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症,全球停擺,數受影響的行業不能不數藝術圈。自從Art Basel HK在三月舉行,連同拍賣行春拍,多少文化藝術活動都在三月舉行,連政府官方都以Art Month來宣傳香港旅遊業。全球畫廊、博物館人馬不來香港,對畫廊收入造成不少打擊,40間本地畫廊組成的香港畫廊協會(HKAGA)宣布變陣,一連串活動,先由亞洲協會協辦的「戶外雕塑及裝置藝術展」及Art Talk開始。亞洲協會更破天荒容許展品銷售,助畫廊渡難關。市道不景,但這個Art Month不太冷。
TEXT BY 何兆彬
展出雕塑可出售
Art Basel HK(ABHK)宣布取消,幾星期內,香港畫廊協會(HKAGA)宣布聯同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於3月26日(四)舉辦戶外雕塑及裝置藝術展,並於該週末3月28日(六)舉行藝術座談會及野餐日,而今年香港畫廊日及南區藝術日等陸續有來。
「幾星期前,ABHK宣布取消,Henrietta跟我聊天,問我有有沒有興趣合作。當時我們正在準備下一個展覽,一個關於香港年輕藝術家的展覽。我一直對室外展覽很感興趣,大家開始談展覽的可行性。」亞洲協會行政總監Alice Mong (孟淑娟):「亞洲協會有空間展出,我們檢視了地方,共找到17個地點,其中大部分在室外,有3個在室內。」亞洲協會有一個空中花園,但擺放大型雕塑,需要事先申請,那關乎建築、載重、颱風吹來、雕塑的大小等安全問題,這次不會使用。但會址上有後花園、走廊等都可做展覽。
「Art Basel要取消我們也支持。但有些雕塑已運了來港,打算展出。我們想起了,就跟Alice提議,再跟HKAGA開會。」訪問當日,Henrietta收到畫廊會40名會員(40間畫廊)中有20間想參加的意願,最初定下17個地點,需要篩選,最後還是會展出全數20件作品。舉辦時,再定出建議步行路線,「這次展覽作品可以出售,亞洲協會作為教育機構,平常從來不做銷售,但它們也拿了審批。銷售所得,部分會捐給亞洲協會和HKAGA。」Alice:「銷售不是我們目的。我們做教育,舉辦的主要目的,是大家既然都想到外面走走。我們長期擺放雕塑,都是人家捐贈的或外借的,要辦雕塑展,我們有經驗。」
沒有Art Basel的打擊
Art Basel一年一度舉行,藝術三月熱熱鬧鬧,背後準備工夫可不少。參加藝博,其實在九個月前己要遞上計劃書,把細節都填上了。Henrietta解釋,因為Art Basel在三月舉行,但每年香港2月還要過農曆年,當中假期多,運輸、保險、存倉等程序都要提早,「而且因為倉庫不一定放在自己貨倉,可能會放在藝術倉庫裡,你必須再提早預訂。Art Basel做得好好,很有Energy,每年帶動了好多Art Event,好多Idea,即使今年取消了,好多想法未必會取消,可能只是換了個地方進行。我們都說,難道大家都一直留在家裡?其實大家都想出來走走。亞洲協會放雕塑的地方多在室外,人數也不多擠擁,我們會舉辦Art Talk,在室外舉行,舉辦藝術野餐,也在室外舉行。」
雕塑展作品可供售賣,但Henrietta說既然作品都在,不如搬出來讓大家欣賞,「如果做到生意當然好,但今年3月想做生意,是傻的!」沒有了今年Art Basel及Art Central,打擊到底有多大?本身是畫廊Ora Ora老闆的Henrietta:「這當然不是我最好的一年,由貿易戰、社運到疫情,一直都影響到香港藝術界……談貿易戰,好多藏家都在風暴裡面。最頂尖的藏家自然不受影響,但仍有好多人在公務上、心情上會受到牽動。每間畫廊生意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像我有其他業務就好一點。」
Art Basel鐵定取消,對Alice來說,那今年就集中Art for art's sake(為藝術而藝術)吧,「所有人都可以來,不必困在家內。喜不喜歡這些作品,都可以來告訴我。如果當中有一個Mr Wong,一定有另一個。」她口中的Mr Wong,是一個83歲已退休的老人家,年輕時受過繪畫訓練,但為了生計,轉了工作,成為看更,到退休後才重拾畫筆,到處繪畫,他最愛去亞洲協會畫榕樹。數年前他參加亞洲協會的周綠雲回應展(公開組比賽),得到第二名,「很多港人會覺得藝術是屬於富人的,我現在有點高興今年沒有Art Basel。下一個展覽,我們有香港藝術家,我們想告訴大家,藝術屬於所有人,我們跟藝術同生。像Mr Wong現在重投繪畫,他已是一個藝術家。」
