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葉葦:【生活MANNER】當一個比例的面書朋友經已開展了外國生活

葉葦 | 2019-02-26

Image description

最近一波逃港潮在最近五年間逐漸形成,明顯到不用看新聞只是掃掃FB和IG就感受得到。

因為工作關係,我的社交媒體上的朋友不少,覆蓋層面也相當之廣。粗略歸納之下,最近離港生活的朋友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到比香港經濟落後的地區生活,主要就是泰國和台灣,多數為年輕情侶和夫婦。他們都沒什麼經濟負擔,未上車,沒有子女,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基於香港的工作壓力太大,生活節奏太緊迫,部份也因為對香港的民主法治失去信心,對佔中後的政治局勢感到失望,所以寧願放棄香港較優厚的薪籌待遇和較佳的物質生活水平,轉到較落後地區過較簡單、自給自足的生活。儘管泰國和台灣的生活條件和政局不一定必香港好,他們要實踐的是要逃離,不一定要移民要拿CITIZENSHIP,所以有點元代知識分子退隱修禪不問世事的意味。

Image description

第二類是到西方民主社會定居,當中以加拿大和英國兩個傳統港人聚居地為主,因為他們在多年前早已取得加國護照或居英權,回流本港發展是一時權宜之計,離開只待一個合適時機,可以說是話走就走。此外也有隨夫遠嫁到美國、德國、瑞士的婦人,只要是有家庭有子女 ,總之克服了居留權問題,便沒有不走的理由。這些朋友不一定是專業人士,但多數有一定資產和經濟條件,早有長輩或親戚在外地給予照應。他們也許視香港為根,但眼界早以放諸海外。特別是有下一代的,眼見香港教育制度崩壞,早已把子兒送進香港的國際學校,至於要在大學時期、中學時期、小學時期,抑或更早就讓他們出國,只是時間問題。

第三類的客觀經濟條件更好,他們其實並不需要移民,因為他們在香港已經享受著比一般中產更理想的生活條件,他們很少過海,過海也一定行西隧,假日毋須到大商場排車位,睇戲不用提早買飛,因為他們去街消費都在平日,到了假日你會看到他們的IG都是和一班朋友在海上開PARTY、飲香檳、WAKE-SURFING。他們IG裡面的香港跟你和我的很不同。當然,他們其實更多時間在外地。部份有外國戶藉的,早有大部份時間居住在外國,但仍然有很多時間留港消費、玩樂、陪伴家人;即使沒有外國國藉的也分別不大,反正他們一年有百幾二百日都不在香港,想去日本就日本、想去LA就LA,想去冰島就冰島。政治他們其實很少理,雖然有時也會罵共產黨幾句,但他們最關心的還是下個TRIP要去哪裡,廿三條幾時立法都冇乜所謂。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向來是飄忽不定的,也沒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或者愛國觀念使他們對某個地理領域抱有特別的歸屬感。絕大部份香港人本身並非原住民。如果是祖上幾輩南下開荒務農的廣東人或者客家人,此地早已無良田可耕,沒有再留下來的理由,在三十四年前早就把新界租屋丟空舉家移民;如果是四九年後避秦而來的上海寧波無錫廠佬富戶,部份可能早在八十年代資本回歸祖國,恐共者則早就利用香港作為走資跳板遠走他方開展他國事業。至於一直滯留在香港的大部份是基層巿民,他們屬於戰後嬰兒潮一代,六七暴動之後因港英政府適時調整管治政策,撞正地區經濟開始起飛,並帶動本地流行文化形成,是以這群出身於徙置區和第一二代公共屋邨的壯年人方開始感受到香港或者是一個適合長期居住並且孕育下一代的地方。直至八十年代中英會談以及其後的六四事件,使不少香港人對後九七的大環境失去信心,從而觸發了上一波的移民潮。當時無論是有能力移民的港人,抑或無奈屈身於此彈丸之地者,多年來無非視香港為一淘金之地,搵夠了便想辦法走,是以紫醉金迷,夜夜笙歌,末世紀情懷便是這個時代這個地方的最大特徵。

而今回歸二十一年,向來精打細算的舊香港人終於醒覺五十年不變其實是計多咗個零,一國兩制實際是世紀大騙局,與其繼續為高鐵還債為沙中線填氹,與其耗盡自己加上子女一生積蓄供層納米樓,不如早日將強積金套現,在台南也好清邁也好溫哥華也好買橦別墅,去過一些對得住自己對得住子女對得住祖宗的更有尊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