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香港電台《精靈一點》: 激光矯視手術 風險評估及篩選

2013-10-23

Image description 求診者切忌盲目追求最新的技術,反之應審慎考術前評估,以選擇最合適的療程。

眼睛乃靈魂之窗,因此每人都應該好好保護眼睛。在香港,近視及白內障都是常見的眼疾,影響視力之餘,後者更可能導致失明,實在不容忽視。

雖然不少眼科手術可以幫助病人恢復視力,例如較普遍的有激光矯視和白內障移除手術,但當中仍存在一定風險。病人進行有關手術前,務必向醫生了解清楚手術涉及的程序和風險。

要對付近視,不少港人都選擇激光視力矯正手術(下稱「激光矯視」)。這項科技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盛行,不少近視者接受手術後恢復清晰視力。養和醫院眼科手術中心主任曾雁醫生表示,需要進行角膜切割的激光矯視,由1996年起已在香港普及,至於不需進行角膜切割的激光矯視,其實早於1991年已在香港出現,現時每年約有兩萬人進行激光矯視,當中約七成是年輕女士。

養和醫院副院長梁憲孫醫生表示,由於佩戴眼鏡或隱形眼鏡亦是其中一種矯視方法,所以進行激光視力矯正手術並非必要。至於是否接受手術,曾雁認為關鍵在於求診者的生活模式,例如經常運動的人,不時會參與潛水、滑雪或爬山等活動,便會傾向選擇接受激光矯視。

Image description 曾雁醫生表示,醫學界多年來不斷鑽研改良各種眼科手術,務求提升精確度及安全性,讓求診者獲得更佳視力。

整體風險不高

至於近視度數較淺的人,一般會因應求診者的迫切性再作建議,曾有求診者因工作性質需要,例如演員或消防員,主動要求進行矯視手術。

曾雁指出,雖然激光矯視手術已發展至頗高的安全水平,但仍涉及兩個主要風險,第一是手術後傷口有機會發炎或受細菌感染;其次,激光矯視會令角膜變薄,假如求診者本身的角膜已經很薄,一般來說不建議接受激光矯視,因角膜太薄容易引致角膜退化或變形,最壞的情況甚至要做角膜移植。不過曾雁強調,只要醫生在手術前進行嚴謹的評估及篩選,手術的整體風險不高。

所謂嚴謹評估及篩選,就是指求診者本身的眼睛要健康,度數不可深至近千度,年齡介乎在二十歲至四十多歲。曾雁指出,是否進行激光矯視手術純屬為求診者的個人意願,但由於長期使用隱形眼鏡會造成眼晴乾澀,容易引致細菌感染、導致血管增生或角膜內皮細胞受損,所以不少人會考慮進行激光矯視。另外,曾雁舉例,曾有一位患有視網膜色素皮層退化的人士堅持進行手術,但因風險太高,所以最後拒絕了他的要求。

梁憲孫醫生鼓勵求診者在決定進行各類手術前應參考醫生的意見,若然手術並不適合自己,也千萬不要勉強。

白內障增值手術

至於另一個常見的眼疾,就是白內障。曾雁指出,白內障手術在過去二十年進步了很多:目前的白內障手術是一個增值手術,病人不但可植入人工晶體代替原本渾濁的晶體,更可同時解決近視、遠視、散光,甚至老花等問題。此外,選擇人工晶體亦是白內障手術重要的一環。一般來說植入人工晶體屬永久性手術,因此選擇時需要考慮清楚。

現時較常用的是單焦距晶體,部分接受手術後的人士在看近景時可能要戴老花眼鏡,或看遠景時要佩戴近視眼鏡補救;假如不願佩戴眼鏡輔助,亦可選擇多焦點的晶體。

由於每位求診者的情況不盡相同,所以務必要根據自己的意願而考慮清楚,與此同時,醫生也一定會盡量向病人解釋,協助病人選擇最合適的方案。

眼科手術須知

視力矯正手術漸趨普及,不少人因為不想成為「四眼一族」,會考慮進行「激光矯視」,希望可以借此先進科技改善視力,省卻佩戴眼鏡的麻煩。「激光矯視」改變眼角膜的弧度,令光線更準確聚焦視網膜,產生清晰影像,改善視力。

白內障手術亦在過去二十年間有不少新發展。以前醫生會建議等白內障成熟後才動手術,但這觀念已不合時宜。假若白內障影響日常生活,可考慮及早處理。最新的白內障手術結合「飛秒激光技術」,醫生為患者摘除白內障晶體後,再植入具矯視功能的人工晶體,不但治癒白內障,亦同時解決近視、遠視、散光及老花等問題,治療效果可以更理想。

科技發展協助「修補」視力,但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盡相同,所以切忌盲目追求選用最新或最流行的技術。醫生需要先為病人作謹慎和完整的手術前評估,並衡量各種治療方法的利弊,然後向人病者提出最佳的建議。

求診者決定前要參考醫生的意見,若然手術並不適合自己,千萬不可勉強,以免弄巧反拙。

養和醫院副院長 梁憲孫醫生

想健康一點.聽精靈一點

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精靈一點》與全港醫療人員組成最強的醫學網絡,介紹實用醫學知識!

頻道:FM 926香港電台第一台

日期:星期一至五,下午一點至三點

主持:邵國華、張婉君、蔡敬雯

直播及重溫:https://radio1.rthk.hk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