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將於6月至11月呈獻「音樂盛會2025」,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音樂家和樂團將匯聚香港獻技,為本地樂迷帶來一連串精彩音樂節目,透過音樂感受城市的藝文脈搏,展現香港中西文化薈萃的獨特魅力。
本年度的「音樂盛會」將以柏尼夫(Mikhail Pletnev)鋼琴演奏會揭開序幕。柏尼夫自少便顯露出超凡的音樂才華,早年於中央莫斯科音樂學校接受正統音樂訓練,其後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隨費利亞學習。1978年,年僅21歲的柏尼夫贏得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金獎,從此展開了璀璨的演奏事業,足跡遍及全球頂尖音樂廳;1988年,他獲邀於華盛頓外交高峰會上演出,並與戈爾巴喬夫結下友誼,從此致力透過音樂這世界共通的語言打破隔閡。
作為當代最受尊敬且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柏尼夫頻繁亮相歐洲、亞洲及俄羅斯各大音樂名都和主要音樂節,其獨樹一幟的演繹風格及深邃的音樂洞悉力,奠定了他在鋼琴演奏史上的獨特地位。1990年,他洞悉指揮與鋼琴演奏相輔相承的關係,在戈爾巴喬夫及多個贊助商和藝術家的支持下,創立了俄羅斯歷史上首個獨立於政府的管弦樂團——俄羅斯國家樂團。憑藉其卓越領導,樂團迅速躋身世界一流樂團之列。柏尼夫深厚的音樂造詣及享譽國際的超群技藝,廣受樂迷讚譽;無論坐在鋼琴前,抑或站在指揮台上,他都被公認為當代音樂巨匠。其錄音作品屢獲殊榮,包括格林美獎、金音叉獎、德國古典音樂大獎、世界音樂金獎及留聲機雜誌獎等。然而,秉持着一貫的謙遜,柏尼夫總以一句簡單的自我介紹概括自己:「我只是一個音樂人。」此次睽別十年重返香港,柏尼夫精選了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及葛利格《抒情小品集》中的多部作品以饗樂迷。觀眾切勿錯過這一難得機會,親臨現場感受大師風采。
柏尼夫極個人化的風格及對音樂的洞悉,令他在鋼琴演奏史上佔了別樹一幟的地位。(攝影: Rainer Maillard DG)柏尼夫鋼琴演奏會(6月17日晚上8時正)
來自柏林愛樂樂團的十二位大提琴家,則會緊接於7月蒞臨香港演出。這一享譽國際樂壇的傳奇組合誕生於1972年,當時他們在廣播節目製作中錄製了尤利烏斯.柯倫格 (Julius Klengel) 的作品《讚美詩》,其卓越的音色和精湛的技藝迅速征服全世界的樂迷。無論是古典、爵士、探戈或前衛音樂,這十二把大提琴交織出的獨特音色總能令人沉醉,每把琴皆可以獨當一面,合奏時更展現出無窮層次,既嚴肅深邃又不失靈動幽默,吸引了不同年齡層的聽眾。眾多當代作曲家都曾為樂團創作新曲,樂團亦曾擔任柏林文化大使隨德國總統出訪。其唱片更多次登上各大榜單,並分別於2001年、2005年和2017年獲得「迴聲古典音樂獎」。
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演奏會(7月9日晚上8時正)(攝影:Peter Adamik)
樂團自1972年成立以來,以室內樂團的形式活躍於柏林及世界舞台,巡演足跡遍及全球。作為由頂級交響樂團大提琴聲部組成的室內樂團,他們實現了弦樂編制的夢幻組合。儘管各交響樂團皆有大提琴聲部,但柏林愛樂樂團的十二位大提琴家憑藉深厚的演奏傳統與創新技法(如多樣運弓法與跨風格演繹),被譽為「樂團中的樂團」。為了展現樂團豐富多元的音樂魅力,來港表演的曲目橫跨古典與流行:既有成名作《讚美詩》,亦有來自電影《鐵達尼號》James Horner創作的主題曲,以及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充分展現樂團的藝術魅力。這十二把大提琴的首次香港之旅,必將成為樂迷不容錯過的盛事。
來自柏林愛樂樂團的大提琴家,以多種運弓法及各種音樂體裁展現出令人驚嘆的音樂創意。(攝影:Peter Adamik)
