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常玉生前最後畫作 神隱六年再展出

2024-11-22

Image description

畫價屢創新高的常玉在1966年去世,看不到自己的藝術被世界肯定。他的名字越來越響亮,一生被研究,不得不提一塊他一生沒有踏過的土地:台灣。1963年,台灣教育部長黃季陸造訪巴黎,邀請他到師範大學美術系任教,並舉行畫展,但陰差陽錯,最終他沒有去成,兩年後去世,本來要在台灣舉行的畫展中42件作品,卻一早已到達了。2018年歷史博物館閉館,整修六年,今年重開,一共52件常玉作品,價值難以估算,再次曝光世人面前,與其他曾到巴黎習畫的畫家一同展出。

TEXT & PHOTO BY 何兆彬 (部份相片由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常玉照片由佳士得提供)

Image description 常玉《四女裸像》

Image description 常玉

常玉、藤田嗣治及其他

常玉這52幅作品,大部分是他人生中最後的畫作,畫中有花、動物、風景,沿用他滲入中式元素的西方繪畫手法,風格雋永。自1978年至2017年,歷史博物館(簡稱史博館)舉辦過六次常玉作品展,2018年史博館整修六年後重新開館,展覽名為「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策展人特別將這批作品,並與其他同在巴黎習畫的畫家作品一同展出,包括了日治時期的四位台灣前輩藝術家陳清汾、顏水龍、劉啟祥與楊三郎,與常玉幾乎同時抵達法國的潘玉良,「留法三劍客」的第三代留法藝術家吳冠中、趙無極與朱德群,以及名氣最大的日本藝術家藤田嗣治作品。

Image description 史博館副館長王逸群(何兆彬攝)

這批珍貴畫作來台經歷,它們為何由史博物收藏?我們到訪台北,特別訪問了史博館王逸群副館長。

「史博館全部58149號的作品中,這52件常玉作品,其實跟史博館現在所有的近現代藝術家的作品,都是極為珍藏的一部分。常玉畫作來到台灣是在1965年左右,那段時間,剛好處於國共爭奪國際脈絡關係的狀態下,當時跟常玉同為四川人的教育部長黃季陸先生到了法國巴黎,遇見了極為窮困的常玉。」常玉本為貴公子,剛到巴黎時日子過得十分優渥,但自從1931年一直支持他的大哥去世,家道中落,經濟情況一直向下,「他不像被視為跟常玉齊名的藤田嗣治,娶了法國夫人,在藝術市場上一直向上,這些際遇,也許跟常玉的個性有關係。當時黃部長特別邀請常玉來台灣,都談好了,常玉也把40多件作品先寄到台灣。」

但問題就在畫作寄出之後,常玉沒有馬上到台灣,反而是先到了埃及旅遊,想不到護照竟在此時過期。政治敏感度低的他,不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有何分別,就到與中共建交的埃及領事館辦換證,把護照換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如此一來,台灣之行沒法起程,他自己也就在兩年之後,因煤氣事故於巴黎去世。死後由他常去打工的餐廳老闆在巴黎近郊租了墓地下葬,墓上連名字都沒有,只寫着「TR/1296/1966」。

Image description 常玉《菊》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

書法撇捺,東方哲思

常玉死後名氣才越來越大,2019年,常玉尺幅最大的裸女油畫《五裸女》重新登上拍賣場,在香港佳士得的晚拍得3.03億港元。談到他的名氣和藝術被肯定,必須提到從九十年代一直辦他回顧展的台灣。王逸群副館長說,研究常玉其中一個困難,是常玉一生沉默寡言,他對自己的藝術幾乎沒有留下一言半語,就連畫作也沒下標題。如今的作品標題都是後人替他定的。

Image description 常玉《靜物》

「史博館之前辦過六次展覽,這是第七次。很多的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都會說清楚自己的理念,透過畫作,讓觀賞者知道他想要表達的意念,可是常玉不愛說話,他非常寡言,跟他相處過的老一輩藝術家們都有特別提到,當他們要問常玉關於他的獨特風格,他一律不講。從現在的資料裡面,也找不到任何日記、文字資料,有的只是跟常玉相處過的第三者的口述歷史,基本上,資料都是第二手的。」

