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藝倡沙龍︰從畫廊到沙龍 讓藝術呼吸

2025-10-24

Image description

近年,香港藝壇的重心悄然轉移。隨着租金與節奏的壓力,中環不再是唯一選項,越來越多畫廊選擇向南而行。從黃竹坑到田灣,昔日的工業倉庫,如今化身為藝術新聚落。去年,成立逾四十年的藝倡畫廊,於香港仔田灣開設逾萬呎的藝倡沙龍,成為這股「南遷潮」中最受矚目的代表之一。

藝倡全球總監金昌玲(Daphne King)笑言:「其實我們很早就已經在田灣這一帶活動,並非突然決定開新空間,而是延續多年的一個想法。」語氣輕描淡寫,卻蘊藏着長遠的規劃與深思熟慮。

TEXT BY MIU LAU

Image description 藝倡全球總監金昌玲(Daphne King)

1981年,由金董建平女士創立的藝倡畫廊,見證並參與了香港當代藝術的萌芽與發展。從八十年代策劃《上海繪畫:蛻變中的中國藝術》,到九十年代舉辦趙無極與朱德群展覽,藝倡早已在香港藝術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金董建平多年推動中西藝術交流,並獲法國政府頒授藝術與文學勳章,成為那一代香港藝壇的重要推手。

1996年,金昌玲加入畫廊,延續母親的願景,同時注入新世代的視野。她說:「藝倡的精神,不只在展覽與交易,而是思想與情感交流的場所。」對她而言,無論是中環的藝倡畫廊,還是如今的南區藝倡沙龍,都是讓藝術家與觀眾能自在交流、產生靈感的家,象徵着藝倡一貫的連結與革新精神。

從倉庫到沙龍的醞釀

金昌玲回憶起藝倡早年的點滴,「很多人以為我們突然跑去田灣,其實早在九十年代已經有個空間在那裡,當時只是倉庫,也偶爾帶客人來看畫。」那時中環太子大廈的展覽空間有限,遇上大型作品時,只能邀請藏家到香港仔參觀。

「後來我接手畫廊時,就覺得田灣這個地方很有潛力。」早些年,當中環太子大廈的畫廊暫時關閉,她便曾在香港仔舉辦展覽,「只是那時香港人比較懶,不太想走那麼遠,於是我們又回到中環的擺花街開新據點。」

多年來,她始終思考,香港藝術場景的下一步是什麼。「我不希望新空間只是另一個展覽廳,而是一個更自由、更有創意的地方,讓觀眾感受到藝術與生活的連結。」這個理念最終凝聚成藝倡沙龍,一個結合畫廊、圖書館、音樂及多功能區的複合空間。金昌玲稱之為「藝術的生活實驗室」,一個讓藝術真正融入日常的地方。

金昌玲特別強調,沙龍並非固定不變的展覽場,而是一個會呼吸的空間。她將逾萬呎的場地細分為不同區域,時而專注於香港藝術家,時而聚焦水墨作品,每三至四個月的展覽內容就會重新洗牌。「我不想參觀者每次來都看到同樣的東西,希望他們每次來都有新鮮感,像回到一個『會長大的家』。」現時藝倡沙龍正舉行匯集了三位年輕藝術家的「來去有蹤」展覽,同時亦有藝術家爐邊聊天活動,讓三位藝術家同場交流碰撞出特別火花。

Image description 藝倡沙龍的小型圖書館收藏了藝倡四十年來累積的藝術相關資料,公眾可隨時查閱。

與藝術共居的生活

「我最想打破的是把藝術只看作投資的觀念。很多收藏家買了作品後就鎖在倉庫,我希望他們能真正與藝術同住。」這種想法正是來自金昌玲的親身經歷,「我房間外一直掛着呂壽琨的作品,每天經過,畫作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是因為呂壽琨的名氣而喜歡,而是因為這幅畫觸動了我,讓我對背後的藝術家產生興趣,進而想了解他更多的作品。」那幅畫陪伴她多年,甚至在結婚搬家後,她也特意帶到新居。「那是一種情感上的依附,也提醒我藝術不該被收藏起來,而是要與生活共呼吸。」

因此,在策劃藝倡沙龍時,她特別強調生活感。空間中設有客廳、飯廳、圖書館、藝術儲藏區等,窗外是開闊的海景。她說:「我想創造一個 living space,讓人看到藝術品在生活中的樣子,想像如果它們在自己家裡會是什麼感覺。」

Image description 藝倡沙龍是一個多元的藝術空間,布置有家的感覺,讓人感受藝術融入生活的魅力。

藝術社群的聚點

自開幕以來,藝倡沙龍迅速成為南區藝術圈的重要據點。除了展覽,金昌玲更希望這裡成為思想與創意流動的場域。「我們舉辦了不少對談、放映、音樂表演,希望推廣更廣義的藝術,不只限於繪畫。」她提到與非牟利音樂組織 Premier Performances合作的鋼琴演出,「我們這裡有鋼琴,空間氣氛很適合親密的演奏會,藝術與音樂本來就是相通的。」

除了展示與交流,沙龍還設有一個小型圖書館,收藏藝倡四十年來累積的珍貴畫冊、展覽圖錄與研究資料,現已開放予公眾查閱。金昌玲笑說︰「我們不想這些資料只留在倉庫裡發霉,如果有人想研究呂壽琨、王冬齡,甚至90年代的香港水墨運動,這裡就是他們的起點。」

她希望沙龍不只是藝術家的舞台,更是整個文化生態的交匯點,包括策展人、學者、收藏家、博物館人士,甚至媒體與寫作者,都能在這裡相遇、碰撞。「我們需要一個地方,讓藝術不只是被觀看,而是被討論、被質疑、被重新想像。」

Image description 鄧穎妍作品《Enclave - Sediment》

Image description 張穎欣作品《Trial Piece C60St90>C100St50》

傳承與延伸

作為藝倡的第二代掌舵者,金昌玲深知傳承並非複製,而是對話的延伸。「我媽媽的時代是開拓的年代,她把中國藝術帶到國際。我這一代要思考,如何在新的語境中延續這條路。」她特別提到藝倡畫廊近期舉辦的《呂壽琨:藝術家・教育家・學者》展覽,「呂壽琨對我來說,不僅是一位藝術家,更是一位思想啟蒙者。他教導我們要不斷探索新的語言,這與藝倡的精神非常契合。」

金昌玲認為推廣水墨不是口號,而是長達数十年的「慢工程」。以呂壽琨為例,十年前美國的主流博物館幾乎無人認識他,如今芝加哥藝術學院、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洛杉磯郡立藝術館等均已收藏其作品。「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但看到我們的『推』是真的能推動歷史。」

談到未來,金昌玲說:「藝廊對我而言,不只是商業空間,而是一個承載情感與思想的地方。每一個展覽、每一場對話,都是我們與世界交流的方式。」她希望藝倡沙龍能成為持續生成的場地,連結藝術家、收藏家與觀眾,讓香港的藝術版圖不斷延伸。她笑說:「南區不是中環的替代品,而是另一種節奏。中環是能量、是交易;南區是留白、是對話,我們需要兩者並存。」

來去有蹤
展出藝術家︰鄧穎妍、葉偉靖、張穎欣
日期︰即日至11月1日
地點︰藝倡沙龍 香港仔田灣海旁道7號興偉中心1904

Image description 葉偉靖作品《They arenʼt waiting》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