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威尼斯雙年展之一】 楊嘉輝玩轉中外賑災歌曲

2017-06-02

現正舉行的第57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Arsenale主場館入口對面的空間,是今屆香港展覽場館的所在地。本地藝術家楊嘉輝正在裏面展出一系列創作,名為「楊嘉輝的賑災專輯」(即日起至11月26日)。他從八九十年代多首知名的賑災歌曲出發,刻意改編、虛構、錯誤詮釋當中意涵,創作出七彩繽紛的場域,將歌曲中傲慢的意識形態扭轉成玩樂式的諷喻。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Image description 本地藝術家楊嘉輝在今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香港場館的展場。(張綺霞攝)

楊嘉輝在港出生,中學到澳洲升學,悉尼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回港大讀音樂碩士,後取得獎學金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音樂博士,再回港創作。多年漂泊,他仍覺得自己是香港人。就算創作時常以英文和古典音樂為媒介,但關心題目的出發點很多時也是香港。這次作品中夢想失落、身份失根等複雜心情,多少與當下港人的處境對應。明天會介紹本屆雙年展的焦點展覽。

許多人都形容八十年代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年代,尤其對歐美與香港而言。當年流行音樂藉全球化之勢大興,宣揚世界一體、要救助他人的慈善單曲也風行一時,如為救助非洲飢民而寫的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30年後,當這些歌曲重新被翻錄翻唱,其充滿偏見的立場、過於天真的想法才在當下語境中浮現,也讓楊嘉輝感到「不舒服」。他從這「不舒服」的感覺出發,用作品思考及扭轉當中的意義,也成為整個展覽的創作起點。

賑災歌曲常包含多種意識形態,例如帝國主義的想像、流行文化的操作、種族成見等,「它包含對美好的想像,純潔的希望,也包括第一世界去建構第三世界時態度和想法上的問題。」

於是他虛構出一個音樂人Boomtown Gundane,以其創作來顛覆這些歌曲中的立場。這人物來自多年前一段有關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的新聞,一群南非開普敦的無業藝術家在Boomtown Gundane帶領下組成樂團,創作了一首回應此歌的Yes, We Do,以籌款捐助英國的避孕教育。楊嘉輝一直想把Gundane找出來,更拜託開普敦的朋友代為關注,到頭來卻發現這是一段假新聞,只因在網上流傳下來,便弄假成真。

虛構歌手

然而他繼續以假亂真,用2個房間虛構這歌手的種種生平:這位歌手本立志成為成功音樂人,可惜潦倒收場,但他依然用心設計那無法發行的唱片。第一個房間中央擺放着巨型雕塑,是勝利女神、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已故美國總統列根的頭像、破爛太空船等代表高昂理想的符號混合,是Gundane為唱片封面的形象而作。Gundane又把賑災的黑色唱碟塗成銀碟,幻想自己得到白金唱片。

第二個房間則是Gundane的家居空間,不少是楊嘉輝的個人物品,「虛構的設置讓我自由地放進更多想法,真真假假混在一起。」中央放着Gundane創作的音樂MV,把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變成另一種風格、支離破碎的樂曲,背景則是曾經繁榮一時的美國北達科他州威利斯頓的油田,可惜油已經採光,只剩下餘油燒盡時的紅紅火光。油盡燈枯,夢想斷裂,影像與聲音都有微妙的呼應。

把自己融入虛構角色說故事,是他常用的創作手法。「用這種方法可以讓我更天馬行空」。在Gundane的房間裏,真與假之間的曖昧定位,讓感情更自由和直接抒放。「我不想只有一種批判聲音,雖然歌詞很有問題,但我不希望只有這些內容,希望這些批判中不只有諷刺,也能帶有溫柔。」

在展覽的第三個房間則擺脫了先前的敍事,以另一首歌We Are the World為主題。四周擺放着陳舊的木椅,中央播放着工聯會群聲合唱團重新演繹的無聲演唱版We Are the World。工聯會帶有左派中港融合、階級互助的理想宏願,與這首表達世界一體美好願望的歌曲不謀而合,消音後,合唱團一眾上了年紀的成員充滿欣喜的演唱表情,那種急促激昂的喘息聲音更是突出,放在今天的香港語境中,激昂的情感竟又讓人覺得很陌生。

