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Panorama 優雅卓見】M+:21世紀視覺文化博物館的典範

M+的設計建基於四周環境,它重新演繹出九龍半島天際線的一貫美態,在其遼遠可見的屏幕上卻源源不絕展示出藝術家及其作品的訊息。

M+大樓設計的破舊立新象徵着包羅萬有的文化領域,開放而透明的內部組織透過不同方式連繫着複雜的展品與展覽空間。

2020-08-14

近二十年來,不少世界大城市都興建地標式的博物館,一方面引來世人注視目光,同時亦提升藝術氛圍,為城市注入活力。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亦不例外,西九文化區的M+籌備多年,這座視覺文化博物館的定位為20及21世紀視覺文化旗艦樞紐,倡導及促進本地藝術文化,塑造為亞洲區內首屈一指的藝術中心。事實上,M+博物館將於竣工後的9-12個月便可以開幕,除了其豐富及珍貴的藏品及展覽外,由瑞士著名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設計的M+大樓亦是焦點之一,適逢Jacques Herzog早前接受本刋訪問,就讓我們從建築及設計的角度,去欣賞這座為香港人而設的博物館吧!

TEXT BY BILL KWOK

還記得多年前西九文化區未施工前,在這裡欣賞Clockenflap音樂節,望向維多利亞港的醉人景色,由高樓大廈組成的天際線,加上眾多的LED屏幕,構成獨特的城市面貌。誠然,本土建築特色確實是Herzog & de Meuron設計M+的靈感,如本地建築常採用的紙皮石,筆者覺得這跟M+大樓外牆採用陶瓦物料有所關聯;大樓倒轉的T形,四平八穩,跟周邊的高樓大廈完美融合;大樓面向維多利亞港一面的巨型LED幕牆,也可看作是M+跟香港建築的對話。

Image description M+大樓的外形像是一個倒轉的T字,其實也可看成+號的上半部。 © Herzog & de Meuron Credit: Courtesy of Herzog & de Meuron and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假如你有機會到西九文化區,M+大樓旁邊的藝術公園、M+展亭、自由空間、海濱長廊等都已經開放給公眾使用,M+大樓位於海旁的藝術公園側,昂然聳立,氣勢磅礴。無論如何,M+的外觀雖設計簡約,內部格局安排卻極之複雜,博物館大樓面積約為65,000平方米,橫向基座平台內有17,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33個展廳、3間影院、教學中心、天台花園、零售及餐飲設施,以及可以飽覽維港景色的天台花園。

Image description M+大樓逐步成形,參與其中的眾多人員來自不同領域,包括M+的策展團隊和博物館館長,以及工地中的建築工人。 © Herzog & de Meuron Credit: Courtesy of Herzog & de Meuron and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讓藝術融入生活
與其說M+是地標性建築,倒不如想想我們需要一個專為香港人而設,梳心價值建基於本地獨特文化的博物館。正如Jacques Herzog曾於2013年勝出M+建築設計比賽後表示:「要在香港這樣的城市將藝術融入生活,一定要從基礎做起。M+正是這樣,由城市的地底而起。」此言非虛,M+大樓坐落在機場快線之上,其用地被地下鐵路的隧道分割成兩邊,對建築設計而言無疑是一項極大挑戰,Herzog & de Meuron不僅沒有隱藏或遮蓋隧道,反而巧妙地在鐵路隧道旁開闢出寬敞的大型地下展區,並以此連結西九與這幅土地上少有的原建設施。

Image description M+的設計建基於四周環境,它重新演繹出九龍半島天際線的一貫美態,在其遼遠可見的屏幕上卻源源不絕展示出藝術家及其作品的訊息。 © Herzog & de Meuron Credit: Courtesy of Herzog & de Meuron and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設計獨特,具功能性,外型讓人一見難忘,相信是Herzog & de Meuron的設計方案被取錄的原因之一。事實上,Herzog & de Meuron的作品不需多作介紹,其代表項目有倫敦Tate Modern藝術館、北京國家體育館(鳥巢)及大館古蹟等,更曾贏得2001年美國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享負盛名的同時,他們的設計概念融匯城市周邊元素,好像M+的具體設計建基於四周環境,同時又與之相輔相承,它重新演繹出九龍半島天際線的一貫美態。

Image description M+大樓的合院展廳,數碼繪製圖。 © Herzog & de Meuron Credit: Courtesy of Herzog & de Meuron and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M+地下展區展露隧道外形
Herzog & de Meuron於參加M+建築設計比賽時認為M+不僅是博物館,更是薈萃20及21世紀當代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以及香港視覺文化的文化中心,它更齊備一般white cube、可自由配置的靈活展覽空間、放映室、多功能活動設施等,更設「工業式」展廳。

