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症大蔓延之際,要保持希望,並不容易,居住在疫情重災區紐約的華裔藝術家成瑞嫻(Emily ),也深感焦慮和恐懼,政府呼籲大家盡量留在家中,她身邊的人怨聲載道,但她卻認為這狀態也不錯:「現在每個人都可以變成藝術家了!長久隔離獨處中,人也開始變得更有創意,找出方法讓生活變得不那麼平凡。」
成瑞嫻創作抽象畫多年,在世界各地辦過展覽,她的畫融合宗教元素,傳達與自然和宇宙相通的禪意,不易理解,但觀察良久,也能感受到當中平靜超脫的力量。她的作品正在以積極觀點為題的畫展「樂/觀」中展出,希望能為香港帶來鼓勵。
人世紛擾,尤其是疫症大流行的當下,更難以超脫焦慮的心情。但成瑞嫻的畫作一直以抽象宗教元素為中心,希望透過繪畫超脫人世實相,讓人與更大的自然和宇宙力量接通,得到自在和平靜。在漢雅軒展覽「樂/觀」中的一幅作品《世界心》,抽象的山野的中央,出現一些幾何形狀,一個個星球星系在其中互相扣連,是她對宇宙能量觀察的作品。站在這幅畫作前,人的心也不期然安靜下來。
她的畫作充滿禪意,力量安定,在開始畫畫前,她總是先讓情緒平復,清空腦袋思緒,慢慢集中,「不容易做到,尤其是現在外面瘟疫流行,很多新聞讓人很難集中,每兩分鐘就有通知彈出,告訴你各種重複的消息。很難關掉一切遠離世界,躲進工作室裏畫畫。」
雖然外界各種壞消息讓她難以集中精神,但作為長久隔離創作的藝術家,她的生活並沒有太大改變。她也笑言,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時間,所有人同時留在家中,跟自己好好相處,好好安靜。「希望每個人都不要把留在家中當成是負擔,而是機會。」每天醒來,她都會做冥想練習或練太極,或是到附近散散步,才開始工作,去年她再婚,但和丈夫偶爾會分開居住,給彼此更大自由,也維持她一個人創作的安靜時間。
聽到畫作召喚
她的畫作常由不同抽象元素組成,雖然抽象,但環環相扣,觀者縱然未必能完全理解,但也不難感受到當中聯繫,她表示,每幅畫都經歷了漫長的思考,創作時間都是以月或年去計算。「有時以為已經完成一幅畫作,幾個月後,又聽到它召喚我去改動它。」她總是用宗教的方式看待繪畫,坦言「繪畫對我來說就是儀式」,思考怎樣畫,反覆照看,都是跟自己、跟超然力量連接的過程。
畫作完成後,似乎都有自己的靈性和生命。她畫完後,會透過冥想感應畫作的訊息,有時也邀請丈夫和朋友到工作室,對畫作冥想,然後發表感想。「有一幅我已覺得完成的畫作,丈夫冥想後說,畫作很活潑,我就知道它還要改善,要將能量馴服一點,才能讓不同的部分更聯繫彼此。」朋友會在她的畫作前邊做瑜伽邊冥想,甚至要求與畫作獨處,她自嘲:「這時我就從自己的工作室被趕走了。」
她的畫作經常有樹的形狀出現,平時她都會觀察樹的姿態,「扎根地上,向上伸展的姿態,就像我們生命的本質,當我們喚醒更多穩定感覺,也將會喚醒更多快樂感覺,就如樹枝不斷向天空伸展。」
然而自然並非總是和諧,當一些小樹企圖在大樹旁生長,大樹會透過截斷營養的方法讓其枯死,植物也會互相廝殺。如今許多人都說,瘟疫病毒是人類對自然破壞的反撲,但她卻有不同看法。「自然總是想不斷滋長的,總是積極的,人類卻為自然製造各種限制,讓自然無法健康生長,例如污染。自然沒有報復心,沒有人類所想像的負面力量,只是人類不讓它滋長,才帶來種種惡果。」
難忘教堂創作
