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於2019年4月11日,舉辦藝術家、珠寶創作大師陳世英的公開講座,當天港大王賡武講堂座無虛席,約300位社會各界人士到場支持,當中坐在筆者前排的,竟是殿堂級人物,有香港時裝教主之稱的Joyce Ma, 以及名媛Bonnie Gokson 郭志怡女士。
文: Johnny Cheung 圖: 香港大學文學院
演講題為「Too Much,Too Fast,Too Late-Art and Craftsmanship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f Explosion」,探討在資訊爆炸年代,「時間」在藝術創作及賞析當中所扮演的角色。
陳世英於16歲時成為寶石雕刻學徒,從此開啟了長達45年與寶石的旅程。1985年在一次攝影展覽中,看到一幅雙重曝光的作品,令他想到要用雕刻來造到同樣效果,於是用了六個月時間,在工場找尋適當的工具,最後找到牙醫用的鑽,可是牙醫鑽轉速非常高,達到每分鐘36,000轉,這樣又帶來了高溫的問題。
陳世英想到將寶石放在水裡做切割,溫度降低了,可是在水中做切割,怎樣也看不清楚,於是每切一刀,就把寶石從水中拿出來抹乾,看看效果才再放回水中切另一刀,過程彷彿天長地久,綿綿無盡,此刻陳世英感覺時間靜止了,沒有日與夜,陳世英也消失了,只剩下一絲意識、一雙手及雕刻工具還在運作……。
然後,「世英切割」誕生了。
講座中陳世英亦分享了他的「童年陰影」,他自幼家貧,吃飯只用塑膠餐具,父母則用另一種,五歲時某一天,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陳世英取了父母用的餐具來玩玩,拿在手上發覺很重,之後就意外地摔破了,並因此受到懲罰,原來那是一隻陶瓷造的湯匙,當年是奢侈品,只有成年人才能使用,這次經驗激發了陳世英用上七年時間,研發出比鋼堅硬五倍的「世英陶瓷」。
用七年時間研發「世英陶瓷」,又用上八年時間研究將鈦金屬應用在高級珠寶創作上,卻又吝嗇每天花八分鐘刮鬍子,不知道「世英鬍子」又蓄了多少年呢?
談到現代科技,陳世英認為必須擁抱科技,而科技的目的,不應該是取代實體存在,而是要令實體存在更添意義。在線上看見一件藝術品,只是一個線索、一個提示,讓人在線下去追尋,虛擬世界以外一個更宏大的生命,一個更廣闊的宇宙。
演講完畢,香港大學文學院院長孔德立教授主持問答環節,與陳世英對談創意。
舉辦這次講座的香港大學文學院於1912年創立,是大學歷史最悠久和規模龐大的學院之一,亦是亞洲最頂尖的人文學科學府,除了培養語文、文學及文化研究等專才,更是本港很多高官、政商界領袖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