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陸錦榮:針刺灸灼自求人體內藥

2018-11-13

牛體內能夠迅速產生一種可抵禦愛滋病毒(HIV)的抗體──bNAbs,反映動物不靠「外藥」,而是靠身體「內藥」去恢復健康的自然本能。中醫學在「天人感應」、「天人五行同構」的生命觀下,透過身體的「內藥」祛病養生,恢復內部陰陽平衡,顯示了古人對生命的深刻認識與智慧。

近年,廣受注目的對抗愛滋病研究中,無疑是發現了一種稱為「廣域中和抗體」(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bNAbs)。bNAbs是由免疫細胞所製成的Y形蛋白,可附在HIV表面某個部位,阻止病毒感染健康細胞。然而,人體免疫細胞產生bNAbs的效率很低。

據美國Scripps研究所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系索克教授(Devin Sok)去年7月在《自然雜誌》發表的論文──Rapid elicitation of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o HIV by immunization in cows透露,其研究團隊在牛身上注射了模仿愛滋病毒的蛋白,過了不久,牛隻竟能迅速在血液中產生bNAbs,為成功製造愛滋病疫苗亮起曙光。

Image description 古人已懂得利用太陽的「真火」配合艾灸,激發病者體內產生「內藥」來醫治疾患。

太陽真火配合艾灸

對抗疾病,人類可尋求外藥之助。藥類法象,是中國古人探索外藥作用與療效機制的理論模式,認為藥物的功用,由其形、色、味、體、質、產地等自然特徵所決定。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陽為氣,味為陰……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據此,元代醫家張元素在其編著的《珍珠囊》中,把收錄的113味藥物按其氣味厚薄劃分為「純陰」、「純陽」、「陰中微陽」、「陽中微陰」、「陰中之陽」、「陽中之陰」6類。譬如,茯苓氣薄,為陽中之陰,可利水而瀉下。中醫認為茯苓能滲濕,又能健脾,對脾虛運化失常所致的泄瀉有標本兼顧的療效。

然而,如何尋求內藥?據(明)李66075.png所撰的《黃谷䜈談》,「上古治病,湯液醪醴甚少,其有病,率取空穴經隧之所繫,視夫邪之所中,為陰為陽,而灸刺之,以驅去其所苦……」。簡言之,上古治病,更多以針刺灸灼來治理。《漢書.藝文志》記,古之攻病,有箴(針)有砭,今箴在而砭絕矣。可見利用針灸刺穴來激發人體免疫能力源遠流長。

周爾普在《人體藥庫學》一書(合肥大學出版社,2010版)中認為,中醫的經絡學說其實質為「人體藥庫」學說。十四經絡加上經外奇穴,共400多個穴位,「布滿全身,組成人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藥庫』」。例如周氏提出足膀胱經的大杼穴,是治療「咳嗽、外感、風寒、肩胛痠痛」(頁169)的內藥庫源,所論未嘗沒有道理。

事實上,古人相信,刺激經絡讓人體陰陽回復相對平衡,是治病防病有效之術,連皇上萬金之體亦接受針灸之治。

(唐)劉肅記唐高宗患上風眩頭重之病,目不能視,苦不堪言。有一天,實在痛苦萬分,於是召侍醫張文仲、秦鳴鶴來診治。秦鳴鶴提出,由於「風毒上攻,若刺頭出少血,則癒矣」。

話剛脫口,武則天自簾中斥罵,「此可斬也!天子頭上豈是出血處耶!」秦鳴鶴連忙叩頭請命,只見唐高宗說,「醫之議病,理不加罪」,並且願意一試。於是秦鳴鶴便用針刺高宗頭上百會穴,「朏(腦)戶出血」,高宗即說,「吾眼明矣」(《大唐新語》卷九)。用針刺百會穴祛病邪竟不用外藥而癒。

(明)焦竑在《焦氏筆剩.續集》卷六引皇甫錄所撰《近峰聞略》,記述作者在呂梁時生了汗瘢,即皮膚出斑,搔抓後,斑有鱗屑,百藥不癒,其後到禮部任職,當時,太醫院醫生爭進方藥,但汗瘢反而愈甚。最後回歸崑山,友人周春谷來訪,看到他的汗瘢,便用灸灼天突穴(在結喉下四寸),「左右各三壯(在穴位上灸灼一次叫一壯),即脫而愈(癒),至今不發」。用灸灼任脈的天突穴治理皮膚病,同樣不用外藥。

在天人合一、天人五行同構的生命觀下,刺激布滿全身的經絡系統穴位來激發人體免疫功能,以「內藥」治病而癒,古人有不少紀錄。

激發身體產生內藥

值得一說,(宋)郭彖記述了一則利用「太陽能」配合艾灸進行醫治的故事。「趙三翁,名進,字從先,中牟縣白沙鎮人……有頓保義公儒者,苦冷疾二年矣,幾至骨立,百病不效,一日方灼艾,翁過之,詢其病源,頓以實告。」趙三翁聽後,叫他卸去火艾,當時,正值暑夏,趙氏提出把在屋頂開3個天窗,讓陽光下射,每次艾灸時,仰臥,揉艾遍布腹上,約十數斤,利用陽光的熱力灸之,不一會,病者感到熱透臍腹難忍,再過一會,腹中有響聲如雷鳴,隨即餘氣下洩,在口鼻都充滿濃烈的艾氣時即止,明日重複,做足一個月,冷病告癒。

可以看到,趙三翁利用太陽的「真火」配合艾灸,激發病者體內產生「內藥」,展示古人在「天人合一」哲理上的一次醫治實踐。

人體的陰陽平衡,升降浮沉,一氣周流,其實就是人體的內藥。據李鼎教授的研究(《針灸學釋難》頁72),內關穴(手腕橫紋正中上二寸),對心血系統功能有調整作用,他引述明人一首詞說明其主治病症,「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食來下膈酒來傷,積塊堅橫脇搶。婦女脇疼心痛,結胸裏急難當,傷寒不解結胸膛,瘧疾內關獨擋」,清楚揭示內關穴能寬胸利氣、止瀉提肛、降逆止嘔,甚至可用於治瘧疾。

噫!外藥不如內藥,求人不如求己,宇宙是自己演化自己,自己完善自己,天與人感應,人也如是。

撰文 : 陸錦榮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