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人物】浸大地理教授歐文彬反對填海:將引致一連串災難……

2018-11-16


居港已28年的歐文彬(Owen Richard Bernhart),是浸會大學地理系教授。今年64歲的他,是地質學家,主要研究對象為非洲,當然他也研究香港地理歷史,例如海平面變化,包括:「其實在1.8萬年前,你可以由南丫島行去港島,但前提是,你需要穿越熱帶雨林。」

全球關注氣候暖化問題,但最近特首林鄭月娥就在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填海計劃。Owen先說不支持填海,至於填海可帶來什麼影響,他嘆口氣說:「城市水浸愈來愈嚴重。最近,每人都見識到颱風帶來的災害了。100年後海平面肯定上升,這會引致一連串災難……」

最近政府倡議「明日大嶼」填海計劃,Owen聽後道:「噢,我不喜歡填海,我經常在香港郊野行山。我在香港見到的蛇較在非洲見到的還要多。香港亦有世界級的潛水景觀,但這一切,我們正逐步失去……」

「明日大嶼」若落實,對香港環境有什麼影響?

「首先,我肯定大嶼山北部有影響。我也希望規劃人員慎重考慮,因為在100年後,香港海平面必然上升,那麼填海區的海平線就要預計得較現在為高。我相信,成本也因而變得非常高昂。此外,城市低窪地區的水浸也會愈來愈嚴重。」

Image description 浸會大學地理系教授歐文彬認為氣候變化不是不尋常,不尋常的只是在現代社會,它變化的速度有多快。 (吳楚勤攝)

氣候影響人類演化

最新的調查在非洲肯尼亞大裂谷(Rift Valley)進行,也與氣候變化有關。

先說研究背景,過去有研究員在那兒發現原始人使用的石器工具變得愈來愈小,「大概在120萬至50萬年前之間,石器工具沒有任何形式上的改變,但去到約50萬至32萬年前,石器工具卻變得愈來愈小巧……」

這時,他拿出一件像擦膠大小、外形如刀片般的石器,用手比劃一下:「由巨型石器變成這麼小巧……不單造工更細緻,材料也顯得多樣化。巨型石器材料,是在他們居住附近的1至2公里之間就能收集,而如果要做出這塊小巧的工具,就至少要走20至30公里的路。」他指,這意味着原始人由那時期開始懂得以物易物,也就是「貿易」,以至發展出人際網絡關係。

他續道:「這牽涉腦部發展,他們要變得更聰明才能做出小巧的工具。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不同學者有不同說法。」

上述乃研究背景,而他是次的調查,是要找出背後原因,而他的結論是氣候變化。證據來自他們在一個湖中抽取的硅藻(diatom)或海岸微化石(seashore microfossil)等,再從中推算出——「大概在575萬至50萬年前,此地經歷十分乾燥的時期,由草原疏林(savanna forest)演變至乾草原(dry grassland)。」這時,他用電腦顯示一些微化石樣本。

「再加上,其他研究指出了哺乳類動物滅絕的證據。為了要適應環境,祖先們於是變得更聰明,因此他們才能夠做出更小巧的工具。」

Image description 這件像擦膠般大、如刀片般的石器,反映古代人類智慧的突破。(吳楚勤攝)

這是否意味着「有危就有機」?

「對,人類祖先面對更嚴峻的環境,就會發展智慧。」

他指出,「這是我事業上最大的發現,將人類演化與氣候變化的關係連結在一起,不少人談論過這個論點,但我能(從微化石)找出證明。」

Image description 2015年歐文彬(箭嘴)在肯尼亞做研究時跟隊員午膳。(受訪者圖片)

在非洲染瘧疾兩次

Owen來自英國,早年於倫敦大學修畢地質學博士學位。作為地質學家,他的主要研究對象是非洲。他去過多次非洲。

回想到第一天身處非洲,那是1976年,地點是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第一天在非洲,他就在內羅畢國家公園看到動物大遷徙。雖然已是逾40年前的事,但仍然歷歷在目,他述說道:「情景就像電影,成千上萬的斑馬、犀牛、角馬在遷移,真是很震撼!」然而當天他不是去觀光,是前往工作地點的途中。

