頻道的使命。」《LifeStyle Journal》借「一丹獎」公布活動之便,與陳一丹深入交流了他對中華文化傳統與創新教育理念之獨到見解。

Image description

LJ:《優雅生活》CC:陳一丹

LJ:今次我們想探討的題目是講教育的過去、現在、未來,好多人覺得中國的傳統事物過時,但其實它們的學問是鮮活的,中國傳統許多經典都特別提到人與社會相處的和諧關係,相信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還有它們亦非常著重人的價值問題,但為何中國傳統文化會被唾棄,相信都是不懂得與時並進之故,所謂變與不變,它們一以貫之的道理是好的,所謂擇善固執,但怎樣與時並進去表達和傳播,就在乎變,你怎樣幫助過去的東西適應現在呢 ?

談到現在,現今科技發達,但好像香港大學醫學院都要求同學們讀些人文學科,人文學科怎樣跟科技結合呢 ? 至於未來方面,Charles你從事高科技會更加敏感,「過去、現在、未來 」,怎樣在過去發掘一些恆常不變的好東西,怎樣幫它適應現在,令它變,至於未來,大家都不知,可能正是「一丹獎」的努力方向。

我們不如從過去開始,你以往讀化學,又讀法律,後來從事高科技,其實當初賺了第一桶金後,就會有好多誘惑,怎會回頭埋首經典,去研究儒、釋、道呢 ?

CC:可以這樣說,我們以前覺得不是問題的問題,最後都會變成問題。一個人的價值觀會由家庭、學校、社會幾方面形成,在家庭是透過成長環境,或聽父母說的,在學校雖然沒有正式地教,但學習語文,透過歷史或古人的文章潛移默化,在社會上有各種電視、書本、雜誌,逐步形成某一個人的價值觀,範圍很廣,但都是零零碎碎的,不像西方基督教已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中國過去三十年經濟高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無論公司文化規條,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或對外怎樣相處,包括代表個人或公司,都沒有人教你怎樣做,這時存在腦海裡零零碎碎的價值觀,會影響你的決定,到最後,人無論貧富,都一定會探索、思考,什麼是人生的意義,西方社會基督教的答案是榮耀上帝。

我也是為了追求答案,更重要是為求心安,我以前在大學修過三大宗教,是知識上、學術上的層面,但我慢慢覺得,信仰不一定來自宗教,可以來自傳統文化,而中國人信甚麼,正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有多層次,有經典的,也有民間文化的,正是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了中國人的做人處事方式,所以我花了三年時間,有系統地去學習,例如《論語》,逐篇逐篇重新去學。慢慢理解後,覺得中國傳統文化是適合中國人的信仰。

LJ:但為何一直以來有人覺得,中國傳統文化已變得僵化腐朽,要打倒孔家店,要揚棄古文,要跟西方接軌,中間一定出了些問題,可能正如你說,是教育的問題。

CC:不單止是教育問題,也是與時並進的問題,有些東西的確不合時宜,要被時代淘汰,但是有些,你所說不變的東西,例如是對美的追求,大家是一致的,東方美有東方美的形式,來到現代社會,它的本質和元素仍在,但問題是怎樣進化及融入時代的發展,要怎樣變;變,不能像浮萍,飄到那裡就那裡;變,是要有基礎的,對我們來說,變的基礎正是中國文化。

LJ:你在騰訊的平台開設了「儒、釋、道」的傳統文化頻道,會否覺得很難吸引人,特別是年輕人的注意呢?

CC:一方面是要讓大家更加了解,第二是要有個平台讓大家交流,是 long term operating, 是一個eco system,但怎樣進入這個eco system 呢,就是要讓人先進去,並且保持開放態度。

LJ: 讓人先進去,這個就是教育的概念。而傳統智慧又如何去開放呢 ?

