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對翡翠情有獨鍾,此為光緒三十年(1904年)美國女畫家Katharine Carl為時年70歲的慈禧所畫油畫屏,畫中的慈禧雙手戴著滿綠色的手鐲,其材質無暇,晶瑩滋潤,綠色均勻,顏色濃重豔麗,環形規整,琢磨細緻,為典型清宮翡翠極品。
婉容皇后贈予現藏家母親的這套翡翠首飾,包括一條以金花絲珠子相間的翡翠珠項鏈、一隻馬鞍指環、以及一隻傳統的圓形手鐲,本已貴為「玉中之王」的翡翠於此更添顯赫雍容。(右)婉容皇后翡翠套裝首飾中的翡翠項鏈,其以金花絲珠子相間的翡翠珠子,無論是顏色和質地都十分配匹,大小達14.50 x 12.00毫米,份量驚人。(左)婉容皇后翡翠套裝首飾中的傳統圓形手鐲,翡翠是現今已十分罕見的滿綠色,厚度達10.30毫米。
上乘的翡翠多產自緬甸中部的帕敢礦區,最初由一位到緬甸行商的中國商人無意中發現,後作為貢品傳入清皇室而備受清庭歷代帝皇及皇后推崇愛戴,使其與清宮生活緊密連結。故宮博物院現藏翡翠約400件,大致可分為六類,即:陳設類、器皿類、佩飾類、冊寶類、文玩類和用具類,當中佔比較大的佩飾類,其形式便包括朝珠、手串、翎管、佩、搬指、戒指、扁方、簪、帽花、指環、手鐲、墜等。清宮翡翠以地方總督、巡撫及衙役進貢為主,清宮造辦處玉作、如意館也製作少量的翡翠製品。地方進貢以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的地區較多,如雲南、揚州、蘇州、天津、江西九江等。翡翠本來就是皇宮內庭專享的「貢品」,要非皇后妃嬪或富家閨秀,基本上不可能擁有或佩戴上乘的翡翠首飾。
在年初香港蘇富比舉行的「瑰麗珠寶及翡翠首飾」拍賣會上,一條來自傳奇名媛及著名收藏家芭芭拉.赫頓舊藏之清宮翡翠珠項鏈,以2億1,400萬港元 / 3,060萬美元由卡地亞天價奪得,刷新翡翠首飾世界拍賣紀錄。
婉容皇后翡翠套裝首飾中的馬鞍指環,翡翠顏色均勻、比一般同款指環都要厚,且色澤通透難得。
十九世紀末,滿清政權飽受內憂外患的衝擊,而隨着權傾天下的慈禧於1908年離世,中國的政局變得更加風雨飄搖,不少內庭寶物通過不同途徑被運出民間,而流失海外的翡翠珍品等亦應不計其數,部份珍品流落民間以至海外,並被重新設計成為各式珠寶。然而,雖然政局急遽改變,但無損頂級翡翠作為極致財富的象徵。從歷史眼光看來,翡翠行情始終一路走高,80年代的上漲高峰原因在於台灣、香港、東南亞的經濟騰飛,近年來隨着國內經濟條件改善,以及生活質素提高,選購及收藏翡翠珠寶珍品的人越來越多,惟由於全世界僅緬甸才有翡翠出產,殷切需求令好些出產優質翡翠的老礦經長期過量開採已呈枯竭,加上緬甸政府管制嚴格,供不應求令翡翠的價格一直上漲,頂級品質的翡翠價格近年更以倍數飆升。
今時今日,翡翠珠寶的收藏價值早已跟她無與倫比的華美氣質一樣備受肯定,種份佳、水頭足的翡翠在市場上更是炙手可熱,精美華貴的翡翠藏品成為了各大拍賣會熱點和亮點,眾多翡翠珍品均獲踴躍競投並以天價成交。在今年初香港蘇富比舉行的「瑰麗珠寶及翡翠首飾」拍賣會上,一條來自傳奇名媛及著名收藏家芭芭拉.赫頓舊藏,由法國殿堂級奢侈品牌卡地亞於30年代為其特別訂製之天然翡翠珠項鏈,便吸引收藏家激烈競投,八名電話及現場投標者互相競逐,經歷20分鐘的爭奪後,該項鏈最終由卡地亞以高於原來估價(1億港元)一倍之2億1,400萬港元 / 2,744萬美元天價購回,刷新任何翡翠首飾及任何卡地亞首飾世界拍賣紀錄。此曠世翡翠珠項鏈由27顆極其珍貴的翡翠珠子串成,無論色澤、質地、水份和大小均溢皇者氣派,據說便都是來自清宮的翡翠珍品。
容貌端莊秀美、清新脫俗的婉容17歲時被采選入宮,成為清朝遜帝溥儀的嫡妻和及後的偽滿洲國皇后,是清朝與中國的末代皇后。滿洲正白旗貴族出身的婉容,不但受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更由外國家庭導師教授西方文化,知書識禮,見識廣博,其名「婉容」及其字「慕鴻」來自《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均充滿文化氛質。這樣一位才貌俱全的末代皇后所收藏的翡翠珠寶,當然品味非凡、無與倫比。
西太后慈禧,是中國歷史上大權獨握的女性,儘管史學家對她的評價褒獎不一,但僅僅從地位顯赫的女性角度觀察,慈禧在衣著、打扮、養生等方面還是有很多獨到之處的,相比之下,婉容這位末代皇后亦不遑多讓。婉容生於1906年,系出名門,父親為內務大臣榮源,母親愛新覺羅氏乃貴族出身,是乾隆皇帝長子永璜後人定郡王溥煦的孫女、毓長的第四女,人稱「四格格」。一如當時較洋化的名門望族的大家閨秀,婉容除了接受中國傳統的教育,還由外國家庭導師教授西方文化,知書識禮,見識廣博,加上容貌秀麗脫俗,舉止端莊,在貴族之間早已是聞名遐邇的美人。作為清朝最後一位皇后,婉容所擁有的珠寶首飾亦不計其數,當中少不了代表其高貴身份地位的翡翠首飾。在逾半個世紀以前,這套翡翠首飾由婉容皇后贈予現藏家的母親,藏家多年來細意珍藏,保留了此等美翠的風流餘韻,度多少年歲不減半點雅氣,何其難得,各地珠寶藏家不容錯過。
文:Patrick Chiu 圖:香港蘇富比,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