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十年寫八本建築書 低成本建築不一定醜

2024-10-29

Image description 許允恆(Simon)

這幾年不少香港建築書出版,以建築為主題的社交媒體專頁也多了。相比之下,以筆名建築遊人寫建築的許允恆(Simon)已寫作十年,《築覺》系列已出版了八本,他是這方面的前輩了。《築覺》系列由香港建築,寫到東京、倫敦、北京、紐約、新加坡、巴黎,他周遊列國,看建築寫建築,幾乎一年一本。在他眼中,那國建築最吸引?他又怎看香港的建築及建築文化?

TEXT & PHOTOGRAPHY(PORTRAIT):何兆彬(部分相片由被訪者、出版社提供)

Image description 《築覺 V:閱讀紐約建築》

由Blog到出書

出版過八本建築書,沿用「建築遊人」這筆名,Simon說其實因為自己從來沒有想過要做作家,他在2009起開始寫建築,本來是Blog,那年頭大家寫文章也沒有使用本名,不會公開亮相。但Blog開張不到一年,被網站選為精選博客,大力推介,及後出版社邀請他出書。他的筆名叫建築遊人,英文Archtraveler,結合了旅遊和建築,他的興趣和專業。這十年,除了正職,他寫書,也帶導賞團。

2013年出版第一本《築覺》,至今十一年,剛在書展推出的《築覺VIII》主題是巴黎,訪問期間,他剛從西班牙回來不久,又在準備下一本,寫西班牙巴塞隆拿。「我剛剛從巴塞隆拿回來,人家整個城市,幾十年來,甚至應該是超過一百年來,都是食一樣東西:Gaudi的建築,Gaudi那幾座建築已經夠食了,世界各地的人都慕名而去,它養着整個城市啊,這就是有遠見。」

問Simon怎比較各國建築文化,他說:「要形容香港的建築,可以說是有中國人的中庸之道,就是它有特色,又有實用性。外國的建築有些很特別、很美麗,但缺點是可能不實用,不是純粹實用性,也可能不符合商業成本。對香港來講,我們的建築有實用經濟效益之餘,也有一定程度特色,只不過,香港確實欠缺一些具有遠見思維的領袖,你不會看到我們要做一些優秀更加具特色的建築設計,為這個城市帶來很大的價值。其實香港也是一個富裕的城市啊。」他期望,香港能夠創造更優秀的建築,而不只是計算實用率是60%、80%,或70%。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為下一本建築書準備,Simon 剛到訪西班牙巴塞隆拿,看 Gaudi 的建築。

如國防部一樣的管理文化

談香港的建築,Simon有時表現得又愛又恨。他談香港建築或空間管理概念,會大力批評近年的設計及管理,越來越失去人性化,例如不管是私人屋苑或公共屋邨,保安越來越嚴密,更將人分成不同等級。他有家人住新加坡,常到當地,他到過新加坡的組屋,發現大廈裡有一層公共空間,都是向所有人開放的,但反觀香港,近年屋邨及屋苑的設計,會把A座和B座的保安區隔,外人要進去,先要登記一次,入了大廈,又要再登記一次。

「啟德那一帶的新屋苑,坐升降機是要裝App的,沒有App就回不了家。這很受到住戶歡迎,覺得這樣保安比較好。但反過來,我住A座你住B座,來你家探你或跟你打牌,你就一定要下來接我,否則我沒法進去。即使大家住同一棟樓,只要不同層數,我沒有App或QR碼,連電梯也不能坐,要走樓梯!現在回家,就好像是到國防部似的,由屋邨外到進去,要經過四個層次。」他以新加坡比較,說她也絕不是一個貧窮國家,但設計上就沒有那麼複雜,「這些其實是我們在建築設計上,刻意創造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它不僅標籤化了不同人,將人分了等級,例如我住複式單位,保安上又是另一級,收入令它分了高低。但是人的價值是一致的,我住公屋,是不是代表我是低一級的生物呢?」

今天任建築項目高級經理的他說,從這些都可以見證到香港仔的打工文化以及投訴文化盛行,「因為大家很怕孭鑊,香港是出名的投訴之都。最可憐的是被人投訴的時候,沒有什麼人去想怎樣解決問題,第一件事是看誰先孭鑊了,要將同事鞭屍。大家自然就會選擇用逃避的手法去管理,設多一些欄杆,將人和人分隔開,少一些閒雜人等。現在的屋苑,保安設計之深嚴,是你不敢相信的地步了。」

