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當李麗珊踏上廚藝之路:持續為人生注入豐富食材

2024-06-25

Image description

隨意於任何搜索引擎輸入「滑浪風帆李麗珊」,結果離不開「風之后」、「1996年香港奧運第一金」、「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等。近年題目則以「人生下半場」的退役生活點滴及湊女心得等為主。適逢今年奧運年,再次與這位香港奧運金牌第一人對談,談的當然不再是網上找到的資訊,而是探究這位金牌運動員走進人生另一個階段後,如何讓自己繼續不停邁步前進。「這些年來,訪問由退役談到育兒,現在女兒都快到桃李年華,是時候花多一點時間在自己身上。」所以這次邀約訪問時,珊珊提議談談她近期最熱衷的下廚,角度新鮮得來又很貼地。

為節衣縮食逼着下廚

珊珊成長時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地方,是舅父經營的長洲滑浪風帆中心及露天茶座,有到過茶座也知道一道必吃的招牌「珊珊炒飯」。不要輕看這碟炒飯,它不單馳名長洲,即使遠在歐洲的外國人亦吃得津津樂道,更可說是間接助珊珊踏上奪金之路。「1990年時加入港隊,那時為爭取好成績,要我耗盡銀行積蓄也要跟隨教練到歐洲集訓,一來可以熟習比賽場地與天氣,二來能從歐洲選手身上偷師。那時人在異鄉,而且集訓一去就是三個月,在節衣縮食的大前題下,逼着自己下廚。」

小時候的珊珊已經很懂事,她從不喜歡下廚,但總會為家人到市場買材料備菜。「我在十兄弟姊妹之中排行第八,因為大家姐跟三家姐均是廚藝了得之人,家裡有了這兩位廚娘打點,我只需負責到街市買餸。後來遷到舅父家,在露天茶座幫手,才真正開始走入廚房。幫廚師備菜的同時,還偷了點師。」

鏡頭一轉,珊珊加入了港隊,並隨隊到歐洲集訓。「那時才知道從茶座學來的煮食技巧有多重要,因為當時港隊還未有成績,資助少之又少。為省機票錢便買架『錢七』自駕到每個訓練地點,白天訓練,夜晚在車內或旁邊紥營露宿,每天也是捱着過。那時歐洲天氣冷,訓練又極消耗體能,一日三餐也只求有食物填飽肚子,哪有時間談營養。碳水化合物最飽肚嘛,加上歐洲人都很節儉,早餐與午餐通常都只吃麵包,到晚餐才有一餐熱食,食材也不多,所以即使說晚餐較豐富,也是來來去去的炒飯、炒意粉。而外出用餐又花錢花時間,還是自己下廚更划算。」

一碟炒飯換來幾道金牌

原來在歐洲集訓的日子,珊珊練風帆之餘亦練了廚藝。「因為人生路不熟,唯有靠從旁遠觀其他歐洲選手的訓練,學習站姿、搖帆等技巧等,然而單憑肉眼,學到的始終只是表面皮毛,內裡有何竅門秘訣,只能靠坐下來交流傳才能知曉。那時心想,不如以邀請他們來吃我的正宗炒飯為名,藉此打開話匣子吧。」

結果,珊珊炒飯不單填飽一隊人的肚子,外國選手更吃得津津有味。飯桌上的話題由炒飯開始,慢慢轉到風帆技巧。「那時硬着頭皮搏一搏,問餐館老闆借來食材與爐頭便埋首炒飯。慶幸當地飯種與香港不一樣,其中一隻叫Uncle Ben's的米飯很乾身,不用隔夜也不黏鑊,很容易就炒出粒粒分明的靚飯。」珊珊謙虛指那時的外國人未嘗過正宗炒飯,所以對她的出品讚不絕口。「無論如何,當他們願意坐下來吃飯,我們就有機會偷師了。」由一位不喜歡也不懂下廚的女生,到學會一道拿手的炒飯,還藉此讓自己在滑浪風帆事業更上層樓,「現在回想起來感覺很有趣,其實滑浪風帆的選手從不介意分享,因為即使我將技巧完全授予你,也不保證你就能完全學得來。一切都要靠個人天賦、領悟以及臨場應變技巧,所以即使彼此乃競爭對手,亦不介意交流分享技巧。」

Image description 舅父的茶座偷師學藝,珊珊憑着這道炒飯與歐洲選手打開話匣子,請教風帆知識,間接為摘下奧運金牌鋪路。

中國餐館獨有的舒心感動

回憶那些年他們走遍歐洲,珊珊指每到一個新地方,第一件事總要找到一間中國餐館。「一日三餐吃麵包吃到『嘴都歪』,中國菜一定是我們的舒心食物,滿足思鄉之情,也是作為艱苦訓練的掌勵,所以我們說好每到一個地方都容許自己外出吃一餐中國菜。那時我們實在很幸運,每間餐館都會給我們很優惠的價錢,尤其在德國的那一家,不單給予我們超多折扣,更邀我們每晚一同吃飯。那份親切感,就如回到家一樣。」看着當時20出頭的珊珊,身材單薄就憑着熱血,與教練隊員艱苦訓練,難怪所到之處均遇上熱心的餐館老闆。

