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Midnight in Paris 巴黎午夜的黃金年代

黃小飛 | 2013-01-03

Image description

小時候,對巴黎沒有什麼特別感覺,就是書本上的巴黎鐵塔、凱旋門、拿破崙、羅浮宮。直到大學讀電影時被迫看了一系列「法國新浪潮」的電影,不自覺地愛上了尚盧.高達,習慣了連續聽幾小時不明所以的法文亦甘之如飴,法國巴黎在我心中的印象就是從法國電影而來:優雅、浪漫、悠閒、滿街俊男美女、處處都有咖啡店,藝術就在空氣中,很欣賞但又沒有特別渴望去法國走一趟,可能是因為法文太難學?!

我跟法國應該是有點緣份,長大後不斷為法國品牌工作,有機會真正踏足法國亦是因為工作。沒什麼期望之下踏足花都,立即被巴黎奪目之美震撼,隨意走在路上都特別享受,更別說在羅浮宮內近距離見到蒙羅麗莎、米洛的維納斯、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等等的真跡時發自內心的感動。那種感覺在看到 「情迷午夜巴黎」時又再度湧上心頭,導演活地亞倫如同一位詩人陶醉在巴黎的美,連窄巷轉角都令人如癡如醉;電影一開始就是從早晨到深夜,一系列觀光景點在白天和黑夜展現法式風情,我喜歡Midnight in Paris,不是因為活地亞倫,而是因為它勾起我美好的回憶,它讓我這半吊子的文藝中女夢想成真,它令我重新審視自己「偏愛懷舊」的情意結。

故事圍繞Gil這位荷里活的編劇,他即將與出身富裕的未婚妻結婚。結婚前與未婚妻跟著她的父母到巴黎談生意,未來外母和未婚妻到處血拼,還遇見了未婚妻大學 時代的朋友,一群有錢的所謂「知識份子」享受巴黎美景、品酒和逛博物館。身處他們當中,Gil總是格格不入,他喜歡舊事物、熱愛在巴黎雨中散步,即使編劇工作令他生活無憂,但他此生最大的夢想是放棄他所謂「該死的荷里活無聊編劇工作」搬到巴黎去專心寫一本小說。一次又一次意見分歧的結果就是Gil 獨自一人在巴黎街頭散步,而且迷路了,累得坐在路旁的階梯上,聽著遠處傳來十二響的教堂鐘聲。此時,一輛古董車緩緩開來,車內的人向他招手,Gil意外地進入了1920年代開展一趟時光之旅。

「穿越時空」在很多電影中都出現過,但如果不只是回到過去,而是回到自己最心儀的年代,與自己的偶像們對話,那又會怎樣呢?這部電影就是不斷運用這個穿越時空的方式,讓Gil不斷來回 2010 與 1920 年,並在當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Image description

對 Gil來說,1920是文學藝術爭鳴、集一切美好事物與創作力顛峰的黃金年代,他遇上不少畢生嚮往的名人:向酗酒好鬥卻又睿智豪情的海明威請教寫作技巧;見證費茲傑羅的妻子賽爾妲一如歷史所說的貌美而神經質;得到著名女藝評人兼作家斯泰因為他批改小說;知道畢加索的某幅名畫是斯泰因口中的失敗之作;更遇上一直不斷用西班牙腔英語談論犀牛的古怪畫家達利,其貌不揚的路易布紐爾和美艷動人的知音Adriana。他愛上了這個時代,每晚午夜盼望著那輛古董車的出現,去和那些改變世界藝術文學史的畫家、導演、作家調侃文學藝術,把自己的作品交給大師過目。那不就是所有文藝青年的美夢嗎?我光看到那輛古董車裡頭坐的人就開心得不得了!猶記得小學時唯一娛樂是去圖書館的我,看完《老人如海》時一頭霧水,真的很想去找作者來問清楚他到底想說什麼;畫畫零天份的我,因為有一次交美術功課時老師說:「嘩!好畢加索」而特意去看他的畫,很想問問他畫畫時是不是和我一樣眼、腦、手無法溝通;在大學時看布紐爾的《安杜魯的狗》,由第一個鏡頭「O咀」到完場開燈…很想問問布紐爾那些正常人根本無法想像到的變態行為是從那裡來的靈感?我完全能夠體會男主角欣喜的心情,就如少女與超級偶像交朋友,面對大師級前輩、神級偶像和歷史偉人,簡直就是一次震撼教育,又敬又畏又驚又喜,太過癮了。即使你不認識這些名人的著作與生平典故亦不妨礙享受《情迷午夜巴黎》,戲中大部份的「古人」都演得活靈活現,性格分明,觀眾不熟悉文學與藝術史也能看懂他們在劇中的角色身分,已逝去的偉大藝術家的靈魂重新與現代觀眾對話,將經典的文學以日常生活對話般的台詞訴說,要是你和一個喜歡藝術的人結伴觀看的話就當然更有趣難忘。

