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歐洲隨了火車廉航外,近年以河輪一次過遊覽多個多瑙河沿岸國家亦漸趨普遍。
德國仍然是歐盟的主要話事人
歐洲有四十八個國家,歐盟二十八個會員國,歐盟有二十三種官方語言,六種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中,有四種是歐洲語言:英語、法語、俄語和西班牙語。看上去似乎很複雜。我在大學時已經用了四個月時間窮遊歐洲,這幾年幾乎每年都去歐洲數次,或坐郵輪、坐河船、或追極光、或研究其幸福指數,開始慢慢分辨這個人口最密集的大洲。
歐洲看上去複雜,看清楚了就發現遠比亞洲簡單。這個大洲的所有民族、國家,在過去兩千年幾乎共生共榮,所以他們會統一成為歐盟,而亞洲永遠不可能出現 「亞盟」。為什麼這麼說?四十八個歐洲國家之間的國界,遠較亞洲的模糊。
歐盟三大語系
法國與德國於歐盟經濟發展中火車頭的角色不相伯仲
源於意大利佛羅倫斯的文藝復興令歐洲領先於世界各國
歐洲語言和雅利安人(源於裏海,現在分布在印度、伊朗及歐洲等地)古老的梵語同根,故稱印歐語系,是世界最大的語系(共四百四十三種語言),比單一發展的漢語更多人使用。「梵文是那麼美妙,比希臘語更完美,比拉丁語更豐富,比兩者都要精緻。任何精通三者的語言學家,必定相信這三種語言同宗同源。」(註1)
在二十三種歐盟語言中,其實可以粗分為三大類語言,最多人講當為日耳曼語系(Germanic)。英語和德語同根,我大學時曾讀了三年德語,深有體會,因為很多英語詞彙的詞根皆可在德語中找到。這個宗親關係情況比中文、日語更為親密,例如英文字Kindergarten(幼稚園),前面的Kinder就是德語的「兒童」,兒童的花園,自然就是幼稚園。再來荷蘭語、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等,西歐和北歐的語言,皆為同宗的日耳曼語系。這個語系有些共同特徵,基督新教為主、冷靜、嚴肅、勤奮、好打(兩次世界大戰最後主戰場都是日耳曼語系的國家對壘)、極度發達富裕,幸福地圖前列的國家大部分都是這個語系。日耳曼語系的人,組成了今天的美國白人,特別是接近歐洲的美國東岸,基本上就是一個小的西歐/
北歐縮影。
第二類就是拉丁語系,由古羅馬帝國的地盤來看,今天講拉丁語系的國家,基本上都是二千年前凱撒打下來的天下,除了本家的意大利語,還有法語,以及因為航海大發現而擴散全球的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我們這些講英語的人,在拉丁美洲旅行時,發現英語對溝通沒有幫助,就是因為拉丁語系和日耳曼語系是遠親關係。這個語系有些共同特徵,天主教為主、熱情、浪漫、識享受、慵懶,所以比較容易變成「豬」——歐豬五國。由拉丁民族後裔為主的南美洲,和日耳曼語系後裔組成的北美洲相比,就看得出經濟發展大相逕庭,一個美國的GDP就是十二個南美洲國家總和的四倍左右。
最後一類是斯拉夫語,這就是指斯拉夫民族了,由俄羅斯到東歐,俄語、波蘭語、南斯拉夫語、羅馬尼亞語等都是這個大家族成員。他們都是東正教為主、性格相對比較冷漠、經濟比較落後、工業化的程度在歐洲最低,曾經是蘇聯冷戰時期的鐵幕國家,這道「幕」就剛好落在斯拉夫民族和其他兩大語系交界的地方。
眾多歐洲語言中,有兩種可算是異類,一是芬蘭語,一是匈牙利語,現在受過教育的歐盟人經常都會講十種八種歐洲外語,但一定不會包括這兩種「火星語」,因為這兩種語言不屬印歐語系,和漢語一樣被公認為最難學的三種外語,下次我再講這兩個歐盟國家為什麼那麼異類。
日本人自視歐洲人
歐洲第一個建立的帝國非羅馬莫屬
日本人是美國在亞洲地區的盟友,但歐洲國家不一定視日本人為盟友。
G8八大工業國之中,一半為日耳曼語系(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兩個為拉丁語系(意大利、法國),一個為斯拉夫語系(俄羅斯),還有一個是亞洲國家(日本),基本上反映了這三大語系的國力。
歐盟一直都是日耳曼語系國家領導、拉丁語系緊跟的天下,到了第五次擴張,才加入斯拉夫窮親戚,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
歐洲的先進文化,其影響力當然輻射到周邊地區。北非就是一個典範,不論是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還是突尼西亞的Sidi bou said,雖然都是阿拉伯國家,但都像是南歐一部分,而沒有什麼非洲味道。
小亞細亞的黎巴嫩固然向歐陸貢獻過歐羅巴這名字,其鄰居土耳其還特別誠心將首都伊斯坦堡由亞洲搬去歐洲,就是為了「去亞入歐」,這句口號並非是土耳其首創,原本是G8中唯一的非歐洲國家日本,在明治年間的口號。提出這個口號的人被印在了一萬日圓的紙幣正面,他就是福澤諭吉,至今日本人仍然不認為自己是亞洲人(你不信可以問任何一個日本人),即使他們距離入歐盟的路,比黎巴嫩、土耳其還遙遙無期。
註1:1786年2月2日英國語言學家威廉.琼斯在位於印度加爾各答的亞洲學會的演講
撰文、攝影:項明生
腳尖上的俄羅斯芭蕾舞,代表斯拉夫人的藝術頂端。
英文中的fjord峽灣一字來自於挪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