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蘇富比在香港挑戰上億港元的趙無極油畫,今年5月紐約蘇富比將上拍羅斯科(Mark Rothko)的抽象畫;去年香港蘇富比拍賣趙無極油畫《1985年6月至10月》,以5.1億港元成交,一舉創下3項世界拍賣紀錄,今年則寄望續創拍賣佳績。
根據Artprice統計,全球藝術拍賣市場連續第三年有所增長,2018年成交總額增長4%,高達155億美元,主要由罕見拍場、創天價的藝術品所帶動,現代藝術又佔高端市場前10名的8席;論區域,又以華人為首的亞洲買家貢獻全球成交額逾三分一,前往紐約、倫敦等地拍場競拍的藏家亦日益增多。
一無所有
抽象畫一如其名,並無具象的事物存在,一旦脫離可辨識的物件之後,也就脫離原本物件帶有的內容指涉,少了可敍述的內容後,描述抽象藝術,自然進入另一種語言範疇。
無論羅斯科或美國畫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他們的抽象畫很類似,讓觀者能近距離接觸現代主義繪畫,一些油漆斑點和色塊非常值得關注,長時間盯着,可出現一些有意義的事物,就像「羅夏墨跡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羅夏墨跡測驗即利用墨跡圖片來檢測病人的知覺能力、智力及情緒等,以測出一個人的個性特質的心理測驗。
羅斯科死後贏得聲譽與財富,與生前的困苦、焦慮及掙扎構成強烈反差,如同梵高(Vincent van Gogh)生前的奮鬥時期只有餓死的自由、堅守良知的自由,帶着悲劇精神為未來殉道,為天地立心,他的藝術哲學詮釋複雜深邃的命題──藝術家如何選擇並追求真理?何謂藝術的真實性?藝術家的良知及責任植根在何處?
美國藝術評論家丹托(Arthur Danto)在《藝術的終結》(The End of Art)論斷,在後歷史的藝術時期,對藝術不斷自我革命的需求已然消失,後歷史的藝術氛圍會讓藝術轉向人性的目的;羅斯科之藝術哲學思想正回應此種人性的基本需要,代表藝術永恒而充滿悲劇的精神所在。
他在1955年嘗言:「我年輕時藝術乃孤獨的路,沒有藝廊、沒有收藏家、沒有評論家,也沒有金錢,但卻是黃金時期,因一無所有,反而能更肆無忌憚地追求理想;今天情況不同,此為累贅、蠢動、消費的年代,許多人過身不由己的生活,迫切需要一方寂靜的空間扎根、成長,一定找到希望活下去。」
就在2007年5月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上,羅斯科畫作《白色中心》(White Center)以7284萬美元(約5.7億港元)創下戰後及當代藝術家價格的最高紀錄,《白色中心》繪於1950年,白色居中,夾雜黃色、桃紅色與玫瑰淡紫,溫和、紓緩而深沉的韻律給畫面抹上一層神秘的悲劇性質。
白色區域透出信心與潛力,表現主義的抽象構圖精簡而奧妙。2012年5月份,羅斯科的油畫《橙、紅、黃》(Orange, Red, Yellow)又以8688萬美元(約6.8億港元)成交,創下當代藝術品的最高拍賣價格紀錄。
查實羅斯科也曾嘗試從西方傳統文化之中探尋西方文明的基本根源,專注於表達情緒,悲劇的、狂喜的、毀滅的等等;希臘文明的悲劇意識,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衝突,個人與群體的衝突的矛盾狀態,概括人類與生存的精神內涵,此為最深刻的西方文化之源。
剃刀割腕
羅斯科的抽象畫在最後20年,繪畫簡化至尺幅巨大的色調與色彩;後期畫作(1958年以後)由大紅、大橙、大藍、大綠等斑斕色彩,轉而使用深紅、褐紫紅、啡和黑色等較深沉的顏色,色調更加陰暗,猶如全然淹沒於日益加深的痛苦之中。
晚年由於波普藝術挑戰抽象表現主義,加上逐漸緊張的婚姻關係,羅斯科情緒惡化並酗酒,嚴重損害神經及健康。1969年元旦,他搬到畫室居住,以一年時間畫出一批作品;在此階段,他經歷20年藝術生涯的朋友與妻子紛紛離世;他在此一時期的畫作色調充斥着隱喻,更顯深沉。
生於俄國的羅斯科,10歲時移居美國,於四十年代末,形成自己完全抽象的色域繪畫風格。1970年2月,他在病痛與絕望中以剃刀割腕,在曼哈頓工作室結束生命。
撰文 : 占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