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香港故事】以美荷樓生活館為基地 傳承港人的拼搏與深情

2022-11-23

Image description Terry(左)及Anthony(右)笑言協會成員都有份拼搏的激情,願為美荷樓生活館的發展付上心力及時間。

建築空間與人互動之間,會累積獨特的生命印記。獲評二級歷史建築的深水埗「美荷樓」,自1954年落成至2006 年作為公共房屋期間,見證了無數香港居民奮發圖強、守望相助的鄰舍歷史。2013年,經政府「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及香港青年旅舍協會保育及轉型「美荷樓生活館」,又變成連結港人與旅人的文化場所,於新時代中開拓其他可能性。「趁歷時四年籌備的新展覽『歲月留情』開幕,我們期盼跟香港年輕人或寰球旅客,分享我城怎樣傳承昔日記憶、迎向當下挑戰,並開創未來願景。」協會主席廖仲賢先生(Terry)及行政委員會副主席陳東山(Anthony)同聲說。

TEXT BY K.C. PHOTO BY BEN TAM

Image description

「情」是一切的原點
「一個『情』字,最能彰顯『美荷樓生活館』(下簡稱『生活館』)的價值。」Terry和Anthony帶領記者和攝影師從館外印有「跳飛機」圖案的操場起步,先觀賞由本地插畫師麥震東(麥東記/Don Mak)重新繪製的壁畫牆紙「年曆圖」,怎樣以柔和的筆觸及色彩,描畫深水埗從50 年代至今的地貌轉變,然後步進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現已完成翻新及再次對外開放的地下展廳,解說全新主題展覽《歲月留情》的策展方向、內容及細節。

Image description

「從加入協會到2014年出任主席至今,我跟團隊改造這座城市旅舍時,不但認識了建設及規劃的硬件知識,還收穫到許多街坊的人情故事,看着人與人之間互有交流、互相啟發,最為感動。」Terry身處地下展廳、畫滿50、60年代深水埗生活場景的巨幅畫作前,述說起他本身非深水埗居民,青少年成長於牛頭角上邨,但這些年參與各式策劃、活動及組織舊居民網絡,不知不覺也被當中生活點滴所觸動。

「美荷樓及深水埗一帶的街坊好熱情,非常積極跟團隊會面、拍攝或訪談,聽過好些邨內女強人、名導演(編按:像吳宇森、已故的羅啟銳,均曾與家人居於此)的舊事,或以前邨民從事『執骨』(拾骨葬)師傅的見聞,好有趣;最難忘,有次深水埗官立小學的校友幫忙,聯絡加拿大回港探訪的老校長,並設宴安排我們拜訪及溝通。

Terry說,偶爾又會登上嘉頓山觀察市貌,「人在山上眺望十字街道,想到現時被視為『老區』的深水埗,實際曾是發展的中心點,一直延伸地推動了荃灣、觀塘、沙田及大埔等區的發展,是頗為重要的歷史發源地之一。深水埗不只是深水埗、美荷樓也不只是美荷樓,它們跟其他社會均有關聯及共通性,也反映本地文化多元、包容及靈活的特性。」

Image description 制水展區,將 舊日貧困生活重現,可助了解昔日居民如何守望相助地克服困難,建立光輝歲月。

回首過去,美荷樓屬於石硤尾邨的一部分,昔日全為安置逾五萬名因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的災民而興建,經歷年日洗禮之後,現為香港碩果僅存的「H」型徙置大廈,2013年又改建成非牟利青年旅舍,並設置「美荷樓生活館」展出相片及實物等,作紀錄及教育用途。而以「生活館」為中心擴展開去,那些密布的戰前弧形唐樓、敞廊式商住混合建築物,劏房、天台屋、通州街公園的無家者聚居地,以至陸續興建中的新派私人住宅,又顯示出區內建築群及聚居者的多樣性。

Image description 美荷樓是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Image description

民生娛樂方面,從基隆街、南昌街、欽州街、福榮街、青山道到元州街,滿布了港人及南亞街坊經營的電子用品店、小食店及排檔等,「鴨記」(鴨寮街)、布街、珠仔街及夜晚的天光墟地攤,又宛如尋寶勝地。隨文藝小店、書店和潮流Cafe進駐大南街,又迸發異樣的社區風情,吸引不同旅人前來尋幽訪勝,多少亦造就「生活館」更多新機遇及新需求。

Image description 時代交替下,舊式理髮店已逐漸式微。

衣食住行中思苦憶甜
恰是以上因由,促使協會成員於翻新這所頗受歡迎的「公屋博物館」時,構想從「衣食住行」基礎出發,新增沉浸式互動多媒體裝置,像聲音效果、互動展品裝置、電腦動畫及擴增實境(AR) 等,以呈獻全新主題展覽《歲月留情》,「我們想更到位、更人性化地說故事,讓男女老幼參觀展場時或可重溫往事,或可觸發刻下想像,引發不同的討論或分享。」Anthony細心解說統籌情況,以及地下展廳、聚焦居住環境的十大新主題展區:大牌檔、街市、雜貨舖、制水、戲院、中西節日、涼茶舖、遊樂場、理髮店、童年遊戲等,並援引街坊口述歷史及資料,介紹了早年的傳統習俗及生活考驗。

