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比已拿過普立茲獎三次(1967、1974、1994)、東尼獎兩次(1963、1966)。他又於1996年獲得甘迺迪中心榮譽獎及國家藝術勳章,而於2005年獲頒東尼獎終生成就獎,更在2011年連續得Edward MacDowell和Lambda Literary Foundation兩個終生成就獎。
艾爾比贏獎多到難以盡列,而晚年亦沒有推出新作,仍然有文學大獎給他,錦上添花乎?我看未必,我感覺美國文壇權貴,認為當今世上沒有更好選擇,於是便對這位德高望重老劇作家又再一次肯定。
艾爾比劇作在香港雖有翻譯上演,然而他並不像比他早一點的奧尼爾、威廉斯、懷爾德等那樣知名,而他也沒像與他同期的米勒有《推銷員之死》那樣膾炙人口的作品。
這兩年,我幸運先後看過他四齣戲:新加坡藝團演出的《靈慾春宵》(在澳門藝術節)、《山羊》(方俊杰導演、張錦程、黃哲希主演)、《三個高女人》(香港話劇團)和一月底上演的《動物園的故事》(社區劇場)。
艾爾比第一部戲劇《動物園故事》(1958)初出來,慘吃閉門羹,沒有劇團接受。它要在德國首演,口碑建立後才能回流美國。該戲只有兩個人演,長約一小時,講公園裡一位流浪漢苦纒一位教科書出版編輯。多年前海豹劇團無敵組合導演黃清霞、翻譯黎翠珍,主演鍾炳霖合作過該劇,可惜那時我錯過了。
此齣描畫社會暗角裡人間滄桑戲,想不到導演竟會是年輕新秀,社區劇場大膽用人,抵讚。羅松堅熟悉低下階層弱者,處理孤獨苦悶流浪漢不落俗套,表達該位流浪漢飽歷風霜心境,有深度。流浪漢在公園找人傾訴,對方不回應,他也不停說下去,其實他在與鏡子對話。整個舞台只有一張公園長櫈,羅安排兩位演員站立和坐下位置,除了表達與劇情配合的心思外,還兼顧視覺趣味。
朱栢謙從頭到尾不停講,尤如做獨腳戲,光茫四射。他戲路廣闊,演出有勁,怪不得他劇約不停。在劇中一直少開聲的周家輝,只做木無表情的沉默反應,高難度演出,卻做得到位。今回此劇演出成功,兩位演員居功不少。
該劇結尾有妙著。在我看的那場演後座談會上,有女士說,她看到劇中有聖經故事影子。想不到導演附和說,他有這樣的意思,朱栢謙在劇裡,欲救世人,有意贖罪,因此便想殉道。在該劇完結時,他身體最後姿勢,像耶穌被釘十字架時那樣,並非偶然。
過去一年香港劇場遇寒冬,各劇團演出票房都差強人意,可是美國大師劇作《動物園故事》在牛池灣文娛中心上演六場皆滿座,而我看那一場,全場觀眾更都留下來參加演後座談會,實屬罕見。社區劇場,實在辦得好。他日香港要與新加坡比拼,可拿此個成績來作證據,會贏得一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