Image description Simon 欣賞的香港建築之一:車公廟體育館。

Image description Simon 欣賞的香港建築之二:環境及設計學院。

香港的好建築

Simon遊遍各國,他同時認為香港的一些建築很特別,對香港建築界的評價也十分高。「香港的建築師,無論在設計、管理、施工,沒有一件事輸給世界的!我用了十年的時間,走遍了世界上那麼多角落,尋找答案,絕對沒有,我們沒有一樣東西輸給別人的,香港人如果輸,是輸給自己。」他說,新加坡多年來都派公務員來學習香港的長處,「香港人不要忘記自己的強項,新加坡有很多做法根本是抄香港的。新加坡政府講明,當年他們的公共防疫政策來抄自香港。其實,香港花了太多精力做一些無謂的事,傷害自己人,放棄了很多優秀的東西。別人進步了,香港很多方面退步了。」

出版八本《築覺》,當中兩本是寫香港建築的。他喜歡什麼香港建築?Simon舉了兩個例子,都不是昂貴或高成本、著名建築師的設計:柴灣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 iinstitute)及車公廟體育館。「這兩所都不是燒銀紙的建築,都是低成本的。簡單來說,是街坊街里的建築,但相反地,它們都可以做到以人為本,貼近市民所需。例如車公廟體育館是政府球場,它有打球的地方,又有公共空間,可以讓公公婆婆賞鳥、耍耍太極,也有些地方是連着後面的山。它旁邊是老舊的秦石邨,住了很多老人,他們早上到來,晚上讓年輕人去打球,社區共融,各得其所。」

另一個是柴灣THEi,「它是一個設計學院,所處的不是那麼漂亮的地皮,雖然近海,但旁邊就是巴士站,後面有個地鐵路軌,建築師將它盡量做成Y形,多取一點海景,面向着地鐵站,路軌盡量少一點,讓它中間可以有自然通風,走廊可以變成公共空間,讓學生或者老師可以聚集,形成一個讓人生活空間。其實校園很強調的就是凝聚力。」

最震撼的建築

建築包含了藝術、設計、功能、美學等等元素,在Simon眼中,功能是很重要的,「建築始終是一個生活空間,基本要求是你滿足其功能,學校可以用上課,體育館讓人打波。這個層次之後,再看看是否有美麗,或看成本效益。又靚又有功能又省錢?那就天下無敵。」

去看了這麼多建築,那個最讓他震撼?

「剛出版《築覺VIII:築遊巴黎》中寫到的廊香教堂(Notre Damedu Haut, Ronchamp),每個建築系的學生都學過。我剛去完巴塞看的聖家大教堂,也是很震撼的。去到巴塞,有些街市和跳蚤市場都是低成本建築,但細心創造,美學與功能並重。它們絕不是一般人覺得,低成本就一定醜陋。」

寫《築覺》超過十年,Simon樂見近年越來越多本地建築書出版。他最高興,是當他要寫本地建築,打了一通電話,建築界朋友都會無條件幫忙。寫書其實不賺錢,還要每年花費到各國旅遊做採訪,保持到熱誠,讓他繼續做下去的,是什麼原因?

「兩個原因。第一個是你寫得越久,人會越學會謙卑。原來自己讀書這麼久,畢業也有20年了,考了牌,出了書,職級有晉升,人的自我中心會膨脹,你會覺得很多事我都懂,我都知道。但特別是剛剛出版了法國巴黎那一本書,看到一些法國的建築,明明學生時代教授有教過,這次親身去到的時候,會感到原來我所認知的只是皮毛中的皮毛!教授講的只是導言,自己是要再謙卑地去學習。」

有些讀者,支持他多年了,某年他剛出版第四本《築覺》,得知一位讀者病危,他本想送一本新書給他,謝謝他一直支持,讀者的太太回應他說,是他們該多謝Simon才對,因為他的書陪伴丈夫走了化療那最惡劣的階段,陪了他走最後的一段路。「做建築書這麼多年都是虧錢,做一本虧一本,虧得越來越多,但有很多事情真的不是用錢去衡量的。」

Image description 東京一景(《築覺 II:閱讀東京建築》)

香港首座零碳建築:零碳天地。 香港首座零碳建築:零碳天地。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