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對青春小情人,眼睛多麼閃又亮,
像晴天留住夏天每度艷陽笑也笑得善良。
男士是個高高青年人,女的嬌小比月亮,
二人都承諾在生每日共行,縱有戰火漫長...」
這一首《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很多八九十後都聽過,但未必人人知道它的創作靈感是來自真人真事。已故填詞人林振強將中島美雪的曲配上歌詞,透過鄭秀文的歌聲唱出一闕時代的悲歌。一對不同信仰的情侶在1993年某天欲逃離戰火連天的薩拉熱窩時被殺於當地一條橋上,男方首先中彈身亡,女方稍後亦中彈受傷,她竭力爬向男方擁住對方屍首,其後亦氣絕身亡。兩人死時年僅25歲。
觸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拉丁橋(Latin Bridge)
「戀從無要分宗教從無懼槍炮,常寧願一生至死都與你戀。是對青春好情人某天相依倒地上,共離開塵俗萬千荒謬立場 。」
「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罹難的Vrbanja Bridge 已改名為 Suada and Olga Bridge, 橋上有紀念牌和鮮花悼念內戰受難者。
薩拉熱窩許多建築物仍然見到彈痕累累的痕跡,可見當年內戰的慘烈。
薩拉熱窩(Sarajevo)在那裏?薩拉熱窩是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Bosina and Herzegovina)的首都,波黑位於歐洲火藥庫巴爾幹半島,自南斯拉夫瓦解後獨立出來。第一次認識Sarajevo 這個地方是源自中學的歷史教科書,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甸南大公在當地被塞族民族主義者刺殺,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令這個藉藉無名的小城市登上世界政治舞台。
薩拉熱窩民族多樣化,舊城區充滿伊斯蘭建築特色。
為什麼突然想起這個地方?不久之前,電視新聞看見阿富汗人為逃避塔利班紛紛闖入當時仍由美軍控制的喀布爾機場,不期然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套電影《突襲安全區》(Quo Vadis, Aida?),電影是以1995年在波黑發生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前成千上萬的難民湧入只可容納六千人的聯合國安全區以逃避塞族屠殺為故事背景,阿富汗人的情況跟當時波黑穆斯林人何其相似。絕望的眼神,焦慮的神情,如出一轍的畫面。
筆者站在拉丁橋上,後方是紀錄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博物館。
四年前,我去巴爾幹半島旅行,也特意去薩拉熱窩看看這個平平無奇的城市為何有一段段不平凡的過去。由克羅地亞南部城市斯普利特(Split)出發,先前往波黑名城莫斯塔爾(Mostar)參觀,再乘搭巴士大概兩個半小時北上抵達薩拉熱窩。
博物館內奧匈帝國王儲夫婦的模型。
塞爾維亞青年行弒作使用的手槍模型。
薩拉熱窩景點不算多,主要集中於東面拉丁橋(Latin Bridge)附近,這條橋本身亦盛載著一件震驚世界的歷史,1914年刺殺奧匈帝國王儲事件就在這裡發生,令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大橋的一方有一間博物館,詳細紀錄這件事的前因後果,非常值得參觀。
博物館詳細介紹剌客的背景和行弒路綫。
Sarajevo 的中文譯名改得真吊詭,總是令人聯想到「熱窩上的螞蟻」,蕞爾小城竟造就無數悲歡離合生靈塗碳,人如螻蟻在熱窩上爬行,何時可以爭扎到彼岸?
文、圖: Alfred S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