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Uber這類叫車軟件的發展有信心,因為我同意另外一位朋友的見解:
「要預測未來哪一種科技會普及,除了要了解最新科技,最重要的,其實是要了解人。最先進的科技,不一定會大行其道,用家的反應,才是最決定性的。」
Mike Walsh是位未來學家(Futurist),也是《Futuretainment》和《The Dictionary of Dangerous Ideas》的作者。工作關係,我和Mike有不少合作機會,從他身上,我也學到了一點點觀察和解讀科技和社會發展之間關係的方法。
流動叫車服務成新常態
我認為Uber最終會在香港落地生根,除了因為這個服務有比傳統的士優秀的地方,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叫車服務已經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城市普及起來。Uber雖然惹火,不少城市的政府都有對其作出檢控或規管,它的生意還是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中。據報道今年全球打車營業額,預料急升逾兩倍,至108.4億美元。
Uber現時在超過60個國家經營,單在亞太區,便已經在60多個城市推出服務,當中包括:中國大陸(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蘇州、武漢、青島、天津、西安、重慶、長沙、成都、寧波、佛山)、日本(東京、福岡)、澳洲(悉尼、墨爾本、珀斯、阿德萊德、布里斯班、黃金海岸、摩寧頓半島、吉朗)、紐西蘭(奧克蘭、威靈頓)、新加坡、馬來西亞(吉隆坡、檳城、Johor Bahru)、印度(新德里、 孟買、班加羅爾、海得拉巴、加爾各答、Ahmedabad、Indore、 Bhubaneswar、Chandigarh、Chennai、Coimbatore、Guwahati、Jaipur、Kochi、Mysore、Nagpur、Pune、Surat、Thiruvananthapuram、Vadodara、Visakhapatnam)、泰國(曼谷)、菲律賓(馬尼拉)、越南(河內、胡志明市)、印尼(雅加達、峇里、萬隆)、台灣(台北)、南韓(漢城)、香港 。
除了Uber,不少公司也成勢推出類似的流動叫車軟件,企圖分一杯羹。在亞太區便有GrabCar(星加坡、馬來來西亞、印尼、菲律賓)、Line Taxi (日本)、KakaoTaxi (南韓)、Ola(印度)、壹號專車(中國)等等。透過流動通訊、GPS和大數據為乘客和專車作配對,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成為大都市的新常態。
香港如何可以獨善其身?
香港向來以國際大都市自居,而當流動叫車軟件已經在亞太區超過60個城市(當中不乏二線城市)大行其道,廣為居民及旅客歡迎;而不少國家亦正準備,或已經修改法例擁抱這個潮流的時候,我實在看不到香港可以如何獨善其身,逆勢而行,把Uber及類似的流動叫車軟件一刀切拒諸門外,為了守住過時的法例,甘心讓我城落後於大勢。
工作關係,我需要為商務會議的嘉賓在世界各地安排行程, 對各地的專車服務, 有一定的認識。以機場接送為例,假如在各大城市使用酒店提供的專車服務,一般需要港幣一千元左右一程。Uber及類似的流動叫車服務雖然比的士貴,相對於傳統的專車服務,卻依然甚具競爭能力。凱悅酒店集團便率先在去年八月在其的流動軟件加入Uber叫車選擇,雖然對本身的專車服務收入有一定影響,既然是大勢所趨,也寧願肥水不流別人田,兼乘機討客戶歡心。
數位化時代
「任何可以被數位化的商品和服務,都會被數位化。」這個預言,已經應驗在書籍、報紙雜誌、音樂、電視電影、各類訂位、訂票服務。叫車服務,不會例外。
創新科技,單純的先進沒有意義,最終還是要以民為本。我是衷心相信Uber或類似的叫車服務,最終會在香港落地生根。最壞的可能性,是我們被周邊的二線,甚至三線城市所超越,才猛然發現錯過了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