Image description 當年香港滑浪風帆代表隊還未有成績,資助之少,珊珊唯有自資硬着頭皮往歐洲集訓。體能消耗高,一日三餐卻只得麵包,身材明顯較其他歐洲選手單薄。

因為食物,珊珊在世界各地播下了很多友誼的種籽。這些與食物有關的小故事聽起來都很瑣碎,但那份情感卻是大得永遠深刻難忘。「我記得那天我們到達挪威時已過下午六時,對當地人來說已是很晚了。那家餐廳沒剩太多中國菜的材料,然而老闆見我們真的很想吃中國菜,不惜特意駕車回家拿兩磚豆腐回來,並馬上為我們下廚。另一件深刻故事,一定是我們的露營餐具被盜事件。那年第一次到歐洲集訓,到達最後一站比利時,那天訓練完在營外煮飯,翌日發現煮食用具都不翼而飛了。唯有到餐館醫肚,席間把事情來龍去脈告知老闆,希望老闆能『收平啲』,我們也承諾介紹更多運動員前往,老闆二話不說爽快答應了,之後我們當然履行承諾。不同國籍的運動員都吃得很高興,到我們離開時,老闆更擁着我們哭起來。」美食的力量,能打破文化及語言的界限,不論來自什麼國家,說什麼語言,靠着食物就能連繫起來,而珊珊更讓自己在滑浪風帆技術更進一步。

Image description 當年在歐洲助珊珊一臂之力的,正是這盒Uncle Ben's米飯。

由小時候不喜歡煮食,到當運動員時迫着學會炒飯,及至退役後主力集中精神養育小朋友,珊珊對食依然沒太多興趣。「多年的運動員生涯,慣了吃粥粉麵飯。因為一直沒有顧及營養,終於有天發現自己缺鐵,所以有段時間逼着自己每天到體院吃牛扒、喝豬潤水菠菜湯補鐵。只是痛苦的吃了幾個月,血紅素仍然偏低,把心一橫吃補充品更有效,就沒有再苦了自己每天吃牛。」

年輕時沒時間也沒本錢注意飲食與營養,珊珊指現在是時候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了。「女生除了容易缺鐵,還要注意鈣質流失,而踏入五字頭的女性,還要注意腸道健康,每餐都要有膳食纖維,生果蔬菜都不能少。當年歐洲集訓,要吃菜難如登天。一來價錢貴,二來紅椒青椒、粟米、青豆無限loop,有次店家端出一碟我不太喜歡的芹菜,我也照單全收。」

推波助瀾的豬腥味

然而真正驅使珊珊走進廚房的,背後主因竟然並非老公黃德森,而是工人姐姐。「女兒出生後,請了工人姐姐幫忙家務,只是每餐的廚餘之多,證明她們的廚藝有多遜色。我因為曾患重病,中西醫勸喻我戒吃牛肉及雞肉,所以多年來都以吃豬肉為主。而工人煮的豬總是一陣豬腥味,難以入口。一家人捱了幾年,試過寧願吃湯渣也不吃工人煮的菜。終於有一天,老公一通電話,讓我驚覺時候要改變。」那天黃德森致電珊珊,問的是當晚由誰下廚。「他說要是工人煮的話,便提早叫外賣。」

那通電話讓珊珊開始鑽研烹飪,由最拿手的炒飯開始,慢慢更從中領略到下廚的樂趣。「最初的首要任務,是學會辟走豬肉的腥味,發現在網上找到很多資訊。只要多看幾篇,煮出來的總死不了人。」珊珊指他們一家人都愛吃上海菜,於是她便嘗試煮酸辣湯,「餐廳的酸辣湯都有筍,因為毒性每次都要特別挑出來。自己試煮發現原來做法很簡單,而且加入麵條便輕鬆煮出一碗無筍的酸辣湯麵。現在逢星期六下午,一家人輕鬆過周末時,我都會弄酸辣湯麵來享受一下。」

人大了,珊珊懂得以另一種心態看食物。「無論煮或吃都應該是一種享受。我不認為自己在下廚方面有天賦,但起碼我下廚端出來的東西,碟碟都清得一乾二淨。」

Image description 因為一家人都愛吃上海菜,珊珊特別鑽研酸辣湯做法。

苦瓜炒蛋的苦盡甘來

在香港當運動員從來不易,90年代的運動員更是刻苦。若要珊珊用一道菜比喻自己的人生,她指一道苦瓜炒蛋最貼切。「小時候總覺得苦瓜很苦,怎會有人喜歡吃。其實當運動員的訓練就如吃苦瓜般苦,但正是透過訓練,才能表現好成績。苦瓜的味道不可口,卻含有豐富營養,而且那種味道不是苦,而是更有層次的甘香。現在我弄苦瓜炒蛋的話,還會加入爽口甜美的菜甫,就如我們在人生不同階段,不斷加入不同的材料,讓不同的事物為人生添上更豐富色彩,使這道菜式吃起來更甘甜回味。

TEXT BY GOOSIE LAM
PHOTO BY BEN TAM(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SPECIAL THANKS TO THE PARK LANE HONG KONG FOR THE PERFECT LO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