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達至「全人健康」,以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必須同時關顧身、心、社、靈四大層面的發展。(照片由陳頴欣醫生提供)
隨着社會的進步及生活質素的改善,過去人們認為身體沒有疾病就是健康的狹義健康觀念,於過去數十年間,已逐漸被「全人健康」(Whole Person Wellness)的觀念所取代。世界衞生組織在1998年提出「健康不僅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靈性與社交之完全健康狀態」。
上月筆者非常榮幸,承蒙母校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的邀請,擔任本年度的「健康校園論壇暨頒獎典禮」的主題演講嘉賓,向400位中小學生、家長、老師及校長講述《新世代之「全人健康」》的概念及實踐心得;同學們都是「優質教育基金健康校園網絡計劃」的健康軍團成員,教學相長之餘,筆者亦見證到各位小隊長參與校園健康促進的熱誠和所付出的努力,願與各位讀者分享演講的主要內容。
如果我們要達至「全人健康」,以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必須同時關顧身、心、社、靈四大層面的平衡發展:
身體健康
要維持健康的體能,有賴均衡飲食、恒常運動、不吸煙、不濫藥,還需要擁有一位長期互信的家庭醫生,能適時預防、及早發現或有效控制疾病。然而知易行難,我們作為「風險社會」裏的小市民(Beck: Risk Society),日常生活處處與工業經濟發展衍生出來的風險密不可分;假如讀者認為福島核電災難後的癌症遠在天邊,那麼香港各大屋苑的鉛水污染事件又足夠喚醒近在眼前的危機意識嗎?還有因病毒基因變異後的流感新品種,以至如空氣污染下的頻繁咳嗽流鼻水等,都是簡單易明的例子。筆者一向於大學校園推廣師生恒常運動的重要,然而要持之以恒,除呼叫口號提高意識外,各方系統的配合才是致勝之道;可見要達到個人的身體健康,實在不能忽略整體環境的保育及配合。
心理健康
身體狀況與情緒有着密切的關係,考試前同學們緊張到肚痛腹瀉,失眠後頭痛難耐等等,也是常見的情況; 而另一方面,患有長期病患的人士也較容易受情緒困擾。以長期失眠為例,甚少患者只受單一原因困擾,往往也是「身」與「心」眾多因素的互為影響結果。有見及此,筆者於數月前也曾與職業治療師及物理治療師,率領一眾大學生創作一個健康教育話劇來推廣睡眠健康訊息。正是︰「心病身傷透,身傷心憂愁。身心豈能分?醫輔本同根。」身體的醫治與心理的輔導從來環環相扣,古今中外的輔導學派更是各有千秋,百花齊放。也許各派學說在概念及工具技巧上有異,然而異曲同工,也是務求減少抑鬱、焦慮這些負能量,從而達至心理健康狀況。
社交健康
由於我們活在一個社會之中,因此建立及維繫適當的人際關係,也是達到「全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著名心理分析學家艾力遜在其「人生八階」理論提及,青年階段是認清自我身份與角色混亂危機的關鍵時期;究竟是一起參加籃球隊鍛煉身體,還是一起吸煙濫藥呢?也許孟母三遷的故事正與此不謀而合;年輕人較渴望獲得身份認同,朋輩的社交影響實在不容忽視。
表面環繞着我們的社交,來自家庭、學校、工作及本地社區等等,然而某一社區的環境又怎能與整個香港社會分離呢?中西文化交滙的香港,有些人最重視中國傳統禮教的和諧,有些人卻以西方思維之公平公義為先。能夠影響年輕人社交健康的力量,龐大得難以估量。
靈性健康
有些人會通過信仰的探索、人生意義的追尋,或靜觀世情等方式,在靈性層面上得以成長,從而能夠靈活從容地,以平常心面對生命的各種挑戰。人本學派大師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最高層次「自我實現」,就是追求靈性美的一種體現。一位自我實現的追求者,不僅擁有廣闊的視野,以事論事,較少考慮個人利益,視功名富貴如浮雲;也帶有哲理氣質,擁有倫理觀念,且具民主風範;這類人士對世俗不輕易苟同,不會墨守成規,時常也會盼望改進現有的生活環境;享有靈性健康的人士,其人生價值觀堅定不移,能夠感受到非物質層面的心靈喜悅。
新世代對「全人健康」的追求,隨着社會文化的變遷,也許會繼續進化。從後現代的角度審視,健康與疾病並不是二元之黑白概念,而是帶有連續性的兩頭路向;看着醫學院老師李大拔教授於典禮上送贈給我一盆蘭花作為是次主題演講的紀念品,我感受到新世代的生氣及希望;讓我們好好愛惜地球這個家園,一起朝着健康的方向邁進吧。
文:羅思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