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鄧永鏘:美没有用,很很美才有用

2014-04-21

鄧永鏘(David Tang)永遠使人想起英殖香港,首先他的銜頭是爵士。他風格永遠中西合璧,穿唐裝,講英語。八十年代初他就在北京大學教哲學、英文,回港創辦中國會、上海灘,說流俐英語,與戴妃、英國皇室、Kate Moss交朋友,同時與香港一眾女星稔熟,回歸前,有一種身份是很多人稱羨的,叫「高級華人」,鄧爵士絕對是人辦。回歸一十七年,早就把一手創立的上海灘售出的鄧爵士,又再重返零售業,早前開新店Tang Tang Tang Tang(鄧鄧鄧鄧)。今年剛好六十的他仍堅持中西合璧,且聽他談美、談Cool講Wow。

LJ:上次LJ跟你做訪問,我記得兩件事印象是很深刻的, 我問你是否有錢才有藝術,你說這講法是Patronize(寵幸)藝術,「所有藝術家都是貧窮的。」

DT:我要調整一下你所說的。你問我政府應否贊助藝術界,我的想法,是如果你有錢,就應該將金錢放在教育上, 放錢到小學、中學去,毋須找空間給人潑畫、找人畫油畫, 這不是不好,但這是不需要的。你看看歷史,最重要的藝術家,不是一定窮,而是就算是作家,都是靜靜的躲起來就寫本書。根本很多人在情況欠佳下創作,社會上也有很多人反對他們做藝術創作的。近期Caravaggio有幅名畫來港展出──雖然他更好的畫在倫敦,他的一生都像在逃亡,因為有人認為他殺了人,他一生都很窮。

Debussy一生也沒有錢,Picasso更加沒有錢。上個月我在慕尼克吃午飯,那間Kronenhalle餐廳擁有很多名作家的畫作,為甚麼?因為當年大家都沒錢吃飯,Chagall、Pissaro、Braque都在這裡,要我想,有沒有那個藝術家, 是政府或公共機構幫助他出來的?都沒有。但是呢,在14-17世紀的維尼斯,有一件事是很重要的──Patron,私人的支持。譬如說,以我做個小小樣辦,我把人都帶來香港討論西九龍這件事,我願意花錢,我認為這件事是對香港藝術文化有貢獻的,過去,香港人未必懂,但我們可以吸收外國人的經驗。我們需要一個老闆願意花錢,就像Nadezhda von Meck(梅克夫人)贊助柴可夫斯基一樣,他才有機會寫這麼多優美的樂曲。至於Bach(巴赫),他是有教堂請他彈琴及作聖曲。

所以你看嘛,歷史上,很清楚,全世界的文化歷史,就是有人去栽培這些藝術家。否則像佛羅倫斯、威尼斯這兩個城市,是不會這麼豐富的。

藝術家都窮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鄧鄧鄧鄧」位於灣仔和昌大押舊址。

LJ:另一件事令我印象很深刻,就是你說人生的格言,是看自己一生「施了多少,而非授予多少。」我想如果世間人人如此就天下太平了。你做生意,也稱自己是100%資本家,香港生意人都去很盡,一個仙都嫌盡,但似乎你又不是如此?

DT:我沒有其他資本家那麼厲害。我佩服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每個人都有特別擅長之處,他們做生意,對我來說,十分佩服,因為賺得錢多,頭腦上這是種Intellectual Exercise,是成功的。但對藝術來說,我就沒有那麼佩服他們了,或者是不認識,又或者是不喜歡。他們有自由,這是他們的生活。

對我而言,我做生意,每天都問同事收入多少。因為做生意來說,不賺錢就不應該做了。我很幸運,我做的生意,每一樣我做過的都賺,但不是億億聲,久不久賺一少點錢花就不錯了,我老婆甚至叫不要再做,她著我把生意都賣了,去休養,去做點浪漫的事情,但對我來說,生意對我來說是個挑戰。我答埋你下個問題好了,如果我可以把生意融合自己喜歡的藝術及文化,又可以賺錢,那就更加好了!中國會內,畫好重要,食物很重要,雪茄我也很喜歡!所以我的生意,都是我一心想去發展的,如果還可以賺錢⋯⋯不,如果失意失敗,那是因為我不能應付市場,那我不應該做生意,倒不如去做一間博物館好了!我應該了解自己的品味,是否大家都能接受?如果成功,我會有滿足感;如果失敗,即是沒有人能接受。

Image description 新舖劉嘉玲也有份,負責管數,右為英國名模 Kate Moss。

Image description 鄧爵士面子大,開幕時,請來各路名人。(左起) 劉嘉玲、Kate Moss、鄧永鏘爵士、梁朝偉及Lady Lucy Tang。要請得動梁朝偉、劉嘉玲伉儷的新店,全世界屈指可數吧。

Image description 店舖也賣很多家品,其中瓷器,全部是鄧爵士自己珍藏,由他自世界各地選購。

LJ:那麼你認為自己做生意,最成功及最失敗是那一樣呢?