藏家願意外借雕塑
Alice在台灣出生,十歲到了美國。她曾在92年來過香港居住,02年又回到紐約,12年再到香港擔任亞洲協會總監。亞洲協會長期擺放一些大型雕塑,對這方面經驗豐富,「8年前(2012),我們在2月開幕,第一個展覽就有張洹的作品展出,當年那雕塑是委約他做的,展出時是借來擺放,展期五個月。五個月後,再續借了兩年。到期滿正想運回去,我們有一個會員說是否有辦法不還回去,於是透過他的家族基金會,把它買下來了,再捐給我們了。他認為張洹這作品已是亞洲協會的Signature了。」除了張洹,亞洲協會原來常跟藝術家談Long Term Loan(長期租借),借藝術品展出,另一位是Anthony Gormley,「當時借了Gormley的三十幾個雕塑,也邀請他本人來演講。本來跟他Long Term Loan一年,後來也把作品買了下來。」她表示,協會現共有六件雕塑收藏,都是會員購下捐贈的。
雕塑展與展出其他藝術品不同,大型雕塑多以金屬做成,可在室外作長期擺放,「張洹那個佛像,本來藝術家原意是放在水池之中,但因為它已經太重,所以後來放了電梯旁邊的位置,沒有灌水。」雕塑重量非常,除了運輸,擺放前還要做考察,「還要買保險,預防有颱風等天災,整體成本比較高。」因為香港寸土尺金,即使是藏家家裡也可能地方有限,「因此,好多藏家都願意外借雕塑。」她說歐美有很多戶外雕塑,記起幾年前在中環海濱也辦過雕塑展,反應不俗,「因為戶外雕塑展免費,就像個室外博物館,幾乎每個大城市都有呀!香港公園都沒有放雕塑,但其實也可以做短期租借。」
公眾、藏家、政府 缺一不可
Henrietta的畫廊Ora Ora,由當年的微型畫廊,隨着香港的藝術交易壯大,去年已搬到中環H Queen,越做越大,她回憶:「當年Art HK做得好好,到了後來香港成為亞洲藝術品賣場,城中很多事情也做到相輔相承。像威尼斯雙年展一樣,藝博會帶來多城市推動,近年好多國際人才都考慮來香港發展。
「Art Basel一年有三個,一個在瑞士巴塞爾、一個美國邁亞密,一個在香港,那裡的人會留下來?是香港。不是因為香港的做得比其他好,而是香港也幫到Art Basel。咁好的Model,咁有趣的文化能發酵。外國人居住七年就變永久居民,香港的基建是很成功的。香港免稅,效率超高,有晒配套。不來香港,還去那裡。」談這十年變化,她也會開罵:「要說不好,就是政府,他們做過的事情係零。做藝術不只是建博物館,疫症中有人造口罩,那有沒有人支持香港藝術發展?HKAGA第一年成立拿到藝發局資助,及後已沒有了。全個香港,都因為租金搞死晒。藝術產業中好多人講藝術家,但你也可以培育畫廊,如找合適的地方讓他們發展,黃竹坑就很合適。很多事情,要多方合力才建立到市場出來。你試問問,為何國際畫廊不賣香港Artist?Invest HK(投資推廣署)可以幫人從外國找設計師來香港,但為何不曾幫到香港畫家?」
Alice又怎回看這十年香港的藝術變化?「我92年來港住過,當年沒有那麼多當代藝術的。我在台灣出生,從小去逛故宮。我記得92年來香港時沒有什麼博物館,到我2012年再來港,留意到城中出現了好多畫廊。香港一直有不少藏家,但推廣藝術,公眾、藏家、政府像一個三角形,缺一不可。如果太重商業化,你只會聽到那些幾百萬的藝術品。在美國,捐贈藝術品是可以減稅的,政府在政策上有減免。
「香港發展得快,而且有人才。而且,國際藏家以前只對中國藝術家有興趣,現在他們已對香港藝術家產生了興趣,這是個很好的時機。」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及香港畫廊協會協辦戶外雕塑及裝置藝術展
日期:3月26日(四)- 4月26日(日)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金鐘正義道9號)
藝術座談會及野餐日
日期:3月28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