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狀王》橫掃香港及內地各大音樂劇界頒獎禮接近30個重要獎項,成爲華語原創音樂劇里程碑之作。
現正上演的香港話劇團原創粵語音樂劇《大狀王》,自首演以來便成為舞台界的熱話。2023年,《大狀王》在第三十一屆香港舞台劇獎中勇奪「最佳舞台設計」,翌年更於「2024北京‧天橋音樂劇年度盛典」中摘下「年度最佳舞美」及「年度最佳燈光」兩項大獎。
榮譽背後,是一支默契非凡的舞美團隊︰舞台美學指導黃逸君、佈景設計張正和,以及燈光設計楊子欣。他們三人一同接受訪問,娓娓道來《大狀王》舞台的誕生過程,從創作理念、場景設計到燈光語言,均展現出舞台手工藝的精緻與團隊精神的凝聚。
TEXT BY MIU LAU
《大狀王》舞台設計團隊,(左起)燈光設計楊子欣、舞台美學指導黃逸君和佈景設計張正和
《大狀王》並非單純重演清末民初傳奇大狀宋世傑的故事,而是以他為原型進行再創作。劇中設計出「阿細」與「方唐鏡」兩個主要角色,形成一鬼一人的對照:阿細即年少時的宋世傑,因童年意外落水而死,化作鬼魂,背負冤屈與未竟的心願;方唐鏡則在現世成為大狀,與阿細命運相連。兩人一鬼一人共同推動劇情,並牽涉到另一位關鍵人物——阿細的心上人秀秀。全劇以三場公堂審訊作為故事核心,既是人物命運的對決,也是舞台設計的重心。
「整個舞台好多畫面都是來自公堂,因為劇本入面有三場好重要的公堂戲,我們在編排上必須令三場審訊既各有特色,又彼此呼應。」黃逸君強調團隊不能只複製寫實的清朝衙門,而是希望在舞台上創造出能夠呼吸的空間。「如果太寫實,好多電影、電視早就做過,但如果太現代,又會脫離原本的故事,最後決定以『留白』的手法處理,不做滿,留空間給觀眾想像。」
這種留白成為團隊貫徹始終的原則,可見布景板底部留出弧度的空間,只用燈光去營造深度;公堂場景由莊嚴對稱的布局逐漸推進到極簡,最後在終審一幕,舞台幾乎空無一物,只剩下演員與觀眾之間的張力。張正和說︰「終審場是最好的例子,由簡到極簡,卻反而呈現出最古典的氛圍。觀眾望見舞台上的大圓形,它既可以被解讀為月亮,也可視為公堂結構的明鏡高懸,畫面既抽象又傳統。」
雙轉台的加持
《大狀王》舞台最矚目的裝置,是上下相扣的「雙轉台」,一個大圓台,中央再置一個方形小轉台,能各自轉動,甚至逆向而行,這設計成為不少觀眾津津樂道的焦點。
張正和講起雙轉台的設計初衷:「最早的靈感是來自阿細(年少的宋世傑)跌落水的一幕,這個場景象徵角色命運被漩渦捲走,我們就想利用轉台去表達,但只用單一轉台效果不足,於是再加上一個方形轉台,最後形成了雙轉台的設計。」《大狀王》中的宋世傑「已死」,並以鬼魂「阿細」的身份參與故事,推動方唐鏡為其心上人翻案,他的存在成為全劇的核心,象徵正義與復仇的矛盾力量,其跌落水的一幕更是劇情轉折點。
「雙轉台一出現,簡直好似一個遊樂場,轉動方式千變萬化,有好多種玩法,最後成為全劇最重要的技術語言。」要知道舞台上的流暢背後是極嚴謹的計算。張正和透露:「有一場轉台要去到極快的速度,演員還要同時在上面演唱,我們必須精確計算轉動角度與時間,稍有誤差便會影響表演安全與整體畫面。」
光與色的對話
燈光是《大狀王》的另一靈魂。楊子欣坦言,在設計時首先考慮的不是效果,而是「如何講故事」:「音樂劇裏面,歌曲本身就是故事,所以燈光要跟着音樂和歌詞走。」
