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油印紅紙到紙雕 祝福一代傳一代

2015-02-23

數十年前,香港人普遍生活拮据,甚少到處派利是,只會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着小錢給家中後輩,表達祝福的心意?又可知道,當時利是內裝「硬嘢」十分正常,因為當時的1元足可讓人吃一碗麵!

Image description 設計師陳超宏從事利是封設計多年,手中的都是他滿意之作。

金錢以外

近年隨着印刷技術和紙質的提升,利是封的花款愈變愈多,風格和題材均有突破,從八十年代就參與利是封設計的設計師陳超宏正見證着這個轉變。

「小時候的利是封以紅紙製,但當時印刷技術不太好,收利是後整隻手和整個袋都被染紅,因此不能穿淺色衣物去拜年。」

當年的印刷技術還未算先進,主要用正方形的紅紙摺疊起來,其後信封狀的利是開始盛行,但就算好一點、有金色光澤的利是封,用的是都是容易沾手的「印金」,即用膠水蘸上金粉,而非今天常見的「燙金」。

六十年代塑膠業興盛,當時曾出現塑膠利是封,有趣的是膠利是質地較透明,還可以隱約看到利是中的銀碼,陳超宏還記得自己曾收過裝有1元的塑膠利是,當時一碗碗仔翅不過數毛錢,數目不小。但塑膠利是封上的顏色印刷容易掉落沾手,不久便被淘汰。

陳超宏對利是最深刻的記憶並非收到多大的銀碼,而是父親給他利是的方式:他總會在利是封後用秀麗的字體寫一些祝福的語句,令陳超宏深深體會到利是在金錢外的意義。

如今他也已成為派利是的一輩了,對於長輩的利是也分外珍惜,因為派利是給他的人已愈來愈少了。「有人曾推論在電子化的熱潮中,實體利是將會被淘汰,但我覺得一定不會,一來這是傳統,二來這是重要的一代傳一代的祝福。」塑膠做的利是封曾在六十年代出現,但很快便被淘汰。

Image description 文革時期的利是封除了寓意「一帆風順」的帆船圖案,更有象徵毛主席的「紅太陽」。

融入氣味

曾為大商業機構設計利是封,自立門戶後,相關的工作也不斷,人們物質豐盛,對利是封的美感要求也自然地提升。

近年他利用各種先進印刷技術之便,將利是封的設計推陳出新,製作華美的利是封,卻驚訝市場對此趨之若鶩,就算賣數元一個也不乏捧場客。

不少商場更投放大量資源在特色利是封上,企業也愛印刷漂亮的利是封,每一個都如流動的品牌推廣。

最近他與近利紙行合作推出設計書籍《紅包》,內容除了紅包(利是封)的歷史外,也有他自己的得意之作,例如採用雷射切割技術、桃花朵朵的利是封,需要精準的計算和厚實紙材才能成就。

至於他設計的牛年利是封是將牛角與年桔形狀合而為一,圖案簡潔鮮明;龍年利是封則以人龍為創作題材,每個人姿勢各異、神態有趣。

雖然新年的題材與用色有規範,但他從不覺得那是限制,反而樂在其中。

「就算女孩子穿裙,用料和剪裁也有許多變化。」在設計利是封的時候,他也融入了自己小時候對新年的記憶,例如他常與嫲嫲一起製作煎堆、最愛吃的全盒與糖果,全都放在設計裏面。「想在平面設計上也融入感覺和氣味。」

Image description 塑膠做的利是封曾在六十年代出現,但很快便被淘汰。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