例如60年代香港曾經歷制水期,不只大人要落樓排隊輪候供水,連小孩都要幫忙「擔水」,於制水展區中就設有多個精心設計的水桶,讓參觀者拎上手感受「回憶的重量」;生活縱有艱辛,可是人總嚮往美好,髮廊展區就收集了不少舊理髮店的「飛髮」用具及座椅;雜貨舖有「糴米」陳設;遊樂場又羅列「東南西北摺紙」及棋盤等玩意。

Image description 一樓展廳以街坊的口述歷史,還原美荷樓初期的單位環境。

登上一樓展廳後,又有依據口述還原美荷樓初期的單位,展示徙置大廈的擠擁起居環境,如一屋兩戶、五人單位中的「閣仔」、走廊廚房、公廁及公共浴室。新加入展區,則為利用大廈天台開辦的小學、家庭「手作」工業等,並簡介不同年代香港具代表性的公共房屋設計,及美荷樓舊居民網絡。而從地面到一樓,沿途大家除了觀看實物、文字資料,亦可運用手機應用程式連接展區互動裝置,例如天台學校中,可透過影視體感遊戲, 模擬學生在螢幕前跟隨老師做早操,獲取親臨其境的體驗。

Anthony憶想搜集及整理資料時,歸納到好些常見的警句,「不少人強調『感謝貧窮』,讓他們學會刻苦、感思知足,或明白富貴名利其次,做人切忌抱着愁恨之心等。好些人物,如曾任天台老師的黃校長,會親自出錢買白布請人給窮戶學生做校服,范建強教授出身雖平凡,但憑個人毅力奮發改善家庭狀況等。每個事例均展現了往日的香港人,有份堅毅不屈、甚至不以低谷為苦的精神。」這要點正是協會成員渴望傳遞給年輕人的訊息。

Image description

「情」是一切的原點
「一個『情』字,最能彰顯『美荷樓生活館』(下簡稱『生活館』)的價值。」Terry和Anthony帶領記者和攝影師從館外印有「跳飛機」圖案的操場起步,先觀賞由本地插畫師麥震東(麥東記/Don Mak)重新繪製的壁畫牆紙「年曆圖」,怎樣以柔和的筆觸及色彩,描畫深水埗從50 年代至今的地貌轉變,然後步進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現已完成翻新及再次對外開放的地下展廳,解說全新主題展覽《歲月留情》的策展方向、內容及細節。

「從加入協會到2014年出任主席至今,我跟團隊改造這座城市旅舍時,不但認識了建設及規劃的硬件知識,還收穫到許多街坊的人情故事,看着人與人之間互有交流、互相啟發,最為感動。」Terry身處地下展廳、畫滿50、60年代深水埗生活場景的巨幅畫作前,述說起他本身非深水埗居民,青少年成長於牛頭角上邨,但這些年參與各式策劃、活動及組織舊居民網絡,不知不覺也被當中生活點滴所觸動。

「美荷樓及深水埗一帶的街坊好熱情,非常積極跟團隊會面、拍攝或訪談,聽過好些邨內女強人、名導演(編

Image description 天台學校中的影視體感遊戲,讓參加者可在螢幕前模擬學生,獲得跟隨老師做早操的體驗。

有機及可持續發展
「這可非純粹為懷舊,更不想賣慘,反之我們渴望跟年輕人同步往前看,也相信他們擁有獨特的創意可將精神發揚光大。所以團隊才會致力改革硬件及軟件,希望以生活館為基地建構一個年輕人與長輩的溝通平台。」曾任職教育局的Anthony表示,過去七、八年在賽馬會支持下,協會推出了「美荷樓香港精神學習計劃」,鼓勵新生代參加「兩代情」徵文比賽、實地考察或院校協作等,又有「賽馬會文化傳承計劃@美荷樓」 舉辦不同類型的外展教育及文化活動,或「深水埗摩登生活導賞團」 ,請來星級嘉賓,講解建築、城市空間與市民日常生活之聯繫。

Anthony和Terry樂見年輕人運用不同方法、透過不同視野,展現各自眼中的美荷樓、深水埗或香港的新貌,「有小朋友說,首次訪問公公婆婆的人生故事,好溫馨;見到有外籍學童,在老師帶領下接觸香港文化,很難得。」進一步深化思考,繼訓練年少的導賞員以外,協會亦將計劃擴展到高等教育,去年起跟都會大學合辦文憑課程,培育更高階及專業的導賞人員,以應付疫情後更深度的文化活動所需。「我們不想停留在單一階段,那怕不斷Trial and Error,但如香港人『愛拼才會贏』的態度,唯有不斷冒險、屢試屢戰,才能令這幢歷史建築以有機體的概念,達至可持續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