她舉例說:「當劇中小孩的聲音響起,舞台便會出現綠色燈光,呼應兩兄弟的情誼。反派場景多用藍色,現實場景會偏橙色。顏色雖然不多,但觀眾會慢慢讀到入面的寓意。同時亦刻意避免色彩氾濫,例如舞台上的一張椅子會隨着戲劇推進而轉變顏色,從木啡色逐漸變成近乎熒光的綠色。」
其中一個經典時刻是「金蜻蜓」的出現。這並非實體道具,而是一點光,象徵希望與宿命的轉折,屬於劇情原創元素。楊子欣介紹道︰「如果真做隻金蜻蜓出來會太假,用光線代替反而有種更抽象的力量感。當主角捉到金蜻蜓,燈光隨即收窄,製造出一種壓迫與煎熬的意象。」
《大狀王》是一齣歌多、詞密的音樂劇,粵語歌詞承載的信息量比英美音樂劇更大,對舞美來說是嚴峻的挑戰。黃逸君說︰「粵語一個字就已經有特別意思,十個字可以有十個意思。觀眾要即時聽得明歌詞,我們就要留白給予空間,不要搶戲。」
楊子欣則談到燈光與音樂的同步性,「有時短短四秒就要轉換一次燈光,必須與音樂節奏完全一致,如果慢一拍,觀眾就會出戲。」另一個令團隊難忘的時刻是劇中人物八爺「飛天」的一幕,楊子欣說︰「如何令到八爺飛起呢?當然不是真的吊鋼絲,最後由導演與舞美設計一齊找方法,配合燈光、音樂和演員動作,營造出好像凌空飛起的效果。」
《大狀王》講述廣東狀王方唐鏡因助紂為虐而遭厲鬼阿細纏身。方唐鏡為求活命,被迫替阿細的心上人翻案。一鬼一人踏上旅途,從仇恨走向理解,在重重關卡中尋求救贖。
《大狀王》由8月14日至9月10日於西九戲曲中心進行第三度公演,一連上演30場。
香港創作的潛力
自2019年預演後,《大狀王》經過多次修訂,至今已進行多次公演,更走出香港到北京、上海演出。巡演意味着技術與舞台要隨場地而調整。楊子欣說︰「每到一個新劇場,燈光往往需要修改一半以上,但基本方向不變,只是依據距離與空間重新分配光度。以上海場為例,由於劇場規模更大,觀眾與舞台的距離更遠,因此燈光的強度與位置必須全面調整。」張正和強調:「團隊不希望為了巡演而簡化舞台設計,寧可限制演出場地的條件,只選擇能承載雙轉台的劇場,務求保持作品的完整性。」
對於這次作品在舞美上的成就,三人都謙稱「獎是別人給的,我們只想做好」。但他們也一致認為,《大狀王》的成功證明了香港舞台創作的潛力。黃逸君說︰「最重要的是有足夠時間與空間,這次得以在西九文化區進行預演,更能使用完整轉台裝置來排練,才能做到精準到位。香港不少製作過於匆促,缺乏修訂與改良的時間。我相信如果條件允許,香港完全有能力創作出與百老匯同等水平的作品。」
訪問尾聲,三人談到最喜歡的一句歌詞「有幾多邂逅會終身也未忘記」。黃逸君表示,每次聽到這句都感受到作品與觀眾之間的連繫。他認為舞台的價值正在於此,讓人透過光影與空間的轉化,對故事、人物和自身處境產生共鳴。《大狀王》正是在這種凝聚下,展現了香港原創舞台作品的可能性。
音樂劇《大狀王》
日期:8月14至9月10日
地點: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
《大狀王》自2022年在西九戲曲中心首演、2023年載譽重演及2025年內地巡演以來,至今已上演逾50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