但副館長說,研究常玉,都會提到他畫作的兩個底蘊,一是他運用了書法技巧來繪畫,「他畫裸女、風景、動物等等,特別是盆花的花幹、花枝的筆觸,非常明顯知道這個人有豐富的書法訓練,會運用撇、捺這些書法技巧。」二是他在西畫體系中的油畫,表達出一種東方哲思,「在有限的資料中,我們知道他喜歡八大山人,我們可以從他的構圖中,看到他加入了西方消失點透視的同時,又保留了東方的留白,還加上東方紋樣,例如金錢紋等符號。繪畫上他愛用平塗,這又回到了整個二十世紀初,印象畫派相當成熟的末期階段風格。」

從這批作品,也可見常玉晚年經濟境況不好,很多畫作都用纖維板繪畫,而非畫布,部分用的根本不是顏料,而是油漆,因為材料和年歲,部分畫作表面已經龜裂了。

Image description 常玉《人約黃昏後》

一捆常玉素描

「其實常玉1910年代就到了巴黎,算是很早去的華人畫家,他的風格,明顯受到印象派末期,像野獸派的影響。他非常欣賞馬蒂斯,所以在用色上也極為醒目。但他畫風景,又充滿了孤寂感,他之所以有這麼多的粉絲,我個人認為其實是跟整個社會在進入全球化、現代化之後,人們依賴網絡,人跟人之間相處關係漸變得疏離有關。」

常玉當年寄了42件畫作到台灣,後來怎麼變成了如今的52件?這跟政治和歷史扯上了一點關係。當年留法學生組成留法學生組織「天狗會」,徐悲鴻、張道藩、常「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展期:即日起至12月8日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1樓、2樓(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玉、常玉好友邵洵美都是成員。中華民國外交官郭有守早年在法國留學,及後二十年都在巴黎工作,與常玉都是四川人。1966年,郭有守訪問瑞士時失蹤,後來被證實投奔中國大陸去了,他的財產被台灣政府沒收,當中就包括了五件常玉作品。

Image description 常玉《馬》

談到常玉,必須要提到印刷商人陳炎鋒(Antoine Chen),當年他在法國時看到整捆常玉素描作品販售時,非常驚訝,於是把它們買回台灣,但後來陳因癌症去世,後人不知道畫作貴重,有時會把常玉素描送給印刷的客人。當時史博館典藏組長高玉珍見到,就替史博館購藏了3幅常玉素描。因此,常玉寄給到台灣的品有42件,加上郭有守案5件,2件在倉庫發現,素描購藏3件,一共52件,其中49件是油畫。

兩件重要古物

史博館的藏品,共有三個級別,第一級叫做國寶,第二級叫做重要古物,第三級就是一般古物。52年常玉作品之中,1957年之作《菊》及《四裸女》被列為重要古物。

這批常玉,之所以會由史博館收藏,也許今人不解,但其實這跟台灣博物館的發展史有關,「歷史博物館1955年成立,是台灣第一個博物館。大家一定會有疑問,故宮不是更早嗎?其實故宮的藏品來到台灣是在1947年,但故宮博物院當時還沒有成立,於是後來常玉這些畫作來到,就交給了教育部。把它們交給歷史博物館是當時政府體制下的結果。」副館長笑說,史博館當年成立,被戲稱是「真空館」,什麼東西都沒有,史博館本來想接收北溝山麓的國寶,但後來士林外雙溪成立故宮,國寶有了另一歸宿。而史博館的收藏,則多是由河南博物館轉移過來的青銅器、唐三彩等文物。

Image description 常玉《萬物靜觀皆自得》

1961年,史博館成立「國家畫廊」,它又多了另一個身份,因為當年的台灣還沒有成立美術館,直至1983年市立美術館成立以前,史博館都是台灣重要畫家開畫展的重要展場。「1955年之後的30年,1983年的台北市立美術館成立,1988年的國立台灣美術館出現之前,史博館同時扮演美術館的角色,當時來台灣很多書法大師,像渡海三家的張大千、黃君璧、溥心畬等都在這裡開畫展,當時國家畫廊有一種象徵的意涵。」

史博館不是美術館,副館長說,史博館研究藝術史,從技法、流派去研究,跟美術館的角度是通用的,沒有太大不一樣。有一種說法,是每次史博館展出常玉,他的畫價都會再升,但副館長說全世界的博物館有兩件事情是不會介入的,一是鑑定藝術品的真偽,二是藝術品的價格,「你看全世界,沒有一個博物館,會去用公有的資源去做鑑定;第二,市場上價格的飆升,我們不介入,所以不知道市場遊戲規則到底是什麼。」

「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
展期:即日起至12月8日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1樓、2樓 (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