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從來都是獨一無二、無可取替的。近日,在香港正舉辦兩個東西文化Icons巨匠的展覽——一個是在東南亞演藝界開創潮流、型足超過半世紀的潘迪華;另一個是模糊了珠寶、藝術品與雕塑界限的美國藝術家Daniel Brush。在《她能在黑夜,給我太陽──獻給潘迪華》和《Daniel Brush啟迪之旅:金、鋁、鋼的創與造》中,參觀者不僅可以了解他們的創意里程碑,更可領略他們顛覆大眾想像留下的烙印。
TEXT BY CHRISTOPHER LAI
PHOTO BY CHAT六廠
剛剛在疫情後首次到訪東京後回港,趁着短短的工餘時間看了馬諦斯、大島渚和羅浮宮借出關於「愛」的主題展,呼吸久違的文化氣氛。其實香港也不是沒有好的展覽,但在港時就是生活壓力巨大沒有心情看,如文化博物館的張國榮展和電影美術展,我就一直在拖着未看——最近CHAT六廠也近來了《她能在黑夜,給我太陽──獻給潘迪華》,一個真正icon值得擁有的展覽。
去年年尾,友人黃翠華為潘姐姐策劃了《潘迪華.花弄影.珍藏相片展》,1月時筆者與滿92歲的一代diva通電話,精神奕奕的她笑言新年願望是「能活到下一個展覽舉行,還有出版新書。」當時她已經略略地提及這個在CHAT六廠舉行的大型展覽。在6月10日的傳媒預覽,一走進CHAT六廠中庭,就看到掛滿了印上她的歌名和靚相的裝置,有些黑白相片加了單色濾鏡效果,非常之pop。展覽題為《她能在黑夜,給我太陽──獻給潘迪華》,聽策展人之一王慰慰說,大意是希望觀眾能夠通過潘迪華和她經歷過的時代,還有她的精神,即使身處不太光明的處境,仍然能夠樂觀面對。的確是言簡意賅,明就明,唔明就等待黎明。
在歐美日這些第一世界國家,流行歌星擁有自己的展覽是自然不過的事,在實際上從來都不珍視文化歷史的華人社會,我們開始為偶像策展不過是這十多年的事。有時不但是公共/私人文化機構不關心的問題(偉大如鄧麗君的遺物也因為紀念館被逼遷而被棄),更令人唏噓的,其實是藝人自己都未必把自己的物品視作「文物」。但潘迪華姐姐是一個有文化觀念的歌手,每次到她的家裡拜訪,總不知會從哪裡取出一些未見過的照片和文獻出來分享(邁克說:「香港歌星中沒有誰像她一樣珍惜自己的腳步」)。那些故事由她娓娓道來,總帶一分傳奇色彩,不單令人佩服她見多識廣,也暗暗握腕:為什麼不能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往事?
繼2017年推出了自傳《夢.路.潘迪華》後,今次《她能在黑夜,給我太陽──獻給潘迪華》的確能夠更多新世代認識她。乘電梯上到2樓的展覽廳,《阿飛正傳》那幀經典的回眸劇照首先映入眼簾,然後圍繞場地的落地玻璃都貼滿了她的舊照片:時尚、有型,儘管每次寫到她的獨特之處都是這一點,但也不厭煩重申一次:時代曲歌星之中,她是最最最時尚的!再看看她特別在今次展覽拍攝的近照,全白的華髮上漂了粉紅色highlight,93歲仍然散發出優雅的氣質和魅力。
為了這次展覽,看得出潘姐姐和團隊都有傾盡全力。民國36(1947)年,上海女子中學簽發的畢業證明書、15歲報考新華電影公司的相片、1953年在香港出道拍電影《白衣紅淚》的片段……這些以往只在她口中聽聞過的事物,都在《她能在黑夜,給我太陽──獻給潘迪華》展覽裡看到。那張畢業證明書,甚至連着原裝的信封,它們是怎樣走過動盪的歲月,從上海來到香港,經過大半個世紀,留到今天讓我們還有機會目睹?真的想也不能想像。
除了有無數的剪報和靚相,譬如麗的電視重金禮聘潘姐姐演出《良友時間:潘迪華》特輯對抗無線《EYT》的歷史紀錄外,當然少不了潘姐姐一生裡最重視的作品原創華語音樂劇《白孃孃》。這些年來,從1970年代推出時的音樂劇、原聲唱片、合唱團版本,今次記者會裡也特別新編了四重奏現場演出,聽得我有在歐洲看時裝展的錯覺——巴黎米蘭的時裝展常常有室樂奏流行曲,既讓人熟悉卻又別有氣派——顧家煇和黃霑都不在了,但潘姐姐仍然一直在推廣這套作品,展覽上終於看到了只在照片看過、由唐書琨(70年代的時尚教父)設計的戲服和首飾,白素貞耳環(你說那是今季的時裝款都有人信)就放在舞台劇照旁邊。當年花了90萬港元天文數字的《白孃孃》,確是不惜工本!
潘姐姐從來都不只是懷舊的人,她直言不希望這個展覽只是為她歌功頌德,而是通過她和她的工作和人生,啟發大家要自律自愛和努力做好出一番成績。因此,這些年來,不斷有年青人受到她的啟發,甚至與她合作。這些年來有My Little Airport等一眾的獨立音樂人,今次展覽的第二部分,看到另一位策展人鄭得恩以他的手法詮釋《白孃孃》,在新拍攝的實驗式影像中夾雜《白孃孃》音樂劇裡泰迪羅賓的《控訴》(所有對現實不滿的「憤青」都應該一聽這首50年前的好歌),個人覺得效果見仁見智,但起碼為展覽注入了新意,我在場內巧遇熱愛流行文化的大學時的老師,他就十分喜歡。
走過現代版《白孃孃》的展廳後,我們可以在特別獻給潘姐姐多張經典唱片的音樂室裡細聽她的「中曲西詞」音樂;展覽的另一隅,我看到她家裡的座地燈飾,潘姐姐的私人助理說是特別借出,而那張地氈則是複製品,因為真跡是潘姐姐的媽媽(我們也跟著叫「婆婆」)親手編織的,太珍貴不能借出!這個帶點她家客廳元素的部分,展現了她的家庭及她在演藝界廣結良緣的一面:肥肥、林青霞、周潤發的合照,統統都是香港最美麗年代的碎片。
然後在展覽的尾段,我們看到遠赴歐、美及中東地區表演的相片,配以那個社會的發展歷史。上月筆者重回柏林旅行,回港之後拿着在勃蘭登堡門前踏單車的照片與友人分享,以為自己很酷。看到「旅行歌手」潘姐姐1969年在東西柏林之間的禁區前叉腰的那幀(她自傳裡有記錄過這次驚險的打卡事件,煩請大家自行翻閱),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酷、真正的先驅。尚未看完第一次展覽,我已決定要帶媽媽再來細看一次了。
「香港雖說是我第二個故鄉,但如果比較上海和香港,我在選哪兒定居?我會選香港,因為我太熟悉這兒的環境了。香港當然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但總括來說,我覺得好的比不好的多。雖然這樣小的城市,世界各地都知道香港的位置、重要性,所以我覺得很驕傲。」在2023年,在展覽裡看到90年代潘姐姐在RTHK電視部的節目裡這段話,也許就是我心中的「黑夜太陽」。
CHAT六廠展覽《她能在黑夜,給我太陽──獻給潘迪華》
日期:即日起10月23日
地址:荃灣白田壩街45號,南豐紗廠CHAT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