香港人對成瑞嫻的作品不會陌生,她曾為筲箕灣港鐵站創作馬賽克壁畫。創作前,她在社區走了一走,看到許多人下班後趕回家,她希望在他們回家的路上,創造一個「夢幻的世界」,「不是以虛構的幻想堆砌出來,而是一個源自生活、開拓更多可能的夢想世界。」她將區中廟宇出現的圖案,與自己標誌性幾何圖形、花朵、七彩顏色等結合,創作成畫作,轉換成華麗的馬賽克壁畫。在港主持畫作開幕時,她看到路過的乘客好奇地駐足,親手觸摸自己所畫的圖案,覺得很感動。
說到最難忘的創作經歷,是受邀到奧地利小鎮一座有800年歷史的大教堂Feldkrich Cathedral創作9米長的作品。繪畫宗教式畫作多時,但在教堂內創作是首次,笑言開始感受到米高安哲羅在教堂畫壁畫的虔敬心情。尤其她一邊畫,天頂的耶穌像一直俯視着她,感覺像進行宗教儀式,有神祇的陪伴,更能高度集中精神。偶爾外面傳來巡遊的嘻鬧聲或周末市集的喧鬧,她才突然醒覺,外面其實有不同的生活。「教堂內好像有自己的世界,當你進入其中,就會有錯覺,外界一切都不存在,只有教堂內的世界是真實的。」
最後她以跟宇宙和自然力量連結為題,創作多幅作品,結合宗教場所氛圍,更讓人感到與超然力量連結的震撼。教堂入口處放置了多幅不同宗教的神像畫作,如觀音、德國聖人等,代表人透過不同宗教跟大於自己的力量聯繫。祭壇中央懸掛着最大幅的作品,是以天空宇宙為題創作的油畫,下方是山脈,中間是樹木,樹幹上是來自道家的5個方位的神獸標誌,向上延伸,連接不同宗教的神祇,再往上連接天空、太陽系和星系。
讀書時她就對文藝復興宗教畫感興趣,後來轉向研究敦煌壁畫和中國宗教繪畫,有次她將不同宗教畫元素放在畫中,將中外宗教的人物、幾何圖案、構圖等融合,發現效果不錯,一畫多年,後來更加入宇宙的形象或抽象的地球山野等。雖然去過許多壯麗景色之地,但她不喜歡畫具象風景,繪畫對她來說並非為了抒發情志,而是為接觸超然力量。「我的經驗並不比其他人有趣和重要,但也許我的觀點、我創造圖像的能力,可為世界帶來更多獨特東西。」
雖然作品融入宗教元素,但她不覺得自己的畫是「宗教式」的,因為宗教多是跟宗教建制有關,「無論什麼宗教,都是在試圖回答生命中的大問題,我對這些興趣更大。」對於不同宗教的衝突,她坦言覺得困擾,認為當宗教建制不斷發展,就會衍生很多與宗教教導相矛盾的東西,因此在創作中,她讓不同形象並存,傳遞各種宗教和平共處的思想。「其實所有宗教都與奉獻、信念、與自己和與世界連結有關,不同影像之下,精神是共通的。」
永遠無法隔絕
在過去的人生中,她經歷過不同打擊,母親和姊姊因遺傳性腦退化,五六十歲就離世,陪伴這兩個至親走過最後日子,看着她們慢慢失去記憶和一切能力,過程難熬,「我早在她們離世前,就已經失去她們了。」
第一段婚姻失敗也帶來打擊,她因而向佛教尋求出路,受到宗教繪畫、印度教和佛教的曼陀羅啟發,開始迷上創作向心圓這個形狀。從中心點不斷向外發展和延伸,成為圓,成為星球,成為一個世界,再連結另一個,她畫作中總是出現環環相扣的圓,成為標誌風格。
她受佛教和道家影響,相信一切都是環環相扣,互相影響。正如這次疫情對人的最大教訓是:不要忘記世界是緊密連接的,我們之間永遠無法隔絕彼此,不要對世界另一個地方的問題視而不見。「要明白,在任何一個地方做的東西,都能影響全世界。」
成瑞嫻小檔案
英文名:Emily
出生年份:1953
出生地點:美國
學歷:羅德島設計學院藝術學士
撰文:張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