楊嘉輝解釋:「Muted的手法我一向有採用,第一次是2014年的展覽,如果把最頂層的聲音都消音,底層的聲音才能突出,例如我曾拍無聲版龍虎舞獅,平時只能聽見打鑼打鼓,但把這些消音後,便發現他們的動作有很多聲音。」把被消去的聲音放大後,才能讓人看到更真實的細節。

Image description 楊嘉輝念古典音樂出身,後來讀音樂碩士時認識了一群做新媒體的朋友,才從音樂跨界到視覺藝術創作。(受訪者圖片)

內容龐雜

九十年代中國發生多次水災,《滔滔千里心》反覆在賑災籌款節目中播放。與許多香港孩子一樣,楊嘉輝對中國的認識與聯繫很多時是從籌款救助「國內同胞」開始,在陌生的距離中建立「我們一體」的身份想像。回歸後,中港交流更多,種種矛盾發生,加上愈見高壓的政治氣候,港人對國族身份的想像改變。「從前的想像浪漫些,如今則是識耐了看真了。」

在一個幽暗的儲藏室外,播放着他從《滔滔千里心》改編的數字歌,靈感來自籌款節目的捐款數字。在錄像中,他乘船到中港水域邊界、分流燈塔外的珠江口,在波浪中輕哼這首歌。原本的歌曲變成無意義的數字,音樂中未被察覺的情感更突出。

音樂錄像旁邊,在一水之隔的運河對岸,有一行鏡面字樣「Why have you forsaken me?」來自馬太福音耶穌面臨死亡時向天質問「為什麼離棄我?」,從中英前途談判開始到回歸後,港人被國際遺棄的不安增加。看着漂泊於海上的楊嘉輝唱着早已落空的家國理想,再配合這句質問,不難感受到當中的哀傷與無奈。這作品也是呼應場地中的霓虹燈字句「The world is yours, but also ours, but basically yours」,來自毛澤東在1957年於莫斯科大學的演講,這種「世界是你們的」政治宣傳與承諾,讓彼岸的鏡面字句有虛空與現實的落差對應。

整個展覽內容與思考都龐雜,這也是楊嘉輝的意圖。「其實它是我思考過程的展現,可以看到每個點如何互相連結或互相疏離,或許也有資訊過載的感覺,但我覺得這已是最和平的狀態。」問到當中的政治意涵與香港身份,他解說:「我在思考這個題目時沒有那麼香港本位,其實有很多視點。但我住在香港,必然有香港元素。」

政治講求二分對立,藝術則更想梳理情感的複雜內涵,讓人看清真實全貌。對於作品的主題內容,他不希望說太多,只想延宕創作者的意圖,把作品開放給觀眾詮釋。「我覺得很多時候,讓事情懸浮不落地是重要的。不是要落地然後決定立場,有些情緒是要在空中處理的。」每次創作,他都是從無法用文字整理的思緒出發。「例如大家對邊界有焦慮,我便親身去看看實際的邊界是什麼,錄下它的聲音。」隨後他描繪出中港邊界的聲音地圖,更讓人感覺到地域界線的虛空。

楊嘉輝念古典音樂,讀音樂碩士時認識了一群做新媒體的朋友,才跨界到視覺創作,贏得2007年「Bloomberg新一代藝術家」後正式開始做展覽。他一直都在音樂創作中思考古典音樂西方中心的想像,時刻保持自我意識,從內而外作抵抗。「不要有任何預設,不能覺得一切理所當然。就算你最後也離不開,但中間的思考過程不可以沒有。」他不少作品有抵抗姿態,這次卻相對隱晦。「雖然我在古典音樂上有自己想法,但當代藝術的傳統和語言是另一番討論,這些姿態並非作品想強調的地方。」

Image description 楊嘉輝乘船到中港水域邊界,在波濤洶湧中輕哼着《滔滔千里心》改編的數字歌。(張綺霞攝)

Image description 他攝於毛澤東演講字句「The world is yours, but also ours, but basically yours」前。(張綺霞攝)

Image description 展覽開幕當天,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左五)、藝發局主席王英偉(右四)、西九行政總裁栢志高(右三)也有到場。(張綺霞攝)

楊嘉輝小檔案

出生年份:1979

曾獲獎項:2015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首屆BMW Art Journey Award

學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音樂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