旅程發生一連串意外,「我們有兩架車,其中一架車的車軚突然壞掉,而最慘是後備車軚被偷走……在路上,我們的車子又撞翻;到穿越一條河流,但這條河流泛濫。一部車撞倒一些物體,被卡住了。」他搖搖頭笑說:「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我只想說,在非洲,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原本打算在一日之內往返工地,可能未必會成功。我曾經被困在山上,要等待一大群昆蟲飛走才能離去。」

他興致勃勃繼續說:「我亦經常要在郊野露宿,試過一次,睡醒後營幕周圍布滿獅子足印。我又試過在採集樣本時遇到兩隻小獵豹,我和牠們互相對望——遇上危險動物,我會發出一些聲響,牠們就會自動離開。千萬不要靜靜地轉身離去。」記者看過不少紀錄片,指出遇到危險動物,必須挺起胸膛「凶」動物,你愈顯畏縮反而令動物以為你「好恰」,先下手為強襲擊你。

因此,他在非洲的經歷大致上都是安全的?非也。兇猛動物沒有擊倒他,反而是細微的寄生蟲差點令他客死異鄉。他苦笑說:「我試過感染瘧疾兩次,服藥出現抗藥性,折磨我兩個星期。」

事實上,他吃過很多稀奇古怪的「食物」,包括——「大象肉、鱷魚肉、黑斑羚肉、河馬肉……」他津津有味地道。這些肉類是經過烹煮的?「啊,對!對!白斑羚(Nyala)肉其實很好吃,這種肉幾乎沒有脂肪。」

雖然生活不如城市般便捷,但他心繫非洲。他在非洲馬拉維共和國居住了8年,他在那兒是一名大學教授。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是歐文彬(右二)另一個地質研究對象,圖為他在西貢留影。(受訪者圖片)

古代也有氣候暖化

在講述這些經歷時,他一直顯出回味無窮的樣子。任何人也看得出,他非常懷念在非洲生活的時光。「對!我亦很感謝香港的納稅人!哈哈!」他打趣道。言下之意是,旅費由大學支出,也就是由納稅人的荷包而來。

既然談到香港納稅人,我們也談談他有關香港的地質研究工作。

「我們曾經研究過南丫島西部海平面的變化。」他認真地說:「其實在1.8萬年前,你可以由南丫島行去香港島。這時,你會見到一片熱帶雨林及一條長長的河流。大概在一萬年前,港島才出現海岸線。如果說到港島目前的海岸線,大概只在6000年前才成形。」

「在1.1萬至1.2萬年前,你亦可以由港島行去坪洲。但前提同樣是,你需要穿越一個熱帶雨林。」他扮作拿着一把開山刀劈來劈去,「你需要這樣才可以行到坪洲,我頗肯定較你現在滑浪去坪洲還要困難!哈哈哈!」

因此,即使古代沒有冷氣機,也有氣候暖化的情況?

他聽後點頭,意味深長地說:「問題是,在1.8萬年前,地球平均氣溫較現在低4度,而海平面則較現在低120米。今天有人認為,我們最好保持1.5度的改變,如果超過2度就會是大災難。別認為1.5度或2度好像是小兒科,我可以告訴大家,4度能為地球帶來什麼改變——譬如在1.8萬年前,整個北歐和北美在冰封之中……」

「因此,氣候變化不是不尋常。不尋常的只是,在現代社會,它變化的速度有多快。」(編註:過去千萬年的氣候,像窩輪一樣可升可跌,不只暖化,也有冰化,因此他談的是「改變」1.5度或2度,不僅僅是「變暖」1.5度或2度;另,據天文台資料指出,1988至2017年間,香港氣溫平均上升速度達每10年0.18度,如果照這步伐,即現代社會用約200多年時間,就能抵得上1.8萬年的暖化速度)。「不過,每逢面臨氣候變化,人類就需要更高智慧去解決問題,正如我上述的研究一樣。我認為要暫停氣候變化的步伐已經太遲,當務之急是,把變化步伐拖慢。」記者不禁想到他房內的冷氣以至報館內的冷氣皆異常寒冷,把氣候變化拖慢,人類要先從什麼地方着手?

Image description 歐文彬說在非洲什麼事情也可以發生。(受訪者圖片)

Owen Richard Bernhart小檔案

中文名字:歐文彬

職業:浸大地理系教授、浸大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所長

祖籍:英國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兩子

撰文:譚淑美

[email protected]

Image description 歐文彬來自英國,圖右為他童年時的模樣。(受訪者圖片)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