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鑽石,大家都可能聽過一種名為 「戈爾康達」 (Golconda) 的鑽石。Golconda 是一處位於印度中部的古城鎮,曾經因為出產鑽石而盛極一時,惜至十八世紀礦源已經枯竭。據十七世紀著名法國鑽石商人及旅遊家Jean-Baptiste Tavernier形容,此處出產的鑽石尤其剛潔,其水漾透明的光澤,儼如一泓清澈的湖水,是一衆鑽石的皇者。
從事拍賣行業多年,處理過好些戈爾康達鑽石,就親眼所見,其石質確實與別不同,透白瑩亮。一般的白鑽很容易受外來光線影響其視覺顏色,例如在帶黃的射燈映照下,就是最高級別的D色的白鑽都可能呈現微黃色,這是很正常的表現,但真正的戈爾康達鑽石則仍然可以保持其接近透白的體色(body colour),十分神奇!
這種比D色更透明澄淨的亮光,有些人甚至會稱之為C色(切記,此乃俗稱,形容其絕對白晢的視覺感受,但現實中GIA並沒有這個顏色評級)。光影下,透明的戈爾康達鑽石隱約透出一種迷樣的藍光,是其剛潔的石質在光線折射下的光學表現,並非真正的體色,千萬不要與另一種稀有的天然藍色鑽石混淆。
看過這篇文章,又或者早有聽聞戈爾康達鑽石迷人故事的你,可能都想親身欣賞甚至擁有一顆,不過我要提醒各位,這類古鑽並非尋常,亦較其他白鑽昂貴許多。市場上有不少人在有意無意間,把另一種分類為Type IIa的鑽石和戈爾康達鑽石混為一談,箇中確實有點謬誤。鑽石的化學成分是炭(carbon),於億萬年漫長的生長過程中多少會帶上其他化學雜質,氮(nitrogen)便是最常見的一種,它的出現令本來該澄白的鑽石變黃,那些常見的微黃色鑽石就是如此而來的。
市場上有一類鑽石(一般只佔鑽石總量不到2%)偏偏得天獨厚,含氮極少接近零,寶石學家稱之為2A類(Type IIa)鑽石,戈爾康達古礦出產的鑽石便屬於這一類,可能因為無氮的純淨化學結構,使得其格外晶瑩。不過,世上並非只有戈爾康達出產的鑽石屬2A類,今日仍有生產的非洲 安哥拉(Angola)亦有2A類鑽石的礦源。簡單來說,所有戈爾康達鑽石都屬2A類,但並非所有2A類鑽石都是戈爾康達的古鑽石,希望大家不要搞錯。
如果你已經收藏有一顆2A類鑽石,雖然不一定是來自戈爾康達的古鑽石,別失望,因為2A類鑽石本來就為數很少,是自然界的奇珍,彌足珍貴。
還記得數年前的一場拍賣,同時展示兩顆分別重逾 30克拉,皆是足色無瑕2A類的梨形鑽石,一顆是屬於現代極優切割的全美鑽石;另一顆則是來自印度弋爾康達的古鑽石,由於年代久遠,除了表面曾被打磨復修外,一切均保留著鑽石原有的古式車工:不對稱的刻面,明顯的尖底等等。兩顆鑽石來自不同國度(古印度和今日的非洲),展現了人類相隔百年的智慧與工藝,一顆是古樸柔和,另一顆熣燦奪目,很是賞心悅目。當時有不少的客人都試著比較,結論是「平分秋色」,君以為二八年華的青春少艾美麗,還是另一位風韻猶存的中年婦人吸引呢?我答不出來,真的是各領風騷,其實我們亦不用如此執著,萬物本來同生又何必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