CC: 說到教育,什麼是教育,「教」,是教你 knowledge,教你知識和技能,「育」,是育你的品格,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但隨着時間發展,有了 Google 和百度,「教」的知識可以輕易搜尋,容易累積,門檻變得很低;相反,「育」和綜合能力的提高變得非常重要,放在中國文化層面看,我想起三句成語,一是「有教無類」,說的是人人都要教,教育不單止為培養精英,是為了社會整體進步,但人人水平不同,來到個體便要「因材施教」,還有的是「與時並進」,社會發展太快,經濟發展會犧牲許多其他的,人類要往何處走,由甚麼人來推動,這些人正是受了今天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今天所做的,正是昨天所受的教育,如果昨天只教 knowledge 和技術層面而忽略了人格的培育,後果不堪設想。

LJ:說到現代,你當前已做了實驗,將「教」與「育」合併出來,過程中有沒有甚麼有趣的得著?

CC:我們在深圳創辦的明德學校比較有自主權,校長是語文出身,他改革了語文教材,一方面提升了原來教授語文的能力,另外就是融入了對歷史的理解,因為語文不僅承擔了語文本身的功能,還包含了歷史和中國文化的價值觀。

LJ: 你投入在武漢學院,一擲二十億是什麼原因 ?

CC:約2000年時,由於太多人希望讀大學,但因為資源不足,學位不夠,政府容許一些私人資本,在大學舉辦獨立學院,是1949年以來首次有的,在這個時代碰到這回事,我希望應該有一批人去推動私立大學,它是一種大學的管理方法,雖然由賺錢開始,但有它的好處,在外國,公立和私立大學並行,而我也開始這樣做,由獨立到私立,就是需要這麼多錢。

LJ: 你這個私立大學有沒有將你所注重的「儒、釋、道」或其他人格教育放進去呢 ?

CC:現在仍在探索中,效果尚待觀察,因為它不是一個單一的學科,但補充是有的,叫「明德講壇」,是一個全人發展計劃。

LJ:你說過讀法律的時候接觸到好多社會問題,而最終認為教育是一個解決方法,你怎樣得出這個結論?

CC:我是讀化學的,但選修了微觀經濟學,我好記得老師說過,這些理論教你怎樣探索這世界,但你會受束縛,因為「人之初,性本善」,但如果教你「人之初,性本惡」,你會更成功,他這樣說我覺得很震撼,很懷疑,但沒有答案,而在你覺得震撼那一刻,正是獨立思考的時候,最後為何會得出是教育這個結論,你要慢慢浸,這樣是對,那樣都對,儒釋道是對,宗教是對,人人都對,甚麼都對,這時候就談到教育了,好的東西怎樣去傳遞給人,本來是對的,可能傳到給你是錯的,或者今天對明天錯,所以在傳遞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培育自我的問題,自我又跟社會和宇宙有關連,又有思考的問題,這就是教育。

LJ :談到未來,你可否描繪出一個未來教育的方向呢 ?

CC:人工智能和工業4.0 會對未來教育產生變化,變化產生的衝擊會很巨大,大到會改變現有的模式,變成怎樣的模式我也不知道,可能是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改變了教學方式,而方式又產生了生態的變化,和教育系統的變化,繼而是社會組織的變化,但衝擊這麼大,我們不要害怕,反而要擁抱它,迎接它,了解它,教育面臨很大的挑戰,我也不知未來會如何。

文:Patrick Chiu 圖:Ben Tam、師曾

Image description 關於一丹獎 一丹獎由陳一丹於2016年創立,旨在獎勵推動教育創新、所作貢獻具長遠影響的個人,其願景是透過教育使世界變得更美好。一丹獎旗下有兩個獎項:一丹教育研究獎、一丹教育發展獎。25 億港元的資金(約3億2千萬美元)由獨立基金會管理。得獎者將獲頒金牌一枚及港幣3000萬元(其中一半為獎金,另一半為支持推動教育研究或項目的資金)。透過一系列活動,一丹獎將成為全球社群參與討論教育的平臺,並肩負起推動教育公益事業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