除柏尼夫鋼琴演奏會外,今年「音樂盛會2025」還邀請了另一位鋼琴家魯根斯基(Nikolai Lugansky)於9月來港獻藝。魯根斯基跟隨音樂啟蒙老師伊塔多夫(Sergei Ipatov)習琴一年後,便考入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1988年,魯根斯基獲得了萊比錫的國際巴哈鋼琴大賽銀獎、1990年摘得莫斯科的拉赫曼尼諾夫大賽二獎,並在1994年的國際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嶄露頭角,展開了國際演奏生涯。2013年,魯根斯基獲頒授俄羅斯人民藝術家榮銜,表揚其卓越藝術成就。魯根斯基常年活躍於世界舞台,既舉辦獨奏會,也與頂尖指揮家合作演出。他所灌錄的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奏鳴曲大碟獲頒法國金音叉大獎和古典迴聲大獎,而與長野健及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所錄的葛利格和普羅歌菲夫鋼琴協奏曲專輯,更被《留聲機》雜誌評為「編輯之選」,該雜誌形容他為「當代最具開創性及流星般閃耀的表演者」。今次來港將演出舒曼、李斯特及華格納的作品,屆時樂迷可以見識到魯根斯基的精湛技藝。
魯根斯基鋼琴演奏會(9月14日晚上8時正)(攝影:Marco Borggreve)
譽滿國際的羅馬聖切契利亞管弦樂團相隔7年後將於今年11月再度來港,並夥拍指揮丹尼奧.哈汀(Daniel Harding)為香港樂迷帶來兩場演出。作為意大利首個專業交響樂團,成立於1908年的羅馬聖切契利亞管弦樂團經歷百多年發展,曾與眾多古典音樂界巨匠合作,締造無數傳奇時刻。樂團曾首演多首當代傑作,包括意大利作曲家雷史碧基的《羅馬之泉》及《羅馬之松》。指揮家丹尼奧‧哈汀是當今樂壇最具影響力的指揮之一,常年受邀執棒世界頂級樂團,包括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等;其錄音作品亦廣受讚譽,當中他與倫敦交響樂團錄製的《比利‧巴德》更榮獲格林美「最佳歌劇錄音」大獎。哈汀於2024年起擔任羅馬聖切契利亞管弦樂團及合唱團的音樂總監。雖然目前仍未公布樂團的表演曲目,但樂團秉持以音樂傳遞情感的藝術理念,必為觀眾帶來難忘的體驗。
羅馬聖切契利亞管弦樂團(11月20至21日晚上8時正)(攝影:Accademia di Santa Cecilia/MUSA)
丹尼奧.哈汀(Daniel Harding)將會帶領羅馬聖切契利亞管弦樂團來港獻藝。 攝影:Accademia di Santa Cecilia/MUSA
米沙.麥斯基與莉莉.麥斯基大提琴及鋼琴演奏會(11月22日晚上8時正) 攝影:Bernard Rosenberg
康文署特邀大提琴家米沙.麥斯基(Mischa Maisky)與鋼琴家女兒莉莉.麥斯基(Lily Maisky)連袂獻演,作為「音樂盛會2025」的壓軸節目。米沙被視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大師之一,他是全球唯一曾師承俄國兩位大提琴巨匠羅斯卓波維契(Mstislav Rostropovich)和皮亞狄戈斯基(Gregor Piatigorsky)音樂家,精湛技藝集兩家之大成。八歲已開始習琴的米沙,年紀輕輕已在赫赫有名的柴可夫斯基大賽中勝出,1973年在佛羅倫斯舉辦的卡薩多(Cassadó)國際大提琴比賽中奪冠,1982年成為德意志留聲機公司的專屬藝人,唱片在全球亦贏盡好評,五度奪得東京唱片大賞、三度奪得德國唱片回聲獎,並獲巴黎唱片大獎和法國年度金唱片殊榮。他育有五個孩子,長女莉莉四歲開始學習鋼琴,曾參加過多場大師班,並接受阿嘉莉殊、巴殊基羅夫及馬古利斯等多位名家指導。2016年莉莉曾隨父親來港舉行演奏會,今次再臨會演繹貝多芬、舒曼、法雅及葛利格的曲目。大提琴特有的渾厚豐滿音色伴以曼妙的鋼琴樂聲,父女檔共織一場無與倫比的「音樂盛宴」,相信令一眾樂迷引頸以待。
米沙.麥斯基被視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大師之一。(攝影: Andrej Grilc)
女兒莉莉.麥斯基四歲起學習鋼琴,並接受阿嘉莉殊、巴殊基羅夫及馬古利斯等多位名家指導。(攝影: Andrej Grilc)
日期:6月17日至11月22日
節目詳情:https://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Programme/tc/music/groups_1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