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恒仔: 春泥化雨說「糕渣」

恒仔 | 2013-12-27

Image description

糕渣,台灣特色小吃,以宜蘭的為尊,有台灣人形容說是泥狀的蘿蔔糕,然而口感味道更像我們順德大良炒鮮奶。離開宜蘭,很少再能找到這個味道。上周跟朋友在宜蘭國立藝術中心吃飯,樓上國宴飯堂餐牌上介紹的頭一道菜就是糕渣,名字一點不優雅(一個渣字本來就很趕客),跟「國宴」更扯不上半點邊兒,圖中的樣子就像一塊炸豆腐般毫不起眼,不知底蘊的是絶不會點來吃的。

哪究竟裏頭是甚麼,台灣詩人兼美食家焦桐解釋得仔細:「其實是將剁碎的雞肉、豬肉、蝦仁用雞湯熬煮24小時成漿,濾清後加入玉米粉、太白粉、蛋,以小火續煮,邊煮邊攪拌至泥狀,倒進抹過豬油的模子中,冷卻後切塊,裹粉油炸。」他說糕渣金黃色油炸的外皮包着燙咀的膏糊,經常被人拿來比喻宜蘭人「外冷內熱」的性情。

然而更深一層的意思,比這個實在得多。

Image description

糕渣是由菜尾廚餘中的雞、豬、蝦變身而成,源於經濟貧困的時代,代表着台灣先民節儉惜物的美德,尤其在台灣大街小巷的夜市裏,經常讓人勾起這種從艱苦中分甘同味,大家圍到一起吃飯的日子。是咬開來有血有汗,咬着糕渣燙着舌尖,說不定還真的要流下幾滴男兒淚來。

「(糕渣)的變身演出離散之後的重逢,經歷了風雨變故之後的重逢。畢竟良辰麗景易逝,良友知己易散,它似乎祈願一切美好的都能長久,壓抑着滾燙,訴說挽留。」當中寒冬送暖的滾燙深情,就更有「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高尚情操。焦桐總結可謂十分有詩意,說到食物竟要作詩,那似我等粗人,讀書反會想到吃的頭上去。不過,榚渣怎麼說都是好吃美味,這一點我同意,也請一起壓抑着滾燙的食慾,期盼下次與你重逢時,再說挽留。(文、圖:陳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