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有很多方法,現代人喜歡用西藥,尤其是那些超級市場可以買到的第一類止痛藥paracetamol。若第一類止痛藥效果不理想,西醫會發給你連着胃藥一起服用的第二類非類固醇止痛藥( NSAID )。強效的,還有嗎啡類止痛藥。
幾十年前,中國在毛澤東領導下,有用「針刺麻醉」開腦、剖腹分娩等,揚威海外。當時筆者年輕,從香港遠赴北京學習中醫針灸,得睹針麻手術過程,驚嘆之餘,曾努力翻查有關書籍,對於針麻不痛之因、針灸具止痛效驗的科學根據,未嘗得到滿意的說明。
隨着科研成果,針灸止痛原理的真正面紗逐被解開。近年香港大學有科研團隊對針灸止痛作出研究,發現針刺人體穴位後產生橫切聲波,影響大腦分泌止痛荷爾蒙。報告指出,針灸能啟動細胞內的鈣,鈣離子與白血球互相影響,產生安多芬(endorphin),後者可止痛。
大腦分泌止痛荷爾蒙
現代科研指出,針刺會影響從脊髓到腦幹的中樞神經系統,能分泌5-羥色胺(serotonin)、乙醯膽鹹(ACh)、內源性鴉片類(endogenous opioid)等物質,後者具止痛作用。研究又發現,針灸除了紓緩痛楚,還有抗炎、解痙、抗休克和抗麻痹功能。針灸止痛效果還有一個遲緩發作效應,止痛能力緩慢增加,甚至拔針後才會感到止痛效果,治療幾次後效果會更明顯,停止治療一段時間後卻會消失。這些科研報告正好支持針灸治療須用療程處理,藉以配合治療效果的遲緩性和確保其延續性。
針灸學以氣走經絡為視點。經絡內連臟腑,外及皮毛。在「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簡約思維下,針灸對痛症的處理就是用毫針刺激「得氣感」,使氣通病灶。「得氣感」除了止痛之外,還有疏通內外,平衡及調節各部功能。所以針灸不僅僅對治外科,還可治療內科。
產生止痛作用的「得氣感」,可有痠、脹、麻、痹、軟、 痛、電等。身體不同的部位可呈現不同的得氣感。對於施針者而言,為配合不同病症的需要都有可能扎出不同的針感。一般人怕痛,選擇針灸治療往往是止痛藥之後。其實,針灸帶給病人的「痛」遠低於心理上的「痛」。很多時,毫針進入那一刻是不痛的。當你看到被刺時,心理恐懼出來,你才覺得難受。所以,你在接受針刺時,放鬆心情最重要。你也可用呼吸方法減輕這種壓力,就是每當針扎入時,都緩長地呼出一口氣!
文:袁康就博士
作者為註冊中醫(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