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收益條件,經濟須更直接地表現在其消費的程度,小商販就是當時最重要的一環。
可以說,小販是整個經濟生態鏈中最小、最多樣化、最有生命力的微生物,它有微生物的可塑可變的特點:任何人都可以一夜之間做個木頭手推車當成老闆,甚至還能保持"晝打工、夜老闆"的同體身份。放膽一試,銷售你心目中最好的點子: 煲糖水、炸蕃薯、椰汁、內衣褲、手工藝..... 只要你想到的,不需要顧問、不需可行性報告,因為市場會在當天告訴你是否可行,而神奇的是你可以在明天就改變產品策略,你說創業有甚麼比這個好?
我喜歡小販,因為他們貼近人群,在嬉笑怒罵買賣的過程中可以體驗親切而獨特的個體性格;尤其當自己的年齡去到一個只靠商場的空調、漂亮光鮮的櫥窗、連鎖店員禮貌而標準的問候語、大量生產的貨品已不能滿足消費體驗的時候;當自己在各地機場和景點發現越來越多相同貨品的時候;當巴黎鐵塔、自由神像和日本富士山的紀念模型底下都不約而同地印有"中國製造"的時候;當開始發覺各地商埸所看到的東西都是似曾相識的時候;當我迫切地感到人情味是那麼重要的時候;當產品的設計趨向迎合富裕遊客表面需要的時候。這時,我是否應該藉著自己退卻的消費熱情而反思?
認識一個城市不能單純從他表面的建築外貌來判斷,而更多的是它人文的展現和生活方面的互動,是這些人令到香港獨特和富生氣。還記得我在80年代當香港本地導遊的時候,外國遊客都不約而同告訴我,他們最深刻的印象是啟德機場、九龍城和小販,俱往矣!
小販提供了快速的社會上游機會,幫助賺取第一桶金。除此之外,各類的小店和山寨廠也都是香港生命力的最基本單位。
但水清則無魚,也就是說當水裏面的微生物都不能生存的時候,依賴這些養份的魚自然也無以為生。貢獻之後,微生物在利益底下更是最可犧牲的一群。
香港政府總把推展"創新工業"放在嘴邊,殊不知小販場所是很多新產品、新發明的最佳incubator 和試金石,因為成本低,加上產品和消費者不須要層層的過濾而有即時的互動。政府以百億打造數碼港、科技園卻未能活化經濟、利益普羅大眾,因為香港政府的思維和內地官員一樣集中以地產、金融來支撐GDP增長的虛假現象上,對於製造和貿易的價值創造是基本上放棄了,那怕是最微小、最能持續的手工藝和地攤買賣都以市容為由堂而皇之地取締。這種自毀基石的做法,我不同意。是走日本和臺灣經濟的舊路。
其實,與其害怕市容不好,怕別人看不起,為甚麼不去問一下遊客喜不喜歡每個街頭有一兩個小販檔?又為甚麼不能以原創、檔口設計、貨品和持續盈利能力作為發出臨時牌照的準則?為甚麼不想想方法?
當先進國家都在保護扶植Graffiti和街頭表演文化的時候,我們很難要求那些思維和視野只停留在關心大廈高度、街道清潔程度的政府決策人去保護自己家珍。
長此發展下去的結果就是:內地各城市在大型基建和標誌性的建築物都會超越香港;而歐美國家對文化多樣性、包容性和延續性的保護也會令香府望塵莫及。香港,你拿甚麼跟別人競爭?
最後,我以譚小環能發揮香港人精神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