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羅東夜市,有「三星葱餅一條街」之稱的三星街,就有好幾家店專賣葱餡餅、葱油餅和葱油卷,買過了葱餡餅一行人邊走邊吃,微微冬雨下接過了拿在手上,手心一股暖意就已經先傳到心嵌裏,咬下去滿口葱味,的確是回味無窮,早前在台北夜市因為吃不到馳名胡椒包的失望瞬間一掃而空。在羅東夜市覓食期間,途經一食肆前看見人人打着雨傘大排長龍,抬頭一望,正是民宿張宅的張夫人所介紹的那家「阿灶伯」。阿灶伯的當歸羊肉湯以其足料、中藥味輕、羊肉無羊騷味而聞名。
當歸羊肉湯,簡單味美,祖國早已廣為流傳,醫典亦指療效顯著,早於東漢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也有記載。書中指:「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當歸、羊肉、生薑三者皆溫,三物合用,有補血袪寒之功。當中尤以當歸有補血、活血、止痛之效,對於身體虛弱畏寒足冷者最適宜。
至於羊,則療效相似。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醫李東垣說:「羊肉甘熱,能補血之虛,有形之物也,能補有形肌肉之氣。凡味與羊肉同者,皆可補以之,故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也。」古以人參補氣,羊肉補血,可見羊在中國食養文化中的尊貴地位。中國人毋容置疑,是吃豬的民族,因為從食療和養生角度來看,吃豬都略勝於牛 (見區區博客《不言而喻的⋯⋯愛豬民族愛吃豬》),然而跟羊肉相比,只能說是各擅勝場。而單單一個「羊」字,早已經深深烙印到我們民以食為先的先民智慧裏頭,體現於《說文》所說的「羊大則美」的價值觀。
中國人不愧為吃的民族。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則我們常說的真、善、美中的美與善,莫不跟吃羊有關。而美、善同意,善亦從膳,可謂發人深省。美、善既然來自美味的羊,則後來甚麼「啊,羊品性溫馴很純良所以美」等等穿鑿附會之說,可能只是編個童話故事騙騙孩子而已,自然不能作準。羊品性溫馴的評語或許有它的道理,但從吃的角度看,羊肉性味甘溫、入脾、胃經以及其益氣補虛溫中暖下等等的功效更為人津津樂道。香港已故嶺南派醫師江一葦指老人因體弱血氣凝滯以致畏寒足冷要吃鹿茸補之:「必須以血肉有情之品,補其虛羸不足。」然而鹿茸價昂,亦建議以價廉物美的羊肉代之。
「鄭老太,六十八歲,有病必來求診,往年冬季訴說畏寒、足冷,余曾囑她隔天燉吃鹿茸,可是今年她嫌茸片價昂,要求改吃較為廉宜的代用品。因而改處當歸生薑羊肉濃湯食療方給她。鄭老太如法煮喝濃湯,七天後告知見效。自訴已不見畏寒,身體較前好轉,比平常少穿一件毛衣,夜間入睡,可以不用熱水袋暖足,而雙腳在一小時內自然暖和。余囑她停喝七天,以免過補引致燥熱,嗣後因應個人所需,酌情再行煮吃,直至一切症候好轉好止。」(《食療保健集》)另外,他叮囑老人胃弱可不吃羊肉,恐難消化,只喝湯就可以了。
宜蘭一行,時不與我,由於肚在打鼓,實在沒有耐性慢慢去排隊,只有往隔壁另一舖去吃當歸羊肉湯去了,也叫一嘗所願。羊肉湯的味道尚算不俗,大家均喜其清淡,雖未能一試阿灶伯,但也可謂滿載而歸。(文、圖: 陳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