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ancis Bacon, Studies for a Portrait of John Edwards, 1984, oil on canvas, 101.6 x 63.5 cm
Francis Bacon, Studies for a Portrait of John Edwards, 1984, oil on canvas, 101.6 x 63.5 cm
新展《諸相非相?》以人臉做主題,展出焦點作品是在拍賣市場被熱烈追捧,對繪畫史影響深遠的Francis Bacon,另外再加上Adrian Ghenie、曾梵志、George Condo及新晉井田幸昌作品。為什麼是人臉?其實正與這兩年疫情有關。
TEXT BY 何兆彬
INSTALLATION PHOTO BY AMANDA KHO. COURTESY OF VILLEPIN
 畫廊創辦人/策展人Arthur de Villepin(Photo by 何兆彬 )
畫廊創辦人/策展人Arthur de Villepin(Photo by 何兆彬 )
《諸相非相?》的英文原標題是 “The Loss of Human Faces”,失去的不是面子,而是面孔,畫廊創辦人/策展人Arthur de Villepin:「對我們來說,找到藝術的意義是重要的。自從疫情來襲,我們每天生活上都失去了臉孔,大家都看不到彼此的臉孔,人們怎相處,怎樣看對方的方法都改變了。」他想到,藝術史上的作品,多少都令我們理解到那個年代,它們記錄、也轉化了當年發生過的事件,或是人的情緒、生活。
「藝術史上的肖像畫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過去,我們怎樣看歷史,怎樣看自己的面孔,他們告訴我們什麼。」展覽的重點藝術家,自然是Francis Bacon,策展時也由他開始做起,「我們也從Bacon 那混亂的人生之中,了解他過了怎樣的一生,他是怎麼會開始畫肖像畫的。」Bacon是是次展出第一個確認的畫家,他與Adrian Ghenie的畫作 ,此前於佳士得春拍中同時展出過。而事實上Bacon的幾幅作品,特別是尺幅最大的三習作也是跟同一名香港收藏家借出的,「Bacon是個重要的藝術家,這對畫廊來說極其重要,這也是香港展出他最多作品的一次展覽。」
為何是Bacon?當初你怎認識到他?「我第一次看Bacon,早在2008年倫敦的Tate博物館,我當時被震撼了,看到他作品像被雷擊中,幾乎走動,畫作中的人臉幾乎完全變形了,你會感到他作品之中的痛苦、不能走動。當他年輕時,繪畫這些想拼命呼吸的畫像,是對生命的呼喚。對他而言,人生就是戰鬥,他透過戰鬥一直在創作偉大作品。」
Villepin有一策展團隊,展覽前做大量資料搜集,每次展期達半年,這次特別為畫展印製了一本小冊子,當中提及 Bacon與經典電影《波坦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之間的關係,因為他總愛繪畫尖叫的人們、尖叫的教宗。畫廊助理及研究員Cyrus(林靖風):「當年Bacon到了俄羅斯,看了《大都會》(Metropolis, 1927),也看了《波坦金戰艦》,他特別喜歡片中護士受到驚嚇,尖叫的畫面,很多人解釋說這是佛洛依德口中說的口腔期,他特別喜歡這一點,因為他患有哮喘,很受到要多吸一口氣那面容所吸引!」
見證存在主義誕生
也許該由展覽的重頭作,巨幅的《約翰.愛德華茲肖像三習作》(Studies for a Portrait of John Edwards )1984談起,畫中的John Edwards(愛德華茲),到底是誰?「John Edwards是他較後期的情人。他本來管理兄弟的三家酒館,有次Bacon及朋友訂了座位,要酒館預留他最愛的香檳給他,但到期卻失約沒有到來,及後Edwards碰到了Bacon,馬上走上前跟他對質,控訴他為自己帶來不便,因為這件事,Bacon覺得這人很有趣,二人開始先成朋友,再發展成情侶。」二人相識於1970年代中相識,一直走到最後,他也是Bacon唯一遺產承繼人,在Bacon 1992年去世後,他在1998年把整個Reece Mews Studio的收藏全部捐出。
此作畫於1984年,比起Bacon早期作品,畫面上較平靜,與早年他畫風上的粗野狂放,大為不同,「後期的Bacon覺得自己作品太堆砌,想把畫風變得簡潔,同時受到意大利雕塑家Alberto Giacometti影響,作品上出現很多間線。」
Francis Bacon的作品,畫面總是充滿痛苦和掙扎,該怎去理解?「他經歷過一戰二戰,見證存在主義誕生,好受到它影響,因此他的畫作總有種無力感。而他與情人的關係,也一直很是辱罵性及Toxic的。」Bacon的人臉,不是在尖叫受苦,就是面目模糊,又應該怎樣欣賞?「早年他想過成為超現實畫家,也的確受過畢卡索影響,但後來像畫三習作這些作品,受的影響卻非來自立體派,而是受到當年倫敦轉動的Photo Booth影響,因為它可以轉動,拍攝到不同角度。在《約翰·愛德華茲肖像三習作》上的人臉,是被他用褲腳抹去的。」
