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仙樂飄飄處處聞 The Sound of Music》我從未在戲院看過,剛好錯過那年代,但卻是看過次數最多的電影。在加拿大,差不多每逢聖誕新年期間必會重播,那些時間,百無聊賴,沒甚麼好做,特別在未有互聯網的時代,甚至是未有DVD的年代,錄影機還算是奢侈品的世代,要翻看某套電影,只能等電視播映。奇怪的是,這電影真是百看不厭,所有情節、對白、歌曲都已瞭如指掌,卻依然看得津津有味,充滿期待。後來趁卅五週年終於推出了DVD版,四十週年版的盒裝終於逼得我出手買下,四十五週年推出了Blu-ray版,今年適逢五十週年,當然是更鋪張,更堂皇,五碟版的盒裝在三月初推出。有幾多電影能在慶祝五十週年時,仍是萬眾期待?或者這就是Timeless。
早年的電影配樂相對簡單,主要寫一個主旋律,然後依據劇情,改動節奏,如快板、中板、行板之類,或以不同樂器為主奏,配合戲中不同人物。慢慢發展開來,大家更重視,要求也更高,而電影配樂師如 Henry Mancini,Ennio Morricone等,對電影業舉足輕重,留下不少傑出作品,傳頌萬家。後來的如John Williams,John Barry,Jerry Goldsmith,Howard Shore和Hans Zimmer等,都是能寫能編有領導力的音樂人,荷里活資源又豐厚,一整隊的弦樂團,一整隊的管樂團,甚至因應需要,加減人數,全無難度。很多大師根本有自己的樂團,或固定的樂師班底,排練或錄音,完全在控制之內。再發展出個人風格,和製片人惺惺相惜,拍檔成超級配搭,像導演Christopher Nolan幾乎所有配樂都交由Hans Zimmer負責。發展至今天,差不多任何一部電影都有電影原聲音樂光碟出版,這方面,香港的電影配樂師只有羨慕份兒,雖然已改善不少,但仍然落後很多。
香港的電影配樂工業其實有相當歷史,正如上次提過,在國語電影當道時,一批音樂人如姚敏、梁樂音、王福齡、吳大江等,已在做電影配樂工作。當粵語片崛起,年產過百部電影,對配樂的需求甚大,於是一班音樂人補入,如林敏怡、泰迪羅賓、陳勳奇、伍樂城、盧冠廷,戴樂民、鍾定一等,只是當年不是每部電影都有原聲帶出版,頂多在電影金像獎頒獎禮上被mention一下,如果獲得提名的話。時至今日,當紅的配樂師如陳光榮和金培達,也不必然每部電影配樂都會出版原聲帶光碟。自己的經歷亦是由心儀的樂手開始,當年迷上達明一派,於是當劉以達替電影做配樂並推出專輯時,也就順理成章繼續捧場。當年因身在加拿大,還要特別托朋友代買,而且是一次過三張,《秋月》,《灣仔之虎醉生夢死》和《3個受傷的警察》,電
影其實都沒有看過,因此純以音樂角度欣賞。當中的《灣仔之虎》是和韋啟良合作,也是一位資深的配樂師,據說至今已參與過百部電影及劇集的配樂,但出版過的電影原聲帶卻是寥寥可數,電影配樂師的辛酸,可見一斑。
電影配樂可算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如果沒有了配樂,電影便像失去了靈魂,你能否想像坐在黑暗的映院內兩個小時,看只有對白的電影嗎?下次看電影時,當 closing credits出現時,不妨多留幾分鐘,看看是誰做的配樂,記住他的名字,因為他們 deserve it。
歷久彌新-似曾相識
說到timeless,便令我想起《The Secret Garden》這部電影,1993年的作品,配樂由波蘭的配樂大師 Zbigniew Preisner作曲。故事是改編自Frances Eliza Hodgson Burnett的同名小說,是有名的兒童小說,本身已是個經典。故事說一個生於印度的女孩,在一次地震失去雙親後,被安排到英國一個遠房叔叔的莊園居住。她的叔叔因喪偶,兒子又因病長期臥床,心情沮喪,終日愁眉苦臉。女孩發現莊園內一處荒廢了的花園,原來是嬸嬸以前的至愛,她得到另外的僕人的兒子和前園丁之助,將花園重新經營起來,並將臥病的表弟也帶出來,讓他感受生命,最後自然是大團圓結果。故事很簡單,但仍令人感動。Preisner的配樂也很簡單,但一氣呵成,將故事以音符再說一篇,情節歷歷在目,偶爾一些童聲背景,更加重那份天真無邪的味道,有洗滌心靈之效。這是自己最喜歡的電影配樂之一,美中不足的,是整張專輯只有32分鐘,太短了,故此我每次聽,一定播兩次,更加重那份timeless效果。
文: Duncan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