DT:最成功是賺到錢,最失敗嘛,是賺的錢太少了!

LJ:你當年創辦上海灘,後來都賣給Richemont了,它們把它再做大了。有想過新店也可以做得很大嗎?

DT:一定要做大,如果不做大就別做了。我賣上海灘給我拍檔,有其前因後果的,有些事沒有公開,但其實呢,根本係一山不能藏二虎,大家有掙扎。好多生意都是這樣,容納不到兩個強人的,到最後,一係我買你,一係你買我。當年上海灘的市值也好多錢,過億美金,我手上沒有那麼多現金,那倒不如你來買我好了。到如今大家都仍是好朋友,只是我如今每次經過上海灘,都有點懷念過去,而且會想,怎麼當年自己沒錢把對方手上的股份買下來,把它再做好呢?

這件事過了四、五年後,我開始想,怎樣去調整自己,怎麼在上海灘一事上學習到呢?所以這個牌子,將來我希望做得好大,因為你會看到,中國的中產階級會做得好大。尤其是年輕一輩,在外國浸完鹹水回來找工作,大公司都喜歡請有外國經驗的年輕人,這一代,回來後在中國生根落葉,買房生孩子,他們會為中國感到驕傲。在以往二、三十年,國勢積弱,如今國強大家會有民族驕傲,那就會多買一些有中國特色的產品了。但如今中國沒有這種產品,你去買友誼商店的產品,水準也很馬虎。

所以我上次到無錫,看到IKEA開新店有二萬人去排隊,我就問人:你知不知道IKEA的東西很多是中國造的?他們說知道的,不過產品在北歐設計,所以我們相信。問題是如今中國人仍未能在文化藝術上有優勢,自毛主席到八十年代,都沒有人能創作,所有文化都被斬斷了,如今,每個中國人都有自信了。我給大家看到的,就是我浸過鹹水,我是中西合璧的,我用的對聯是中國的,燈是英國的,可以併在一起。我們出產的東西,都會想:怎樣可以Cool!雖然我已經六十了,但我也會想,他們見到要說Cool,我常問我仔女,這個可以嗎?有時他們會說不行呀爹哋。

如果把這個想通了,我想全中國市場大概有一億到二億人。現在我把舖頭裝修成有廳、有睡房、有廚房,但大家有看《Friends》就知道美國用Open Kitchen,早晨大家起來,父親就跟孩子在廚房吃早餐。平常的飯煲,好娘,我們的電飯煲,摩登一點,也很實用,有一點中國Cool。如果成功,我們可以成為中國的第一中國牌,又帶有西方背景。

應該擁抱同胞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一貫David Tang的中西合璧,既有西式火爐,又有柳樹圖案,繪製在鏡面上,Classic又增加空間感。

Image description

LJ:早在八十年代初,你已去了北京大學教書。當年你教甚麼?

DT:最初我教哲學。當時83年,剛好遇著討論聯合聲明,如今大家都不記得了,當年大有錢佬,人人都叫英國不要把香港交還中國,現在人人都忘記了,他們也全都變成「愛國之士」,我都有紀錄的,也有相片!直至1995年,我帶了十個大有錢佬到英國,去找保守黨,每人給了保守黨五萬英鎊,去遊說英國政府不要把香港回歸中國的。也是這班人,到如今仍常用手指挑戰民主黨,叫他們多愛國一點,這種就叫Hypocritical(虛偽)。所以,我常說香港不但要接受回歸,也要接燦哥多來香港,以前我們覺得燦哥甚麼也不懂,那個年代,我們連上水來的人也會看不起。那個年代,鬼佬藐視有錢佬,有錢佬藐視中等人家,中等人藐視新界佬,如果你是深圳過來,完全不把你當一回事。

所以當年我就認為要接受回歸,應該要擁抱同胞,因為一定有很多人想來香港。我回看88-89年的文章,我就寫應該多叫中國人來香港,讓我們多了解。當年中國不是香港。到了如今,幾千萬人來香港,全個零售生意,都是因為這樣幫助到我們的,有人認為太多人了,好,你要不要繁榮呢?

