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劉晉:失蹤的糧食政策

2018-03-13

《財政預算案》於上月出爐,一些政策如免費報考DSE和投放3億元到海洋公園都受到市民非議。資源分配從來都是各大小族群維繫有效管治的首要對策,人類社會得以發展超級都市也是因為先輩們有效管理及分配糧食,令人口逐步增長。

糧食是維繫權力的有效手段,自人類引進農業,精英統治階層藉宗教儀式暗示社會階級結構跟自然定律息息相關,來把自己的權力合理化。例如中國和日本的皇室都會進行祭天的儀式,皇室成員的地位等同超自然力量,也就是說如果皇室被推翻,大自然就失去平衡,因此可能會失收。由此可見在古代世界,權力結構跟糧食供應和分配息息相關。

文:劉晉

Image description 現代化富裕生活背後,我們仍依賴糧食維生,圖為舊式糧油雜貨店。

現代社會的管治階層不再藉神話故事來合理化自己的地位,但以糧食作為管治手段的方針仍然沒有改變,因為人類始終依賴食物維生,不論在任何社會,穩定的糧食供應始終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自香港於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人口急增,儘管元朗、屏山、沙田和粉嶺都有生產稻米,但生產量始終追不上人口增長,民間商戶從緬甸、泰國和越南等地入口稻米。

紓緩糧荒

二十世紀初,香港人口急劇增長,雖然殖民地政府沒有糧食政策,但糧食供應大致平穩。1919年日本因為天災而糧食短缺,日本商人到亞洲收購稻米,導致稻米價格上升,本港入口商停止進口稻米。市面上稻米存貨減少,引起恐慌,結果同年7月爆發動亂,人們搶掠白米糧油。結果英國政府向國民政府求助,從中國內地運送白米到香港紓緩糧荒。

自此殖民地政府開始關注米業發展,二戰之後大量人口因為國共內戰而逃難到香港,突然急增的人口使糧食供應成為迫切的難題,白米由政府配給。直到1955年港英政府才退出食米市場,並發牌給29家食米入口商。

港英政府一直維持嚴格的糧食政策,包括限令入口商保存25%的儲備,也就是大約全港市民兩個月的食米量,令食米價格一直保持在合理水平。1997主權移交後特區政府漸漸放寬對食米入口的規管,只保留15天的糧食儲備,亦取消了註冊食米入口商制度。

香港長期依賴進口糧食,糧食供應容易受到地緣政治和氣候因素影響,故殖民地政府一直審慎處理糧食政策。今天香港特區政府的糧食政策似有還無,在所謂「自由市場」的方針下,食米巿場缺乏監管。近日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驗出市面上白米含有重金屬,正是一個警號:如果我們一廂情願地認為社會富裕就不會有糧食問題,繼續對糧食供應掉以輕心的話,有一天終會付出沉重代價。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曾經歷稻米存貨減少,引起恐慌。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