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劉晉:風波裏的農場

2017-09-13

談起東北發展計劃的其中一個聚焦點就是馬寶寶社區農場,馬寶寶不只是農場,更是香港新生代的農業組織。創立馬寶寶的區晞旻(Becky)在馬屎埔長大,她的祖父母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已經住在馬屎埔。

2010年成立的「馬寶寶」,名稱寓意為「馬屎埔的寶寶」,一般農場都是一大片土地,但馬寶寶就是由幾塊散布在馬屎埔不同角落的農田組成。馬屎埔位於梧桐河以南,過往一帶都是菜田,昔日馬屎埔的農夫會把農作物帶到聯和墟販賣。今天村內人口老化,只剩下不到五分一的土地仍在耕種。馬寶寶的合作農戶採用有機方式生產。

文:劉晉

Image description 荒廢的水坑田。

從前馬屎坑的耕地都種植時令蔬菜和水葱,昔日沒有灑水器或現代灌溉系統,農民採用水坑田方式種植。水坑田就是在耕地上挖出一條條水坑,農作物在堆高的泥土上生長。水坑田滋養各種生物,馬屎埔的田內有大量魚類及爬蟲類,區晞旻說水坑內有蟛蜞和罕有的淡水蜆,可惜當年環境諮詢委員會的報告不認為馬屎埔的水坑田有保留需要。

城鄉共生

現在的馬屎埔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二,現在的馬適路、帝庭軒和綠悠軒都是昔日馬屎埔的範圍。馬屎埔村的居民大多於四五十年代從南海、番禺和順德來香港定居。

到現在馬屎埔村的居民大多是年紀老邁的農戶,本來村內仍有一些農戶在耕種,但受不住發展商的法律行動滋擾而遷出。馬屎埔有超過一半農地都被地產商收購,地產商的土地都用圍板封起來,由於農地被荒廢,每逢大雨造成水浸,令周遭的居民非常困擾。村內很多大樹被鋸掉,平房被拆毀,昔日熱鬧的鄉村已經一去不返。

馬屎埔是一幅有趣的圖畫:大型住宅屋苑跟農田只是一街之隔,社區內的居民和農戶之間的互動漸漸構建了一個緊密的社區關係:每逢星期三和星期日,馬寶寶在農場內舉行農墟售賣農產品。農場設有廚餘桶讓居民和附近食肆提供廚餘用作堆肥之用。居民對農場不但沒有抗拒,更曾經有附近居民走到馬屎埔在已經被收購的農地上耕種。

東北發展計劃勢在必行,區晞旻不知道馬寶寶能撐多久,只能夠「做得一日就一日」。「美味的原點不在餐廳,而在土地」,全港共有4000公頃農地,本土農業的重要性一直被低估,農業和高密度住宅並存未嘗不可。美食、土地和人三者之間的關係不可分割,規劃不應只顧經濟數字和效益,金錢並不能填飽肚子。

Image description 通菜田和高密度住宅形成強烈對比。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