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變幻無常,當我們剛從記憶裏淡忘傳統士多辦館的時候,兩集團巨頭已忙於建立各副線品牌去迎戰其他高端超市品牌如Jason's Marketplace, City'super等的威脅。這年頭,瘋狂上升的地舖租金已開始為主流超市的經營添上壓力,商場又成了各兵家必爭之地,這時聰明的發展商除了和各品牌合作外,也以一田這類屬下的超市品牌,加入戰圈。
一些國貨公司更不甘後人,開始精簡貨品,在二三線的地區開小店,以成藥為主打,和地區藥房爭一長短;只是猛虎始終不及地頭蟲,香港的藥房實際上都是小型生活用品公司,由衛生紙、處方藥、到漂白水、護髮素,又平又靚,如不是國貨公司的資本雄厚,也只怕早已長留史冊(按:長留通識書可能比較好,因為很可惜中史已沒人讀了)。
不肯定房價和地產霸權的關係,但我在地價高企的東京並沒有觀察到嚴重的大型連鎖生活用品店壟斷市場的情況,所以作了一個大膽的假設,若然那些又平又靚的香港藥房不是曾用不良經營手法而自毀長城,那麼羽翹和劉青雲的衷心推薦也早已成為香港的集體回憶。
在與一眾「精明消費眼」的傾談中發現,這次「轉陣」的原因不外乎歸於服務軟件和產品硬件兩方面的因素,霸主在有資源的情況下作出改善應該不會太難。
當我們抓住了某些市場特質而達致成功後便再很難察覺這種市場特質的轉變,準確來說,是對營銷環境的敏感度下降引致自身的調節下降,成功當然也不可能持續。
算一算,我們一生中鍾情過多少產品和品牌? 每當我們對它們的感情變淡的時候,並不是我們不給予他們重新認識他們的機會,而是他們不給予自己機會建立自己的機會,當然,上了岸而不願回頭的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