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信華位於台北的工作室整齊乾淨,還有不少作品及他喜愛的電影。
「年輕時覺得畫畫很快樂,大學時代更是理所當然地創作。畢業後,面對社會及生活衝擊,才真正思考創作,當時的思想單純,只想試試看。隨着時間一年年的過去,尤其三十歲後,每年都在掙扎。
跟大部分藝術家一樣,他說面對的考驗不是天分跟努力,而是在掙扎創作的時間。特別是踏出社會後,他經常懷疑:「我能否畫?我為什麼要創作?」他認為找一份正職工作,生活有保障,可是沒有時間創作,他又不願意。
題材多元
潘信華《吸磁圖》(2013,彩墨)
「很多藝術家沒有辦法決定自己行不行,那就算了,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可以走到哪兒,幸好我有家人、太太的支持。」而他人生第一次個展,是1999年在台灣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展覽後本想把作品打包回家,忽然有人走出來,說要買我三張圖,約30萬元新台幣,這個機緣讓我可以專心畫畫兩年。」
為了想辦法繼續創作和生活,他決定開畫室投入教學。潘信華喜愛水墨,也喜愛趙孟頫、錢選、陳洪綬等人的畫,在移居花蓮期間,他不時徜徉在山水自然間,脫離都市的煩囂,因此,他從所處的環境中尋找新的元素,透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從與自然環境接觸的經驗中尋找題材及新的描繪手法。其題材展現多元面貌,例如花鳥樹木、溪流、房舍、船舶、人物、器物等。
他畫中的人與物的大小完全跳脫正常的比例,經常出現沒有頭髮的童子,放置在雲霧上的文化物,一切融合了馬格利特與吳彬(晚明變形主義)的超現實組合,在構圖上擺脫常人現實的邏輯感,不顧及平遠、高遠、深遠的三遠法則,沒有什麼前景、 中景、遠景之分,而是透過時空交錯的場景安排,引發觀者對生命過往的隨意聯想以及跨越時空的未來感。
特殊構圖
潘信華《私語(五)》(2013,彩墨)
作品裏經常看到一種特殊的構圖方式,將某一個「主體」立於畫面的中央,在整個畫面的比例中,主體龐大,其他比例較小的事物圍繞着主體羅列而出,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這個主體大多數是人,有時候是一株植物。潘信華還重視紙張的選用和處理,他使用現成的手工紙,經過多道處理手續,讓紙張呈現出斑駁的古舊感。
在創作技法上,他利用中國水墨的乾墨筆觸,將含水較少的毛筆以層層敷圖的方式,讓畫作具有乾枯之美,同時結合東方「膠彩」藝術的應用,於畫作中意圖創新與探求模仿古代壁畫及賦彩山水的基底染色, 以至畫面上依稀可見中國山水畫青綠層巒的設色,傳達時間累積的古意。
由九十年代走向千禧年,他喜見證藝壇轉變。「現在的台灣藝術環境是非常好的時候,有很多畫廊推出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畢業前已經有機會做展覽,發表空間比過去好。」
(文: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