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收藏香港】鐘錶收藏家李隆漳 鐘錶見證時代變遷

2023-07-05

Image description

在手機尚未盛行的年代,人人腕上總戴有一隻錶,報時看時全靠它。鐘錶既是大眾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可昇華至富貴人家的奢侈品。各式各樣的鐘錶見證了香港的時代變遷,鐘錶收藏家李隆漳(Derek)為我們一一道來。

TEXT BY MIU LAU PHOTO BY BEN TAM

正所謂近朱者赤,多得舊同事是古董錶收藏家,Derek也被潛移默化跟着入坑,至今已三十多年。他初時鍾情機械錶,愛其精巧細致的機械之美,在1990年更拿了從事保險金融業的第一份薪水9千元,買下生平第一隻機械錶——名士腕錶。「當年跟現在一樣好流行勞力士,要行頭打扮的一定買勞力士。但我就想與眾不同,特別喜歡名士特有的十二邊形錶圈設計。」

Derek着迷於機械錶的「恆久」的特性,帶有傳承之意。「用到100年、200年之後仍然能夠運作,即使我們百年歸老,隻錶一樣運行,只要保養好就可以。」當他的機械錶收藏漸多,便發覺古董錶的世界無限大,除了着迷於機械錶的工藝之美,電子錶的背後故事同樣引人入勝,「鐘錶未必要買得貴,但背後的故事,或是擁有者對錶的情感、時間見證等,都令人想隻錶繼續運行下去,即使花好多錢去修復保養,也比買隻新的更好。」

Image description 1960年代瑞士寶路華研發出音叉座鐘,正是電子錶的前身。

如今他家中鐘錶藏品數以千計,有腕錶、座鐘、陀錶等,甚至少見的鐘錶品牌周邊產品也成了他的收藏目標之一。為了體現他所說的「機械錶要保持運行才有生命力」,每次外出時總會左右手各戴一隻錶,視之為不可或缺的「首飾」。

買貴了當交學費

當年他由柴灣走到上環,數小時的路程絕不感到疲倦,只因途經的舊大廈樓梯底舊錶舖總可令他振奮,當中可是潛藏不少鐘錶珍寶。可惜舊錶舖如今買少見少,現時主要集中旺角廣華街、洗衣街、快富街等,而在銅鑼灣、中環一帶也有零星小店,路過時不妨細心留意這些專門維修鐘錶、賣二手錶的小店,可能有驚喜發現。

「外出時習慣隨身帶放大鏡,方便隨時買錶。頭十年最瘋狂,差不多日日都買錶,幾百至幾千元不等,總之覺得是機械錶就買。當時是學習階段,會用工具拆開細看腕錶的運作原理、機芯等。」愈感興趣愈想了解更多,在互聯網尚未興起的年代,繼翻書查資料之外,便是請教鐘錶師傳去「索料」。

收藏講求專而精,Derek直言走過不少歪路,「不時在整錶師傅身邊打轉,看他拆錶、裝錶,從旁偷師學習。最重要是看機芯,再來是錶盤上每個細節位都要留意,如時標的點有無化開、是否該年份應有的字體等,有時寫得愈靚就愈假,這些全都要時間慢慢浸出來。」

他摸索很多年才漸漸掌握竅門,如買錶要選原裝、翻新錶不值錢,「古董錶一定不能翻新,殘舊的才算真正的原汁原味,即使發霉、由白色變成黃色等也是正常。翻新錶之後的價值只剩下三至四成,千萬別好心做壞事。」看似簡單的腕錶買賣瞬間,同樣需要高超技巧,Derek分享道:「好多時賣錶的人不會標價,你只能以自己能夠負擔的價錢來叫價,如果看不準,叫貴了數倍,人家當然樂意賣給你,願賣願買沒騙人。我試了很多次買貴了很多,當做交學費。」

電子錶更潮更威水

一路走來,他漸漸發現鐘錶背後的故事性,很多時比本身的價值來得有意思,甚至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就如每當看見這座金色方型音叉座鐘,便想起電子錶正是由此衍生,亦順勢開展了香港製造業的輝煌時期,特別是鐘錶的生產。

「那時候電子錶貴過機械錶,因為人人都當電子錶是新科技,最潮最厲害。在七八十年代,不少美國軍艦停靠在香港的碼頭,好多美國水兵在灣仔區流連,他們會用手上的瑞士機械錶去交換日本電子錶,覺得戴電子錶比機械錶更威水。」至於六七十年代的女士則熱愛「斗零錶」,錶徑只有十多毫米的迷你版本腕錶,外型十分「的骰」。「當年算是有些錢的女士才會買錶,戴上手就像手觸、手鍊一樣,被視之為最時尚優雅的裝飾配件。」

Image description 六七十年代的女士熱愛錶徑只有十多毫米的「斗零錶」,兼具腕錶和首飾作用。

Image description 1970 年代英國Smiths品牌推出的盲人腕錶。

難敵科技新世代

在智能手機尚未面世之前,因生活所需而設計的各式各樣腕錶最教人讚嘆,在七八十年代之前流行的醫生錶護士錶便是其一。「護士用腕錶記低時間留意患者心跳,醫生錶更設計出可脫殼的錶面設計,方便隨時脫下交給護士看脈搏和時間,用完就『啪』一聲裝回錶殼之中。」這個徒手計算脈搏的年代,很快便被科技淘汰,又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即使失明人士也有得知時間的權利,「在1970年代英國Smiths品牌有推出盲人錶,揭開錶蓋,腕錶是無鏡面設計,可以用手指慢慢摸錶盤的凹凸指針時標來得知時間。」

Image description 七八十年代之前流行醫生錶和護士錶,專為計算脈搏之用。

Derek認為所有古董鐘錶,只要講得出故事,就有收藏價值。「盲人錶不貴,又不會升值,但就是見證了歷史。作為收藏家不一定要炒賣,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是知道錶背後的故事。」另一個大約出自1980年代的金條造型座鐘最能惹起大眾共嗚,Derek直說當年投資產品好少,大眾除了買樓之外,就是買金保值。「問起我們的上一輩,多多少少都會買些金儲起來,打開保險箱會金光閃閃。我當時都有買金,一出糧就買,但不一定是金條,可能是楓葉金幣。」有瑞士鐘錶品牌便看到商機,推出金條造型座鐘來助興,「做金融、銀行業的,將金條鐘放在寫字樓枱上,有霸氣又有意頭,現在看來又是一個歷史見證。」

這些一宗宗的鐘錶趣事,值得一再回味,Derek也因此才能將收藏鐘錶的熱情延續下去。

出自Derek之手的《嘀嗒嘀嗒溜走了……鐘錶的故事》,正是認識鐘錶的入門書籍。 出自Derek之手的《嘀嗒嘀嗒溜走了……鐘錶的故事》,正是認識鐘錶的入門書籍。

以食鬼電子遊戲為設計靈感的 Tiam Harlow 腕錶,滿是童年回憶。 以食鬼電子遊戲為設計靈感的 Tiam Harlow 腕錶,滿是童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