很多人都認為之前的年代較燦爛,不少人都覺得自己生錯時代,我就是其中一個。不知從何時開始,越來越被朋友說我不屬於這個年代。我覺得最美麗的女人是柯德 莉夏萍,迷人男士的典範是占士甸和貓王,最好的樂隊是披頭四,羅馬假期是最甜美的愛情,李小龍最好打又有型,鄧麗君的歌很好聽,黑白的電影都很好看,古董車比新車好看多了,喜歡用菲林相機,愛看印出來一本本拿在手上重甸甸的書,深信應該要對家人有情,對朋友有義,對愛情要專一坦誠,對工作鞠躬盡悴,對社會有承擔,做人要有良心有禮貌,施比受更有福......對呀,我真是夠老土的,是晚了幾個年代出生了吧?總覺得好像以前的人都善良簡單,以前的明星都很美,舊歌都很好聽,舊電影都很好看。一直以來,我都感嘆著自己來晚了。

Image description

在1890年的酒吧內,有一段對白猶如醍醐灌頂…
Gil: 「每個人對於Golden Age的認知不同,就像我覺得1920年是個美
好的年代,妳活在當下,感受不到它的好。所以才會覺得1890年才
是Golden Age...」

Adriana: 「可我想留在這裡,Gil,或許這就是我們該說再見的時候了。」

Belle Epoque時的藝術大師: 「14到17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才是人類歷史中最值得推崇的一段」

二十一世紀的人想回到二十世纪,二十世紀的人想回到十九世紀,十九世紀的人想回到文藝復興。男主角突然醒悟,原來人從來不滿意自己所擁有的,他選擇回到2010年,誠實面對自己,重新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出乎意料的情節讓整部電影在探討自我和人生的基調上,增添了非常多的歡樂氣氛,結局卻難掩淡淡的哀傷無奈。

原來舊日子的美好是因為「距離」。

歷史上的大師作品對於我們現代的凡夫俗子有著神聖不可侵犯的完美形象,其實那些「偉大的作品」和當下所有創作都一樣, 是藝術家們用真實生活中的感觸和生命掙扎創作出來。只是「偉大的作品」都經得起時間的洗禮,在市場與評論的嚴格篩選下,能傳到現代的必定是該年代該藝術家最優秀的作品,那當然是好的呀!我相信即使是才華橫溢如畢加索,也必然經歷過被低估、被誤解、靈感枯竭、作品失準的時候,只是透過時間的距離,那些不夠好的作品,隨著時間過去而自然淘汰繼而被遺忘罷了。

Image description

每個人心中都一定會有個 Golden age,覺得那是一個美好的年代,但其實正因為不是生長在那個年代,才覺得那年代很美好。活在此時此刻的我們,實實在在地經歷社會每天發生的事,拿著放大鏡看這個年代,當然覺得我們生在一個糟糕的年代。然而,過去真的比較好嗎?活在那時的人也是如此看待他們所存在的年代嗎?如果在1926年遇見海明威那群藝術家,去問他們:「這是巴黎的黃金時期、是你人生中的美好年代嗎?」我猜每個大師都會搖搖頭,說出一百個理由,說他那個是最差的年代,是失落的一代,是空虛、貧瘠、沒有希望、沮喪、自我懷疑的年代。

我那「生錯年代」情意結只是厭倦生活的心理反射,無論我生於哪個年代,都會羨慕生活在過去的人,那是人心的問題,不是時代的問題。這個年代有STEVE JOBS、PIXAR、FACEBOOK、Youtube、淘寶、維基百科、奧巴馬、馬田史高西斯、史提芬史匹堡、David Fincher、Johnny Deep、Leonardo Dicaprio、Christopher Nolan、李安、王家衛、周星馳、劉德華、王菲、陳奕迅、木村拓哉、高登、學民思潮....或許在100年後,這個年代就是他們眼中的黃金年代!

《漢書•禮樂志》:「臨淵羨魚,不如歸而結網。」沒什麼比踏實做好現在來得更真實,與其慨嘆「生錯年代」,不如活好現在,創造自己的Golden Age。偉大的藝術家們,面對的是和我們一樣迷惘空洞的生活,同樣在大時代中疑惑和掙扎,而那些流芳百世的作品,就是在他們不斷對抗生活的搏鬥過程中創作出來。並不是璀璨的年代造就了他們,而是他們成就了那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