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5月21日,我看澳門藝術節,美國Robert Wilson演繹Samuel Beckett的《Krapp’s Last Tape》(最後錄音帶),更有驚喜。75歲導演Wilson,塗白自己臉孔,親自上台演出70分鐘獨腳戲,大開眼界。
售票冊子和節目場刊,兩者其實都沒有列出演員名字,由此可知,Robert Wilson在澳門親自上台演出,並非必然。該場澳門觀眾有否感覺幸運,我不知道,而我個人則感恩,認為是廿載難逢一次機遇,敢問歐美日劇迷,有多少人可看到Wilson粉墨登場?能集得如此珍貴郵票真幸運。
美國劇場名家Robert Wilson在舞台上,導演英法戲劇大師作品,不單只不跟隨該劇於1958年所訂下的導演指引,還更進一步,擅自發揮自己強項,打造原劇本沒有要求的聲光舞台。在此個演出,導演Wilson大展自己身手,例如開場時,響起安巨大雷聲,轟耳震撼。主辦者事前已提醒觀眾盡早進場,我初時已預料開場會有特別情況,果然,在所有觀眾坐定之後,幕拉開,便突然出現雷聲,目的顯然要場內所有人都感受那驚嚇。
此外,在該戲前半部,雨水打在屋頂的響聲一直不停,雨聲還特別放大,維持接近半小時。那不會是編劇Beckett的要求。
在視覺方面,燈光造出密密麻麻大雨,灑在整個舞台上。那是個黑漆漆空洞房間,一個巨大書架在中央,前面有張小書檯,坐了臉孔塗白的男主角,在慘白燈光照射下,他有點像科學怪人,略有驚嚇味道。可幸台上這唯一演員舉手投足、身體語言,像日本傳統古裝劇小丑,把觀眾聚焦起來,大家乖乖感受舞台上發生的一切。
該角色沒有甚麼實際行動,主要是吃了兩隻香蕉。他不時東摸西摸、左轉右行,多次來回出入舞台(到後台倒水來飲、取物)之後,終於坐下來,開動錄音機,並不停回轉動錄音帶,尋找要想聽的錄音。
Samuel Beckett曾經跟隨現代小說宗師James Joyce,當過他助理,被視為現代主義最後旗手之一,而又是後現代主義先鋒。他的舞台劇,多數篇幅短小,在單一場面呈現單一概念,而這部中期舞台劇,內容與形式一如其他作品,以極簡主義格局,來展現人類困局。Wilson導演這齣戲,表達出編劇原意和精神。
論者稱Beckett和與他同類編劇作品為「荒謬劇」,其實帶點酸溜溜、挖苦意味,而該批「荒謬劇」作家亦似乎不介意這稱謂,大概他們自己也默認自己的創作,以意念先行,而在舞台表達手法上,並不照顧現場觀眾感受。
在35年前,Beckett曾經看過Wilson的舞台製作,並到後台探班,而Wilson很珍惜該次見面。
今天,Wilson貴為美國劇場泰斗,卻很尊敬把Beckett的「荒謬」作品搬上舞台,展示現代人悲涼前景。這回他創造特異聲光、人物造型與佈景設計,無疑大顯光芒,然而他無意蓋過編劇Beckett風采,他重點仍在帶出原劇內涵,加入他擅長的舞台技巧,只為了給予觀眾多些欣賞趣味。
Robert Wilson在高齡接受挑戰,親自演出,向Beckett致敬,實為劇場佳話。他這一仗打得漂亮,而想不到的是,戰場竟然在澳門,讓澳門在世界演藝地圖上留下標誌和註腳,本文特此作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