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牌屋》讓觀眾一次過看完整個第一季十三集,根本不必每集製造一個「飲水機時刻」。
在英美,提供網上串流訂閱服務的Netflix被視為「潮流的先行者」、掀起「電視的革命」。它主要「先行」之處,實在令港人啼笑皆非──原來就是率先提供「煲劇」(binge viewing)服務。
自從1976年無綫推出每周五晚的電視長篇劇《狂潮》,港人便煲劇成風。幾十年來,煲劇已成港人的生活習慣。在還未有互聯網的日子,不少港人把一周的劇集錄影下來,寄給美加或其他地方的海外親友,他們則每逢周末或周日便什麼地方都不去,安坐家中,煲數小時電視劇。
內地翻版光碟流行後,港人北上買碟,不單煲港劇,也煲日劇、韓劇、美劇、英劇。在全球化的今天,英美傳媒人以為是Netflix掀起煲劇風,創出煲劇文化,目光真狹窄、見識確短淺!
飲水機時刻
Netflix自行製作劇集在網上播映,主其事者是該公司的「內容主任」(Chief Content Officer)沙蘭度斯(Ted Sarandos)。Netflix每年花費20億美元購買電影和電視劇的播映權,沙蘭度斯將十分一經費,即2億美元,用來自行製作劇集。這些自製劇均打破了幾十年來電視劇的製作框框。
免費電視的電視劇長度是固定的,通常是一小時一集,頂多第一集和結局有加長版。編劇必須遷就長度來編寫劇集。由於美國的電視劇是一周播放一集,要觀眾依時依後收看,每一集結尾時必須有一個懸念,美國電視人叫做「飲水機時刻」(the watercooler moment)。辦公室職員間中會去飲水機斟水喝,聚集在飲水機前,自然會議論一下潮流熱門話題,包括政治、明星或名人八卦、體育等等,電視更是熱門中的熱門。
是以美國的電視劇會刻意地在每一集結束時提供一個話題,讓電視迷翌日在「飲水機時刻」八卦議論。
劇情有需要,順理成章有「飲水機時刻」;劇情沒需要,亦必須製造「飲水機時刻」,譬如主角在街上踱步,無端端出現一個顛佬拿刀斬人,眼看刀子要招呼到主角身上,凝鏡,該集結束。這便是個「飲水機時刻」,讓觀眾猜測主角會否受傷,議論一番,下周看結果。
大家細心看日劇和美劇,便會發現每集結尾都有如此這般的「飲水機時刻」,大多是「為文而造情」,根本不是按照劇情的需要而編寫的。長久以來,電視迷都不介意這些無聊兼無謂的懸念,皆因隔了一周才看,已經丟淡了。若是煲劇,便會察覺這類「飲水機時刻」往往破壞了劇集的完整性。
為文而造情
Netflix自行製作的劇集《紙牌屋》(House of Cards)便推翻了這個傳統,由於早已決定讓觀眾一次過看完整個第一季十三集,根本不必夾硬每集製造一個「飲水機時刻」。該劇的主角奇雲史披西(Kevin Spacey)在去年8月的蘇格蘭愛丁堡電視節上的演講便宣稱:「飲水機時刻已經消失。」《紙牌屋》第二集的結尾,只見奇雲史披西在健身,一點懸念也沒有。製作人有信心觀眾會繼續收看第三集,不必加插無厘頭的「飲水機時刻」也!
香港的電視劇,每晚播映一集,不必像美劇和日劇般每集結局都有懸念,但到星期五那一集,還是要加插個「飲水機時刻」,吸引觀眾下周一繼續收看。此外,為了吸引觀眾,港產電視劇的劇情發展愈來愈快。星期一,男女主角才相識,星期五就要示愛,甚至星期三就示愛,星期五已經吵架,感情出現危機,更具懸念。如此一來,劇中人的性格和感情都變得膚淺,哪能不被稱為爛劇呢?
處境喜劇Arrested Development每集長度都不同,純看劇情需要。
Netflix主其事者沙蘭度斯自行製作劇集,打破了幾十年來電視劇的製作框框。
電視是創意工業。既然是創意工業,就應該創作先行、創作主導。主其事者若不了解、熟悉創作,那便很難製作出好作品(或產品)。在這個社交網站主宰口碑的時代,作品叫好,可以叫座也可以不叫座,但不叫好、沒有口碑的作品,卻肯定難以叫座。
沙蘭度斯的優點、亦是Netflix的強項,便是自行製作節目時,以創作先行和主導。取消「飲水機時刻」是一例,另一個「創舉」則是放棄固定的節目長度,即是說:一集電視劇有多長,全由內容決定,不必硬性半小時,或一小時、兩小時。Netflix播放的處境喜劇Arrested Development,每集長度都不同,有短至二十八分鐘,亦有長至四十七分鐘,純看劇情需要。這齣喜劇如在免費甚至收費電視播映,肯定要刪剪或加長。無論是增是刪,恐怕都會損害劇集的完整性。
真正的美女,正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所寫的「天下之佳人……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優秀的電視劇亦應如是。其實,電影老早打破這個框框。以前的電影例必長約九十分鐘,以遷就戲院的放映時間和場數。
傳統包袱
如今,電影短到八十分鐘有之,長至一百分鐘,甚至兩小時、三小時的亦有之。只要是好電影,觀眾不會介意,甚至心甘情願付較高票價睇質素高的「長」片。
靠收視率吸廣告賺取利潤的免費電視,決不會這樣做,反之,它們通常要創作和製作遷就節目長度。電視戲劇節目以三十分鐘、六十分鐘計算,已是長久積累下來的傳統,從沒想過要改變。電視的製作人及編劇亦習慣和內化了這個限制,一開始便在這個框框裏構思創作,拍出來太短或太長的創作意念,老早已從腦海中刪除,提都不提。
互聯網哺育出來的新媒體平台,旨在搶奪觀眾收視,沒有免費電視的商業考慮,不用受傳統羈絆。網報已經把印刷報章打得節節後退,銷量年比年減。如今,網上電視正以雷霆萬鈞之勢衝擊傳統電視,而且衝擊的範圍無所不包,由programming(勉強可譯作:節目編排和設計)到創作,從收視調查到播放形式,都備受挑戰。「舊」電視人再不拋開傳統的包袱,在新一輪電視戰爭中,是必敗無疑的。
撰文︰占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