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劉晉:土地與美食(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抗爭)

2017-08-29

香港飲食界一向跟政治絕緣,事關大家都以生意為重,不想得罪人,故飲食業界一向只談風月,鮮有政治立場。但食物生產本身牽涉大量資源分配問題,最終也不能和政治脫鈎。試想想若法國政府突然把波爾多七百多公頃地方劃為住宅,各位葡萄酒迷一定議論紛紛,可是地方換了在香港新界,卻得不到任何本地飲食界的關注。

13位年輕人因為反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抗爭而入獄,當中有些人活躍於本土農業圈子,姑勿論他們的行為對與錯,是什麼原因驅使他們走上抗爭的道路?

文:劉晉

Image description 新界農地能夠種出優質食材,需要好好保育。

所謂「美味的原點不在餐廳,而在土地」,除了海鮮,所有食物都得靠土地才能生產。土地在香港是緊絀的資源,近年本港的重大爭拗,如開發郊野公園或建築保育都源於土地供應問題。

平衡生態作用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覆蓋粉嶺和古洞,當中涉及二百多公頃常耕農地,計劃把大部分農地轉為住宅地,但同時保留塱原和河上鄉、燕崗、松柏朗三條原居民村落。受影響的農地主要在華山村至馬屎埔一帶,那裏的土壤和微氣候適合種植紅葱、河塘芥蘭、水葱和唐芹。

農業不單生產食物,更平衡生態環境,例如日本藉有機稻米耕種回復東方白鸛的數量。耕作亦會改善周邊地區的微氣候,並且減少水浸機會。另一方面,香港糧食自給率偏低,在食物安全上只能處於被動,加上世界政局和全球氣候暖化影響糧食生產,本土農業的重要性一直被低估。

平衡農業和市區發展並不容易,當中涉及很多持份者。以馬屎埔村為例,「馬寶寶社區農場」以永續農業理念耕作,出品優質。可是從規劃角度來看,馬屎埔不是原居民村,歷史價值相對較低,而農場跟聯和墟市鎮只是一路之隔,如此方便的地段用作耕種是一件奢侈的事。南涌、鹿頸和荔枝窩等地仍有大量農地,比較務實的解決方法就是政府協助農友尋覓新農地永續發展。

開發土地滿足日增的住宅要求本來無可厚非,但政府的處理手法引起官商勾結之嫌,發展商用不當手段收地亦害苦了農民,很難相信東北發展計劃以市民福祉為先。

我們談美食,「美」的定義是什麼?「好吃」只是最膚淺的定義,我們應該從食物的源頭思考。川龍西洋菜和元朗楊氏烏頭都是香港獨有的美食,這個「美」不單是味道,更是這片土地上的人文風景。食物公義是眾人之事,飲食總是聯繫到政治,誰說飲食只有風花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