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新晉導演周鑫榮:無知者最勇

2025-08-22

Image description

在香港的廣告圈,周鑫榮曾是無數經典畫面的幕後推手。二十多年的廣告導演生涯,讓他熟練掌握「在30秒內講好一個故事」的本領。不過,他沒有選擇在這個行業走到退休,而是在年近半百之時,踏入幾乎完全陌生的電影世界,在沒有電影圈的人脈、沒有相關資源之下,卻決心將自資開拍的《給愛麗絲》(For Alice)搬上大銀幕。

TEXT BY MIU LAU

Image description 通過市井空間的鏡頭語言,呈現都市邊緣人群的生存境遇。

周鑫榮從美術指導到資深導演,拍過大大小小的廣告,熟知如何在三十秒內交代一個情節、打動觀眾的心。「廣告導演就像時裝行業,你要追求當下流行的東西,要不斷鑽研新手法。年輕人吸收潮流的能力一定比我們快,加上做了二十多年,難免覺得自己在重複。如果我還想用影像語言來搵食,電影可能是個出口。」早在2015年,這轉型的念頭便開始在他心中醞釀,他笑說︰「就像有人夢想買跑車、有人想買樓,我最想要是開拍屬於自己的電影。」

從零開始的劇本之路

念頭一出,周鑫榮沒有敲電影公司的門,也沒有報讀編劇班,而是直接閂埋房門寫劇本。多年來的影像工作,讓他習慣先想畫面,再補故事,這亦成了他獨得的撰寫劇本方式,「廣告生涯令我習慣了影像思考,我只能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去寫,腦海裡一定要先有人物、有場景,甚至連拍攝地點都要決定好才能順利的寫下去。就算最後用不上,腦中都要有最接近的形象。」他形容這是從影像出發的廣告式思維習慣,就像為舞台劇先搭好舞台,再把演員請進來。

十年間,他寫了將近十個完整劇本,逐漸摸索出自己的創作脈絡,不論故事背景如何變化,核心總離不開孤獨、痛苦與救贖的情感主題。「這是後來回頭看才發現的,原來我一直在寫相同的情感。透過寫劇本,我好像也在了解自己。」

寫好劇本,並不意味着電影就能開拍,特別是對一個完全在電影圈外打滾的人來說,周鑫榮坦言,那時他連門口在哪都不知道,幸好至少知道有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比賽,可惜鎩羽而歸,再來是將劇本輾轉遞交給電影圈朋友,得到的評語往往是「回去再努力」。他承認,這些確實是打擊,卻未曾動搖開拍電影的決心。

真正的轉機是來自某次廣告拍攝,周鑫榮遇上了資深電影人奚仲文,他鼓起勇氣把自己的劇本交給對方,更得引薦認識了《寒戰》監製鄧漢強。「如果沒有這個介紹,我真的不知怎樣找到一個如此經驗豐富的監製。」

Image description

用廣告思維拍電影

有了監製,拍攝的路才真正展開。周鑫榮決定自掏腰包二百多萬港幣來開拍電影,更特意寫了一個能在資金範圍內可完成的故事《給愛麗絲》。為了讓這筆錢花在刀刃上,他用廣告人的思路為自己設下多重框架,故事舞台定在美麗都大廈,七成戲份在同一棟樓裡完成,場景集中在尖沙咀,減少轉場成本與不確定性。選角時,他鎖定了經驗老到的張嘉年(太保)與新人蘇子茵。「太保哥經驗太豐富了,他演的每場戲都能幫我控制節奏,帶着新人進入狀態。」更重要的是,他為劇本設下「兩人對手戲」的框架,讓拍攝更可控,「三個人以上的對手戲,磨合和等待時間都會增加,對新人來說也更難把握。」

同樣的思維,還體現在畫面質感上。曾是廣告美術指導的周鑫榮,這次亦兼任電影美指。他笑說︰「廣告經常要『扮電影』,我拍過很多廣告都是模仿電影質感,所以在光影、構圖上特別講究。同時我亦知道畫面只是輔助,如果畫面漂亮但人物情感空洞,那電影還是失敗的。」

談到廣告與電影的最大分別,他的答案是自由度。廣告有客戶的框架,限制雖多,卻也因此方向清晰,而電影的自由反而讓人痛苦。「當你握有絕對的自由時,反而不知該選什麼才最值得做。一個角色走進房間,可以說『早晨』、可以質問、也可以沉默,但哪一句才是最適合呢?這些選擇總會令人糾結。」

有說廣告重在短時間傳達一個明確訊息,電影則是九十分鐘甚至更長的情感堆疊。周鑫榮在剪接室才真正首次體會到電影與廣告的本質差異,「我拍完才真正明白,電影推進不是靠劇情,而是靠人物情感的層層累積。觀眾離開戲院時,記住的不是某個鏡頭,而是那個角色的孤獨與掙扎,這才是電影真正留下的東西。」

Image description 《給愛麗絲》講述出獄後的父親原只求孤老度日,卻在美麗都大廈裡與失散多年的女兒擦肩而過;血緣近在咫尺,他卻被愧疚和怯懦壓得啞口無言,無法開口相認。

講自己想講的故事

問及這十年電影之路的最大感悟是什麼,周鑫榮想了想:「無知是最大的勇氣,但亦是最大的詛咒。如果一早知道風險如此巨大,現在讓我重新選擇,可能真的未必夠膽再做。」不過正因為這份無知,他才能用十年時間,把三十秒的廣告語言,延展成九十分鐘的故事。

對周鑫榮來說,拍電影是一場必須親身走完的冒險,在沒有背景、沒有資源的情況下,以門外漢之姿進入電影圈,只能用自己熟悉的影像語言去闖出一條路。《給愛麗絲》將於9月在香港上映,對於票房與口碑的不確定,他早有心理準備。「電影的成敗,很多時候取決於宣傳與口碑,太多不可控因素,但至少這套電影我已經成功拍出來了,這一點誰都拿不走。」在宣傳資源近乎零之下,他只能靠優先場、朋友、媒體口耳相傳,讓故事自己走進人群。

今天,他仍在繼續寫劇本,而廣告導演的標籤已漸行漸遠,電影導演的身份尚待觀眾蓋章;在兩者之間,他成了一個失去身份、對身份好焦慮的人。最後他說︰「我不算聰明,但我知道,有些事不試,就永遠不會知道結果。」

Image description 《給愛麗絲》將於9月5至7日於K11 Art House舉行五場優先場。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