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乾隆養生秘法——「齒常叩」(下)

2014-11-07

本欄上期講述乾隆帝的養生秘法之一:「齒常叩」,其主要功效可健腎補腎。今期續講「齒常叩」的其他養生功效。

除乾隆帝外,歷史上還有很多名人,也都主張「叩齒養生」。如,素有「山中宰相」之稱的醫學家陶弘景,其倡導的養身法之一便是「齒常叩」,且他認為「食玉泉(口中的唾液)者,令人延年,除百病」。據文獻記載,陶弘景「年過八旬,齒緊完好,身體健壯,精神爽快不與別同」。此外,明初道士冷謙,史載他活了一百五十歲,其長壽經驗亦有「每晨睡醒時,叩齒三十六遍」。另,宋代詩人蘇東坡,也有「齒常叩」的習慣,他曾說:「叩齒三十六下,當會神清氣爽」。

Image description 陶弘景(西元456至536年),著名醫學家、道教思想家,其養生健身法主要有「叩齒吞津」。

叩齒「六大好處」

叩齒除了可以補腎(上期文章已述),還有其他很多好處,例如:一、防治牙病。「齒常叩」可增強牙周組織的功能和抵抗力,促進牙齦組織的新陳代謝,從而提高牙齒的抗病和康復能力。明朝養生保健專著《修齡要旨》中指出:「齒之有疾,乃脾胃之火薰蒸。」即牙齒有疾病,原是脾、胃中的虛火熏蒸而造成的。叩齒可增強脾胃功能,故可防治牙病(尤其是較為常見的牙周病)。二、延緩掉牙。《延壽書》載:「晨興叩齒,永無齒患」。在清晨飲食未進之時叩齒,能促進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保持血脈通暢,長此以往,便可推遲牙齒的衰老過程。正如俗話所說:「清晨叩齒三十六,到老牙齒不會落」。三、健胃養脾。《脾胃論.脾胃盛衰論》載:「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叩齒能健齒,齒健,則食物易嚼細,從而減輕胃的負擔。且叩齒催生唾液,唾液是一種消化液,含有多種氨基酸和酶,咽之有助食物消化,故叩齒健胃養脾。四、強骨益腦。叩齒能健肾,腎主骨,故叩齒能利及骨骼,致骨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腎生骨髓」,而腦為髓海,叩齒使腎中精氣充盈,則髓海得養,有益腦發育。五、聰耳明目。《靈柩.脈度》載:「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中精氣充盈,使髓海得養,則耳聰。《靈柩.大惑論》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腎中精氣充盈則目能辨五色。叩齒能充盈腎精,故可聰耳明目。六、美容養髮。叩齒可活動面部肌肉,加強面部血液循環,改善面部肌膚的營養,達到美容目的。叩齒可補腎,腎藏精,「其華在髮」,頭髮的生長賴於精血,精血充盈,則髮長而光澤;精血虛衰,則髮白而脫落。

叩齒「六大禁忌」

關於叩齒的具體做法,上期已述,今期則補充有關禁忌:(一)叩齒時,要心平氣和、全身放鬆。(二)十八歲以下青少年,牙齒尚未發育完全,不宜做叩齒運動。(三)飯後不要馬上叩齒,宜先將口腔內的殘食清除乾淨,否則會加快牙齒的磨損。(四)患有牙病(如牙根尖周炎、牙髓炎、根尖囊腫、牙根折斷等)時不要叩齒,否則經叩齒刺激後,會加速病情發展,應待牙病痊癒後再進行。(五)叩齒後,舌頭攪動時需柔和自然,速度不宜太快,用力均亦要勻。(六)「叩齒養生法」簡單易行,不需要任何輔助工具,但須要持之以恆,方可以見效。

筆者經驗,略懂氣功者,每次叩齒時,應以自覺有熱氣上沖於腦為宜;而叩齒所生津液,不可隨意吐棄,應以意念送入臍下丹田,方可達最佳的養生效果。筆者曾教中老年人「齒常叩」,他們從初堅持至今,都稱此養生法有一定不可取代的奇效。


文:李思齊教授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研究助理:文芊

逢周二刊登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