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新一代抗凝血藥 助心房顫動患者減中風風險

2020-09-15

心房顫動(房顫)可說是最可怕的「隱形殺手」之一,可怕之處在於它可致瞬間形成血塊,導致血管栓塞,如果血塊堵塞腦部血管,便會引致缺血性中風,情況不容忽視。猶幸心房顫動如能及早發現,便可有效地預防中風,根據國際指引新一代抗凝血藥能有效減低因心房顫動引致的中風風險,病人只要按醫生指示服用,就能控制病情。

Image description 仁安醫院腦神經科袁孟豪醫生

心房顫動易引致中風
仁安醫院腦神經科袁孟豪醫生表示,正常人在靜態時,每分鐘心跳次數為60至100次,患有心房顫動的病人,心跳可以突然跳到每分鐘120至140次,心跳不正常地過快或紊亂,令患者出現心悸症狀,甚至繼而暈厥。由於過快及不規律的心跳使血液未能有效地泵進心室,導致部分血液滯留於心房內。在凝血機制下,滯留的血液容易凝固形成血塊,袁醫生指出如果血塊流到腸胃或手腳血管,就有機會引致該部分器官壞死;但如果流到腦部,腦血管血塊阻塞就會引致缺血性中風,病發前可以是沒有任何徵兆;而患有心房顫動的人士,其缺血性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另外,由心房顫動引發中風的後遺症一般較其他中風更為嚴重。

有部分心房顫動患者並沒有任何病徵,袁醫生指出最簡單的診斷方法是為12點子心電圖,「如果是恒常性的房顫,醫生簡單透過把脈已能初步診斷,再輔以心電圖確診。相反,偶發性的會較難診斷,此類患者只會偶爾出現心律不齊,即使前往求診,也未必能即時發現問題,要診斷這類心律不整,醫生需要較長時間去蒐集數據,可能會使用24小時或48小時心電圖,甚至乎要在病人身上安裝可攜性心律記錄儀器。」隨着科技發達,有電子運動手錶可以記錄30秒心電圖,偶發性心房顫動患者如出現心悸情況時,即時按下手錶作記錄,也可給醫生作為參考。

Image description 袁孟豪醫生表示,患有心房顫動的病人,由於過快及不規律的心跳使血液未能有效地泵進心室,滯留的血液容易凝固形成血塊,如果流到腦部,腦血管便有可能被血塊阻塞而引致缺血性中風。

抗凝血藥可大大減低中風風險
當確診心房顫動後,醫生會再因應病情,處方藥物控制心跳,甚至進行消融手術作出治療;同時亦會評估病人的中風風險,袁醫生表示國際指引是以 CHA2DS2-VASc 來評分,如果病人擁有愈多的中風風險因素,當中包括心臟衰竭、高血壓、高齡、糖尿病、以往中風記錄、女性等, CHA2DS-VASc 評分就會愈高,中風風險就愈大,「如果病人得出的分數較高的話,會處方俗稱為『薄血藥』的抗凝血藥,去減低中風風險。」

抗凝血藥的原理是控制凝血蛋白,從而使血液不容易形成血塊,減少血塊堵塞血管的機會。過去只有華法林(Warfarin)一種抗凝血藥,它主要透過抑制與維他命K相關的凝血蛋白。不過服用時卻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華法林與很多中西藥物相撞,除了有機會減少治療成效,亦可能增加出血風險;除此之外,患者須調節飲食,保持穩定的維他命K攝取量,有需要戒掉維他命K高的深綠葉蔬菜故此病人需每幾星期頻密抽血檢查凝血指數(INR),以調校藥物的劑量,服用起來比較麻煩。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的重要性
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物,不但較少與食物有相互作用,亦不需經常驗血和調校劑量。在安全性方面,不同新藥亦已證明主要出血風險與華法林相若或更佳,更重要的是顱內出血風險比華法林較低,袁醫生指出,「長期服用新型抗凝血藥物的病人,在病情穩定下,可每3至4個月覆診一次,比服用華法林的病人方便得多。」

當停止服用抗凝血藥,凝血功能便會回復正常,中風機會又會再次提升。袁醫生以一位六十多歲男病人為例:他確診心房顫動後,一直服用抗凝血藥,有效地預防中風,但因痔瘡出血,需要接受痔瘡切除手術,因此需要暫停服用抗凝血藥數天。當手術完成後,安排出院之際,突然出現腦血管梗塞的嚴重中風。幸好當時病人身處醫院,及早接受溶血劑治療,溶掉堵塞腦血管的血塊,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很有可能是永久傷殘或死亡!。袁醫生表示「由此可見,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的重要性,以及停藥的危險性,因此病人即使覺得有好轉,亦必須按醫生的指示服藥,不可自行停藥或減少份量。」

(資料由腦神經科袁孟豪醫生提供)
PP-ELI-HKG-0364 SEP2020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