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地球科學博士:永遠無法複製恐龍

2015-07-09

文嘉棋,是八十後恐龍學博士,他在港大任職研究助理教授。

周星馳在《國產凌凌漆》中,曾問這個問題:「暴龍究竟是鬼鬼祟祟走來走去那隻,還是張開口咆哮的那隻?」

「化石大多只保留骨頭,其實很難推算牠們的行為。」他一臉認真地說,像電影《侏羅紀世界》內的恐龍叫聲,猶如惡魔狂嘯,但恐龍是鳥類近親,因此可能只是發出吱吱鳥叫聲。

那……真夠可愛,現今科技有可能複製恐龍嗎?「沒可能,已沒有DNA可複製了。」他道。

《侏羅紀世界》上映,坊間捲起一陣恐龍熱潮。港大地球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文嘉棋,當然有去看。「很精采、刺激!連公園內的紀念品都做得很細緻!」他讚嘆。

可是,因滿腦子恐龍學識,他在戲內找到點點破綻。「譬如暴龍外貌,跟1993年上映的《侏羅紀公園》差不多。」

那有什麼問題?

「但是這22年間,考古學家發掘更多線索,牠的背部及手肘應長有羽毛。嗯,說到『羽毛』,其實不像今天的鳥類羽毛,而是只有羽毛管。1993年未有這個發現!」

那麼,摸上去應該很刺手?

「對!」他道。

Image description 此恍如侏羅紀世界的森林場景, 其實是港大校園。文嘉棋指, 發掘化石的地方,以沙漠為主。

小鳥頭鱷魚身

電影講述瘋狂商人建設恐龍主題樂園,為了營業額,不停製造出新品種的恐龍。而一切的恐龍,都來自實驗室的DNA複製。

但文嘉棋說,現今科技已無法複製恐龍,因年代太久遠了。

「早期人類如尼安德塔人,法國科學家從他們的腳趾公骨找到DNA。因此,在理論上,我們可複製尼安德塔嬰兒。」他續說,「又如長毛象,也可靠DNA培植出長毛象嬰兒。——但要誕下百分百的尼安德塔人和長毛象,皆是不可能的。」

他說:「尼安德塔人和長毛象是數十萬年前的動物,而恐龍卻有6500萬年歷史!即使恐龍骨留下DNA,早已石化,或受細菌感染,變得面目全非。」

那麼加入青蛙DNA又如何?電影是講從恐龍時代的蚊子血液,找到恐龍DNA,再靠少少青蛙DNA彌補基因缺憾,繼而複製恐龍。

他搖頭笑指不可能,「青蛙跟恐龍的距離,實在是太遠了。」

那是完全不可能複製恐龍了?

這下子,他又有點保留謂:「嗯,我有個朋友在哈佛做研究,將鱷魚胚胎加入鳥類基因,令牠變成有鳥頭的鱷魚……那我估加一點點是可以的,但複製一條完整的恐龍,我相信是永遠都不可能。」

電影的寓意是,人類瘋狂改變大自然,最終毀滅自己。

但他不認同,「不會……基因改造科技,很受法律規限。如前述的尼安德塔人,即使理論上可做到複製人,但已被禁止,以防誕下怪獸出來。我朋友研究的鳥頭鱷魚,在牠還沒出生,已被毀滅了。」

他認為,基因改造令人類獲益。「若動物沒打激素,我們根本不能吃到這麼多的肉類。」

電影以侏羅紀(Jurassic)為名,這年代有什麼特別?

「用它做戲名,可能是讀音聽起來較順耳吧……」他想一想笑道,「侏羅紀是恐龍時代的中期,是牠們進入變種的階段。其實,電影內的恐龍不全來自侏羅紀,如暴龍是在隕石掉下來(毀滅恐龍)前的日子才現世的。」