回看那時候去中國,真的像去了北韓一樣。嗯,而那些有錢佬如今都說愛國了,我就問了:你那麼愛國,為何你不住北京呢?住北京最好。

LJ:當年,你跟學生相處得也很好吧?

DT:我去中國的時候,我就想,我一定要侵略到中國的生活裡。我就叫朋友介紹我去北大,不如我去教西方哲學?誰不知我說英文及廣東話,他說普通話及德文!這一年,是北大搞博士生的第二年,畢業生以後都會出國深造,校長叫我不如教英文!我就花了時間教他們英文,到現在,好幾個學生仍與我有聯絡。當年我常帶學生去看西片,他們很喜歡!其中一套是《畢業生》,但我記得,校長跟我說「精神污染」,因為我帶了最好的學生去看西片,「唔掂喎,好污染!」於是我就停了。這種情況,是要你生活在當地才知道的。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LJ:你喜歡文學、藝術,這是你天生的,還是後生的?

DT:你這問題太悶了,太多人說過了,有沒有人答到呢?沒有人答到。一定有人是天生的,亦有人是我不明白為何有這種天份,像我家中老竇老母,沒有一個人是對古典音樂有興趣的!那我的興趣是從那裡來的呢?如果我不是去了英國,聽到Brahms的第三交響樂,令我突然想:嘩這是甚麼聲音呢?我根本不會對此有興趣。你的問題很簡單,一我真的不知道,二是有些人50/50、有些人是30/70 ,40/60。沒有這血統,聽貝多芬也是右耳入左耳出,現在你去聽音樂會,香港政府(官員),沒有人坐得完兩三個鐘的,如果香港政府對文化也沒有興趣,那香港最大的問題,就是領導人也沒有熱心,沒有知識。

LJ:你熱愛藝術,又開這類店,你怎樣定義美呢?

DT:美沒有用,很很美才有用,要Wow先得。Good沒有用,Excellent才僅僅可以。現在這個年代,你要別人一進來就「嘩」才有影響力。如果客人進來了沒有反應,一是他已經見過,二是他文化上是根乾蔗。

LJ:說到美,你跟這麼多美人做好朋友,你怎麼跟他們關係這麼好呢?

DT:很難分析吧。鬼佬呢,我在他們圈子中是個中國人,他們會把我當是中國的大使,如果是中國人,例如(劉)嘉玲,我想開玩笑是重要的,例如有拗撬,一笑就能化解。不但要笑,而且要大笑,誇張!這對我來說是緊要的,無知識的人只看到前面,我要的,是看到全貌,所以講笑是很重要的。

LJ:爵士,讀過你記當年其實鐵娘子也不想香港回歸的,只是中方不願。轉眼回歸已十七年,你怎看香港情況呢?

DT:好吖,樣樣都好。當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你問我,不住香港住那裡呢?沒有啊,香港不是這麼差的。我可以連續批評香港一星期,但要找比香港好的,沒有啊。一,這是我的家,二,我們有法治、自由,很多事都公平,慈善捐款上港人也很顧及他人。我真的想不到有甚麼地方比香港好。

Image description 鄧永鏘:「我們花了14個月時間,去說服保留舖頭後的樓梯及夾萬,給大家參觀,讓人看看六十年代的人生活如何。到底有沒有人要看呢?到現在我們邀請大家來看,都沒有人有興趣的。」

LJ:剛才你談到政府官員都聽不完音樂會⋯⋯

DT:這一定要時間,這二三十年政府不夠熱心,也沒有興趣。如果你沒興趣是不可能有藝術上的爆發的,西九龍就可以是一個爆發了,但都講了十五、十六年了,像蝸牛一樣。好多人不明白點做,因為驚呀,你看特首及立法會中選出來的人,沒有Mandate(民意授權),所以騰雞了,每樣都做Consultation(民意調查)問你覺得點呀!死啦啦,這不是領導,做完又不告訴你結果,根本係講大話。

LJ:現在的政府沒有Mandate吧?

DT:是沒有Mandate。由於沒有,所以就不敢去做了,如果你是選出來的,有八成人支持我,可以去照做,你不喜歡我,可以下次不選我。

LJ:那麼,你怎看普選的問題呢?

DT:普選,雖然他們說是2017年⋯⋯但我想,仍然需要一段時間!

Interview by Patrick Chiu、何兆彬
Text by 何兆彬 Photography by Roy Lee(Portr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