另一幅展出作品,是Bacon在1960年繪畫的《Man With The Arm Raised》,是他當年到了英國藝術小鎮St Ives時創作的,「當時他留了4個月,繪畫了20幅作品,但只留了4幅。」Francis Bacon常把不滿意的作品毀掉,40-50年代銷毀得特別多,有些作品,被他丟掉後,因為他名氣太大,後來一直有人把它㥃挖出來轉賣。
 Adrian Ghenie, On the Road to Tarascon 2, oil on canvas, 210 x 160 cm
Adrian Ghenie, On the Road to Tarascon 2, oil on canvas, 210 x 160 cm
跟Francis Bacon作品同時展出的,是羅馬尼亞畫家Adrian Gherie。Adrian是羅馬尼亞人,1976年出生,作品深受Bacon影響,「羅馬尼亞當年被獨裁者壽西斯古統治,他在12歲在電視上見證他兩夫婦被槍決,對他影響很大。」Adrian Gherie喜愛梵谷,12歲那年在雜誌上見到梵谷的向日葵油畫,每晚睡覺前都會把它放在枕頭底下,陪自己入睡,長大後他終於到了巴黎,看他的畫作。2010年,Adrian Gherie開始繪製作品,對梵谷致敬。
Adrian Gherie喜愛畫人像,他畫過好多潮流Icon,例如貓王,也喜愛畫歷史人物,以自己的方法去重現他們的歷史時刻,「一直有評論家比較他跟Bacon的扭曲人像比較,而Adrian自己也說過,他會拿Bacon的畫來做參考。Francis Bacon對很多人像畫家有重大影響。」
 曾梵志 Mask Series No. 26, 1995, oil on canvas, 200 x180 cm
曾梵志 Mask Series No. 26, 1995, oil on canvas, 200 x180 cm
 George Condo, Multicolored Portrait, 2014, 128.3x108cm
George Condo, Multicolored Portrait, 2014, 128.3x108cm
Condo的繪畫、背景和創作,一直與音樂息息有關,「Condo是punk band低音結他手,他又修讀音樂理論和藝術史,有很深的學術背景。他自言很多作品都受Miles Davis及John Coltrane影響。他甚至把自己的線條,叫做Tempo(拍子)和Rhythm(節奏)。」Condo繪畫很多人像,都有表現主義(著重心理描寫)及立體主義影響。
與Condo同層展出的,是一眾展出畫家之中資歷最淺的井田幸昌。井田於1990年出生,喜愛繪畫人像,他也大受Francis Bacon影響,「21歲時他隨教授到了印度旅遊,看貧民窟,見證它和城市的分別,在街上看到乞兒的眼睛很美,發現原來每個人也有自己的身份。他的創作,因此很受一期一會的想法影響。」井田在鳥取縣出生,此處鳥語花香,種有很多櫻花,他的用色也像鳥取,總是鮮艷奔放。
 井田幸昌, Bob, 2022, oil on canvas, 194 x 164cm
井田幸昌, Bob, 2022, oil on canvas, 194 x 164cm
畫廊的密室
其實,Villepin還有一個密室,要到場要求,才會開放。每次展覽,都像有彩蛋一樣,以為完了其實未完,這次Secret Room中放了包括Modigliani的幾幅超重量級作品,Arthur:「當大家步入Secret Room,人們已知道自己會以另一種方式去看待這些畫作,這是我們想營造的。Modigliani這畫作是1909年畫的,當時他剛到巴黎不久,有一個家庭支持了他多年。於是我們知道,你可以支持一個沒有名氣,不受歡迎的藝術家。這家族結果共委約他畫出三十張畫作。你要知道,Modigliani後來死去,還沒有成名,但現在他是畫價最高的其中一名畫家。
 
畫廊開幕兩年,Arthur說,他們建立的藝術社群漸漸成形,「在未來的日子,我們會加進更多香港元素,也許是香港畫家,或這個區域的藝術家。另外,我們在巴黎附近購下了工作室,讓藝術家/策展人/藏家可以見面,藝術家可以駐場創作,因此我們還在建立一個生態。我們也準備在世界各地做展覽。」
 《諸相非相?》(The Loss of Human Faces)展覽
《諸相非相?》(The Loss of Human Faces)展覽
展期:即日起至2022年11月(逢周一休息)
地址:中環荷李活道53-55號地下至三樓維爾潘畫廊
電話:3709 0913
預約網站:https://www.villepinart.com/collector/contact-us/villepin
重溫Villepin成立的初衷:《Arthur de Villepin:法國父子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