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打入巴黎時裝周日程的Caroline是最受注目的華人新星之一。
在時尚界瞬息萬變的節奏中,Caroline Hú以她獨特的設計語言脫穎而出。《優雅生活》與 Caroline 探索她在「新銳創意」浪潮中的獨特角色,以及她如何以情感與永續理念重塑時尚的未來。
TEXT BY CHRISTOPHER LAI
PHOTO BY Reverie by Caroline Hú
這位以香港和上海為基地、曾在倫敦與紐約深造的華人設計師,將情感與工藝融合,創造出既具詩意又充滿當代氣息的作品。她的品牌 Reverie by Caroline Hú 成立於2018年,以浪漫的日常態度與高級定制的精湛技藝聞名,曾入圍多項國際大獎,包括2019年 BoF China Prize 的首位獲獎者,近年在巴黎成功立足,她的事業印證了「情感」仍然是時尚產業中重要一環。
Caroline Hú 認為,「新銳創意」不僅是前衛的設計,更是對現實的反思與對未來的想像。「它是一種真誠的能量,挑戰舊規則,同時擁抱脆弱與不確定性。」她說。對 Caroline 而言,她的角色更像是一位講故事的人,透過面料、輪廓與色彩,將內心的情感與記憶化為可觸碰的藝術。「我希望我的設計能讓人感受到慢下來的價值,而不是追逐短暫的潮流。」
她的作品以薄紗與手工刺繡為特色,這些耗時耗力的工藝常讓市場端望而卻步。「曾經有人質疑這些設計的商業性,但我相信有靈魂的作品終會找到共鳴,」她回憶道。2024秋冬系列中,一件以手工絲帶花裝飾的裙裝,正是她對母親離世後「柔軟與堅強」的致敬。這件作品不僅觸動了穿著者的心弦,也讓 Caroline 更堅定地走在情感表達的道路上。
Caroline於2025秋冬延續了上一季的夢境主題,並挖掘出更深的內涵。從手工製作的花卉剪裁飄浮在仿若床被的薄紗上,到放大體積的設計宛如被巧妙轉化為禮服的羽絨被,她精簡的17套造型系列以睡眠主題演繹多重想像。
從都市啟發的時尚敘事
Caroline 的設計深受她在不同城市的經歷啟發。從倫敦 Central Saint Martins 的女裝設計本科,到紐約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的碩士學位,每座城市都為她對「美」的理解增添了新維度。「紐約的自由讓我學會打破框架,倫敦的批判性讓我反思形式背後的文化脈絡,香港的混融性與上海的速度則讓我學會在多元中尋找平衡。」她說。這些經歷將她從一個憑直覺創作的設計師,轉化為一位用作品講述故事的敘事者。
尤其在倫敦,她開始關注服裝與身體的互動關係,這也影響了她偏愛寬鬆輪廓與立體剪裁的設計風格。「我希望衣服能與穿著者的身體共同形成一種結構,而不是單純的展示。」她解釋道。這種對空間與結構的思考,也源於她對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作品的迷戀——他擅用光影與留白的手法,啟發了她在2025春夏系列中探索服裝與身體間的「詩意空間」。
在2025年數位化與AI技術席捲時尚的時代,Caroline 對科技的態度謹慎而開放。「科技是工具,但不能取代人性在創作中的溫度,」她說。她曾嘗試用3D建模模擬服裝結構,但最終仍回到工作室,用雙手一針一線地調整。「觸摸布料的質感,是任何螢幕無法取代的。」展望未來,她希望將科技更融入品牌運營,例如用AI生成靈感圖譜,或追蹤供應鏈以實現永續目標。「但這些都必須服務於創作的核心——讓作品保有靈魂。」她強調。
保留人性的溫度
永續時尚對 Caroline 而言,不僅是趨勢,更是責任。她的品牌偏好使用天然可降解材料與庫存布料,並與小型工坊合作小批量生產,以減少浪費。「慢時尚不只是製作的速度,而是對工藝與價值的重估。」她說。2025春夏系列中,她與貴州繡娘合作,將傳統打籽繡融入現代工裝外套,這些作品不僅時尚,還承載了文化傳承的意義。「這些手工藝正面臨失傳的危機,我們希望透過設計讓它們延續下去。」她說。然而,永續的挑戰並非易事。「天然材料的色彩選擇有限,色牢度也可能不如化學染料。」她坦言。為此,她在工作室內反覆實驗,探索如何用本地植物染料實現更豐富的色調,同時保留天然的獨特性。「就像牛仔褲的褪色,每件衣服的變化都是穿著者的故事。」
Caroline的設計以情感與故事性著稱,這一點在她對母親的回憶中尤為明顯。「她教會我柔軟與堅強的平衡。」她分享道。2025秋冬系列中,包覆性的輪廓與手工絲帶花,成為她對失去與修復的回應。「創作對我來說是一種療癒。」她說,「當我把情感注入設計,穿著者也能感受到那份真摯。」她的靈感不僅來自個人經歷,也源於其他藝術形式。村上春樹小說中現實與夢境交錯的敘事方式,讓她思考如何在設計中融入詩意的結構。而當代建築對空間情感的探索,則啟發她在服裝中尋找「留白」的可能性。「我希望我的作品像一本詩集,可以被慢慢閱讀。」她說。
與Adidas Original合作的運動服系列,成功令Caroline Hú進一步走進大眾視野。
設計師要有「長跑心態」
作為一位華人設計師,Caroline 對中國時尚市場的機遇與挑戰有深刻體會。「多元的文化語境與市場的開放性是年輕設計師的機會。」她說,「但資源集中與商業壓力也讓創新空間受限。」她認為,設計師需要培養「長跑心態」,專注於文化自信而非短期的流量追逐。對於「華人設計師」的標籤,她則抱持開放態度。「身份是素材,而非限制。我希望我的作品被看見的是它們的內涵,而不是被文化框架框住。」她說。她的設計既汲取東方美學的細膩,也融入西方的結構性思考,創造出超越地域的語言。
Caroline 熱衷於跨界合作,無論是與畫家、舞者還是家居設計師,她相信不同視角的碰撞能激發創意。「每次合作都是一次重新認識設計語言的旅程。」她說。近期與一位上海本地藝術家的合作,讓她重新思考如何將刺繡與當代藝術結合,創造出更具深度的作品。「這些交流讓我的設計更有溫度,也更有層次。」
2021年,《VOGUE》促成時任Valentino創意總監Pierpaolo Piccioli與Caroline對話合作。Caroline以Valentino提供的面料打造兩件高訂禮服,融入「玫瑰園」與「霓虹城」靈感,結合其打褶分層技藝,盡展其國際級設計水準。
展望未來五年,Caroline 希望她的品牌成為一個以「情感價值」為核心的存在。「高級不該只關乎價格,而應來自工藝與時間的投入。」她說。除了服裝,她還計畫探索家居、香氣與空間裝置,讓品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延伸。「我想讓人們在日常中找回溫柔與詩意。」她說。在與 Caroline Hú 的對話中,不難感受到她對時尚的熱愛不僅在於美學,更在於如何透過設計與世界對話。她的作品如同一首首細膩的詩,提醒我們在快速流轉的時代中,慢下來、感受真摯的情感,或許是時尚最珍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