Image description 《侏羅紀世界》說迅猛龍是混合暴龍、速龍和變色龍等的DNA而來,但現實中根本沒有恐龍DNA可複製。

雞鴨也是恐龍

周星馳的《國產零零漆》有句經典對白,就是「暴龍究竟是鬼鬼祟祟走來走去那隻,還是張開口咆哮的那隻?」

他聽後,詳細地作出以下解釋。

「化石大多只保留骨頭,因此難以推斷性格和行為。加拿大試過有暴龍糞便化石出土,所以科學家是靠糞便內的碎骨,去推算暴龍是吃肉的動物。」

至於暴龍的咆哮聲,是否一如電影般那麼兇惡,他說難以估計,只說恐龍跟鳥類是近親,因此兩者發聲系統,可能相同,就是靠肺部和鳴管發聲,「若說恐龍發出吱吱鳥叫聲,並非不可能。但我不知道。」

由於鳥類為恐龍後代,因此恐龍在他眼中並沒有絕種。拍照時在港大草地取景,恰巧有兩隻小鳥飛舞追逐,「你看,有兩隻恐龍!」他大叫一聲,「正如所有雞鴨,也是恐龍。」他也吃雞,常常吃罷後呆看手中的雞骨,「朋友說我無聊,但牠們的骨骼,真的很像恐龍呀!」

那麼,現存什麼雀鳥最近似恐龍?

「我想是駝鳥吧!」他道,「體型很大,足部還真的很像呢!」

恐龍跟鳥最大的分別,除了體積日漸縮小外,就是牙齒的退化。

「恐龍是有牙的,但雀鳥已不再長牙了,但牠們胚胎還有牙。」他說。

他的博士論文,是研究恐龍尾部,如何進化成今天鳥類尾部。「功能由恐龍時代的站穩,轉變為鳥類用來控制飛行方向。」

文嘉棋在英國倫敦出生,在香港長大。他的小學及中學階段,都在國際學校就讀。後來,回到英國念大學。爸爸是蘇格蘭商人,媽媽是香港人,兩人在香港結識。他回流香港求職,是因為經常往返內地做研究,以香港作基地較為方便。

他的廣東話半鹹半淡,但他堅持以廣東話完成訪問,必要時夾雜英語名詞。

Image description 港大展館內,展出一組恐龍蛋化石。

新種叫李小龍

古代香港,有沒有恐龍?

「有,但在白堊紀及侏羅紀年代,到處都是火山,因此溶岩把牠們的化石都溶掉了。如今只有大澳、荔枝莊因有沙石結構,或有些魚在河底死去,才保留到動物化石。」他道,「香港是有機會發掘恐龍的,但已有人找了五六十年,都沒找着,所以機會很微。」香港從沒發掘過恐龍化石。

他想,假如有機會在香港找到恐龍新種,會以「李小龍」命名。

「如果牠的骨頭看起來驍勇善戰,就命名為李小龍吧!」他如此盤算着。

原來考古界有行規,若發現新品種,不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多數以動物形狀、地方命名。」他道, 「我們也可以贊助商命名,如Gasosaurus(氣龍),就是以石油氣公司命名了。」

談起為何成為恐龍博士,他說向來喜歡大自然,也熱愛爬山,以往常看英國國寶David Attenborough主持的動植物節目。

至於電影《侏羅紀公園》第1集,他回憶說是小時候在銅鑼灣跟家人一起去看的。「還記得暴龍要吃小朋友,他們跟我年紀差不多,我坐在戲院的第一行,真是很驚!」看完電影,想着世界竟然出現過這種龐然巨大生物,覺得十分有意思。

在大學念古生物學科,慢慢走入恐龍領域。「出外考察,可以發掘化石,又可看風景。有些人成世人坐在辦公室,這個人不會是我!」

從2006年開始尋找化石,跟團隊暫時找到兩個恐龍新種。「其一為馳龍,我們找到整個屍骸,頭尾都有。」此龍名為Linheraptor(臨河馳龍),頭顱中與鼻孔相通的空穴較其他馳龍為大。

另一個新種,名為Linhenykus(臨河爪龍)。其他爪龍,每隻手有三個爪子,牠只有一個。

假如可以回到恐龍時代,他想去嗎?

「想……但要在安全的環境下!」他大笑道。

Image description 他和團隊在戈壁沙漠找到完整的臨河盜龍頭骨。

Image description 文嘉棋及8位學者,研發新技術「激光刺激螢光」來研究化石,此技術刊登在科學期刊PLOS ONE。

攝影:陳縱宇

文嘉棋在倫敦出生,後隨父母移居香港。 文嘉棋在倫敦出生,後隨父母移居香港。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