Image description M+大樓設計的破舊立新象徵着包羅萬有的文化領域,開放而透明的內部組織透過不同方式連繫着複雜的展品與展覽空間。 © Herzog & de Meuron Credit: Courtesy of Herzog & de Meuron and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正正是「工業式」展廳的特別要求,讓他們深入分析M+選址特色,本來機場快線隧道是大樓規劃的障礙,現卻成為主宰整個M+項目的關鍵。由此而生的「潛空間」(Found Space)展區展露隧道外形,為當代藝術與設計、裝置展品與表演藝術提供悅目的展覽空間。Found Space展區毗連可輕易靈活配置的地下展區,此舉迎合21世紀藝術與設計展覽所需,同時亦為非凡藝術體驗打造出舞台。

Image description 機場快線隧道是M+大樓規劃的關鍵,開闢出粗糙、寬敞的大型展覽領域, 引領Found Space地下展區設計。 © Herzog & de Meuron Credit: Courtesy of Herzog & de Meuron and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在Found Space之上的橫向基座平台,提供較為傳統的陳列空間。M+的地面公共入口處,其選材棄用一切阻礙空間、光線與景觀的不透明物料,塑造出明亮、親切的有蓋平台,連接博物館各層各處。M+地面入口處是西九文化區與公園及新建大道與維多利亞港之間的交流平台與亮點。置身其中,博物館所有功能和活動都一目了然。M+的教學中心,遠眺海濱長廊及維多利亞港美景。訪客從入口處寬闊的中空可瞥見地下Found Space 展區。M+的緃向大樓座落於水平展廳的正中央,呈現倒轉的T字形態,它令M+躋身維多利亞港天際線之中,室內光線充足,能令學習與工作成為個人享受。

Image description 瑞士著名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以前瞻性的設計思維, 設計出於別不同的M+大樓。 © 2011, Marco Grob

M+大樓設計的破舊立新象徵着包羅萬有的文化領域,開放而透明的內部結構透過不同方式連繫着複雜的展品與展覽空間。M+肯定成為與眾不同的香港地標,但更最重要的是,M+是公共平台,公眾在此就藝術文化集思廣益,彼此交流,這就是興建博物館的初衷吧!


Image description Herzog & de Meuron 創始合夥人Jacques Herzog © Adriano A. Biondo, www.biondopictures.com

Interview with Herzog & de Meuron co-founder, Jacques Herzog

LJ:優雅生活;JH:Jacques Herzog

LJ:從建築的角度來看,你認為大館古蹟及藝術館這個活化項目與M+有何分別?兩者的創作過程有何不同?
JH:大館展示了新建築可以如何提升原有的歷史建築群,彼此呼應互補。我會將它比喻為一場城市歷史肌體上的手術,而M+則是「從無創有」(creatio ex nihilo)的項目——位於新獲的城市土地上的新建築。

LJ:大館新建築的鋁質外牆和M+大樓的陶瓦幕牆牆身均從本土文化中汲取靈感,兩者均實用且美觀。M+還有沒有其他特色可以呼應四周環境和本地文化?
JH:有,例如M+的LED幕牆它無疑指涉香港的大型商業廣告招牌。不過其LED幕牆的新意在於它不會播放商業廣告,而是傳遞藝術內容。換句話說,它具有一種顛覆的潛力。

LJ:Herzog & de Meuron並沒有忽略機場快綫隧道的存在,而是選擇利用此隧道的優勢,受其啟發創造Found Space展區。 你為甚麼選擇這較艱難的建築和規劃方式?而這「工業空間」的重要性是什麼?
JH:從「工業空間」可見,當代藝術家需要有別於傳統白盒子展廳的空間。很多藝術家所需的空間,是要能賦予他們更多表達自由,提供更多改造的選擇。我們之前設計Tate Modern的Tank Room展廳時也遇過這種情況。M+的隧道區域像個潛藏在那裡待人發現的地方,猶如考古遺址。

LJ:M+將成為20及21世紀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以及流動影像的文化重鎮。M+的建築特色如何鼓勵更多人前往參觀和互動?
JH:M+不僅是一座博物館。它是一個具有不同空間條件、策展項目和藝術實驗的世界。它是一種21世紀的建築和藝術面貌。同樣有趣的是,在M+可看到其策展團隊多元化的性別及國籍背景,而館藏亦以多樣化及發人深思的方式呈現。M+絕對是別樹一幟的博物館。

LJ:隨着M +即將竣工,並將成為香港和亞洲的地標博物館,你對M +有什麼期望?
JH:目前沒有人能預計新型冠狀病毒危機過後的世界會變成怎樣。但我能想像,屆時人們將熱切期待親身與其他人交流,及與藝術品互動,而M+將會是極具吸引力的新熱點,所有人都將覺得不枉此行,不僅限於藝術愛好者。

LJ:你對想要改變世界的年輕建築師或建築系學生有什麼麼建議?
JH:我不確定建築是否真有改變世界的潛力,但它可以改善我們日常生活的環境。過往所有建築理論和所謂的願景均站不住腳,所以不要相信任何事,要運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自己的創造力。建築提供很好的實體和感官環境,因此吸引我們人類。與此同時,它亦如我們一般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