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波絲卡一首關於戰爭與人性的詩作《越南》,描述戰爭中婦女的心聲。事隔多年,越南人民又在怎樣的光景下生活着?提及越南,大多數人也會想起越戰、咖啡及胡志明市等。
越南首都其實位於河內,法國殖民時留下不少法式建築物和飲食文化上的衝擊,但身為首都的河內亦保留着屬於自己的建築及傳統文化,這種配搭造就了一場視覺上和味覺上的盛宴。
河內市主要分為老城區(Old Quarter)及法國區(French Quarter)。法國區街道寬闊,與被規劃種植的樹配搭出寫意,走在街上十分舒適安靜。殖民時期,法國人在越南建設了不少的公共設施,現遺留的法式建築有的轉做政府部門、高級餐廳等。地標河內歌劇院(Hanoi Opera House)及聖約翰大教堂(St. Joseph's Cathedral )
則仍延續本來的角色。河內歌劇院位於法國區的中心位置,參照新巴洛克風格的巴黎歌劇院而建,十分宏偉壯觀。可惜要一睹院內的風采,就要買票進內看表演才行。歌劇院以前是殖民官員及上流社會的交際場地,他們看演出須穿禮服。現在,不少表演還會在此舉行。另一地標哥德式建築的聖約翰大教堂是河內最古老的教堂,驟眼看似法國的巴黎聖母院。灰灰的淺米色外牆不見得古舊,反而有一種歷史感的韻味。在教堂外圍有幾個聖像雕塑,圍牆上則描繪着不同的聖經故事,像個小型展廳,讓人重拾聖經中奧妙的道理。
河內市的電單車數目多得驚人,但因法國區街道較寬闊,情況才沒有那麼嚴重。
法國區到老城區
因市內沒有鐵路的河內市不大,從法國區走到老城區,我主要走路。作為遊客,看見大量電單車在城裏穿梭簡直讓我目瞪口呆,久久不敢過馬路,這肯定是河內的特色之一。老城區橫街窄巷、電線外露、電單車與人爭路,到處林立着「筒子屋」(Tube House),感覺像到了另一國家。這區被設定為歷史保護區,保護着河內的古老悠久和多姿多采。密密麻麻的筒子屋有不同程度翻新設計,新舊交替配搭出獨家風格。它們是典型的越南傳統民居,院落門面窄而小,縱深狹長。聽說是因為越南地價很高,每個院落的面寬約只有3至4米,但進深一般都大於20米。
地價高企,擠逼的三十六街(36 Streets)是河內市民主要生活及商業貿易的地方。從事相同行業的人自發在這區聚集,促使了特色商業街道形成,而街名則直接以商品命名,類似香港的金魚街。大街小巷裏充滿為養家而努力賺錢的人民,路邊賣吃的或日常用品的攤販,放着椅子和鏡子的理髮攤,或者在路口等生意的計程車,他們毫不造作地生活,帶來另一種城市魅力。但途中,我遇到頭戴斗笠的小販開天索價的兜售着幾塊糕點,遊客在河內還是要學懂議價!
在河內,法式教堂和歌劇院及越式筒子屋共冶一爐,可惜的是殖民時期的法國建築大部分河內人無福享受。建築物隱藏了不少故事,百多年前的建築依然讓人跟歷史對話。
黃昏後的老城區,街頭擺滿了小桌矮凳,坐滿了歡敍的本地青年男女品嘗火鍋、烤肉等,場面非常熱鬧。
筒子屋之間沒有隙縫,聽說屋子左右兩側都不會裝修,因為旁邊的土地可能會賣出去,無法裝修。
同坐矮凳飲咖啡
這種歷史對話同時在飲食文化上也找到,殖民的痕跡不只是法式建築,還有飲咖啡的習慣。飲咖啡雖說是仿效法國,但一人一盅滴漏咖啡卻是越南獨有。風味背後原來是因當時物資缺乏,以煉乳替代牛奶與糖才成為獨特的越式咖啡。河內大街每隔幾十步就必然有咖啡館或路邊的咖啡小攤,賣咖啡豆及咖啡壺小店到處也有,在遊客較多的還劍湖(Ho Hoan Kiem)北面大街小巷也不少。咖啡豆的香味彷彿充滿了整區,當中Nguyen Huu Huan街最為濃烈。除了咖啡,法國人還帶了法式長形硬法包來越南。而越南人改良過後成為短身越式法包,任選配搭多種口味的餡料,外脆內軟,也是另一個「混血兒」佳作。令人懷念的越式法包在河內的高級餐廳或路邊攤也有,讓人輕易地吃到美味的法包,十分滋味。在越式咖啡和法包上,我體驗到曾有的殖民風情。
除了受法國的飲食文化影響,河內人亦保存了不少傳統越式美食,河內甚少有大型的超級市場、連鎖快餐店或便利店,但各式各樣的小店林立滿街。街頭巷尾的小攤小店絕對是河內飲食文化特色之一,與當地人一樣地「掃街」最能品嘗傳統烹調的街頭小食,是個新奇的美食經驗。街頭的阿姨們招搖過市兜售着越式法包、街上青年人蹲着地喝滴漏咖啡、街尾嬸嬸們端出一碗碗香噴噴的烤肉米粉可見,彷彿到處也是食街。而越南人在街吃河粉(Pho)、飲咖啡無不用矮凳。最為壯觀的場面可算是黃昏後的Luong Ngoc Quyen街,整街擺滿小桌矮凳,坐滿了青年男女及湊熱鬧的遊客。他們啃着瓜子喝着啤酒或咖啡,由黃昏到深夜不歇息地坐着聊天,城市似乎永不入睡。這就是本地人的生活,場面平實愉快。
其中一個晚上,我選擇了到越菜大集滙的餐廳Quan Au Ngon,一次過滿足我的越菜欲望,如名菜蔗蝦、春卷、牛河等,非常滿足。越菜的其一特色是未烹調過的香草,但對我來說是特別卻不太習慣。從香草類型及街頭美食之多可見,河內絕對是名副其實的美食城市。除了食, 不能錯過河內的越南傳統藝術國粹水上木偶戲,價錢不貴而且有特色。河內是一個文化雜燴的地方,秉承傳統文化,又帶着法國人浪漫的生活態度。在河內,我認識到一個殖民國家的獨特,充滿法式風格。
建於一八八六年的聖約翰大教堂又名河內大教堂,同時也是河內代表性的法式建築。
河內除了有著名的滴漏咖啡之外,還有咖啡加雞蛋做成的Egg Coffee,味道濃郁。
水上木偶戲是與水稻文明密切相關的民間藝術遺產,在水池上演繹越南人古時的農家生活。演出時,木偶操作員大半身體隱蔽在水中。
旅遊資訊
簽證:持持區護照或BNO均須先到越南駐港領事館辦理簽證。
航班:香港可乘直航航班前往越南河內,機程約為2小時。
滙率:當地貨幣為越南盾(VND),宜先以美金預先兌換, USD1約兌VND22,000。
撰文、攝影 : 韓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