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譚淑美專題報道: 亞洲當代藝術展創辦人 Mark Saunderson的「賣藝」哲學

2013-09-19

Image description 他的小型團隊在籌備10月的展覽。

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什麼生意是必賺的?

即將舉辦的第三屆亞洲當代藝術展(Asia Contemporary Art Show,下簡稱ACAS)會否是其中之一?

ACAS即是那個把JW萬豪酒店房間搖身變成畫廊的大型香港畫展,未來的10月將來到第三屆,七十五間海內外畫廊參展,佔據酒店四層。透過做「二房東」出租酒店房間給畫廊,再加上額外的票務收入,難不成這就是一場Sure-win business?

創辦人兼總監Mark Saunderson搖頭否認,說:「作為一個新的展覽,沒人聽過你的名字,我們要花很多錢做市場推銷,聘用好的PR公司。頭兩屆我們是蝕錢的,下一場希望開始有small profit。」

ACAS以每年舉辦兩個展覽為目標,去年10月是首屆。今年5月是第二屆,10月將來到第三屆。記者去過5月的那場展覽,酒店狹窄的走廊人頭湧湧,人如魚在海流穿梭,房間由睡床至走廊、浴室、洗手盆……都放滿美麗畫作,很摩登,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單看人流如此強勁,去年有八千人,而且來到第三屆已有此成績,這個畫展肯定是成功的。

不過,對於參展畫廊——即是他們的客人來說, 最想問的問題可能是:「這麼多人來看畫,但到底有多少人買畫? 」

「5月的畫展,每十個入來看展覽的人,就有一個買畫。」Mark說。

一成?這個數字太誘人吧?記者不禁有點懷疑,重複他的說話,問道:「每十個就有一個?」

Image description 英國塗鴉大師Banksy的倫敦街頭塗鴉。

一件不留

「是,這是很好的數字。」他說:「買畫的人,分兩種人,有一種人即場買畫,另一種人看完展覽回家後,才落柯打。」以上次展覽有八千人次來看畫推算,即起碼有八百人買畫回家。

With due diligence,記者致電兩位本地用家,問題同上。「每十個有一個?這麼好成績?」

Artify Gallery老闆賀子靈及King's Gallery的負責人顧凱婷異口同聲說:「唔覺得有咁多人買畫,但人流多,卻是真的。」 不過,兩人均認為,本地畫廊的成績未必能夠作準,因海外畫廊賣畫速度更快,原因是他們想清貨,不想攜畫回國,因而有機會向顧客提供一個心動折扣。

「看他們(海外展商)的房間,當展覽完了,好似差唔多賣晒。」賀說。顧則稱讚道,ACAS宣傳的力量很大。至於會否參與10月的展覽?兩人卻說不會,因一年兩次,too heavy,明年5月再繼續玩。

房間展覽

回到Mark的訪問,用酒店房間做展覽場地,並不是Mark和他兩個合作夥伴發明的。他說起源地是美國邁阿密(Miami)。Mark在幾年前也在香港看過這樣別開生面的展覽,好處是讓客人容易聯想到畫作可怎樣粉飾客廳。

「好像IKEA的Showroom?」記者問。

「哈哈,我同意你這說法。」

下面這個問題有點古怪,記者發問前先警告他一句:「問你一個silly question,海外畫廊參展商,其實晚上會不會在這房間睡覺的?」

「會呀,這就是好處之一!他們白天可利用房間做展覽,晚上把畫作收起,房間變回睡房。酒店有Room service,清早叫人來執拾房間,把畫作重新掛起,就可以回復展覽了!」

非常聰明的設計,真是合乎香港人物盡其用的原則。

正如很多大型展覽一樣,若希望畫廊持續參展,ACAS必然要帶來很強的人流,而且最好是潛力買家。Art Basel聘用二十四位VIP relations manager冧客,Mark自然沒有人家這麼人強馬壯。Art Basel賣高價畫,所以要找有能力付得起這樣價錢的客人。而ACAS不賣天價畫,所找的客人類型不相同。

Image description 亞洲當代藝術展把酒店房間變成一個個畫廊。

跟Art Basel相比

ACAS亦沒有回佣這回事,三個收入來源,主要來自場租、贊助、票務。

票務不能為畫展帶來很多現金,八千個來逛展覽的人之中,只有數百人買票進場,今年貴賓門票為240元,普通門票為150元,包茶點。

「不能跟Art Basel相比,人家這方面的收入有數百萬元。」

ACAS第一屆開幕(去年10月),碰上多個知名拍賣會的秋拍。第二屆(今年5月)正碰上Art Basel。兩個巨型展覽都為處於附近的ACAS帶來強勁人流(本地及海外),恐怕Mark也不能否認借助人家的名氣,才有ACAS的誕生。他指,10月辦展覽還有一個好處,「內地黃金周,可帶來內地客人」。

不過,跟別人的展覽撞到正,有畫廊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亦會令不少客人心思思,遲遲不能決定究竟買哪一幅畫。

Image description Andy Warhol的展覽攤位牆紙也所值不菲,此作品名為「Fish」。

香港畫家

香港有什麼畫家令你覺得驚艷的?「香港很多藝術家都活在中國藝術家的陰影之下,但有幾個年輕的名字,值得推介。鄭哈雷(Halley Cheng),擅長水彩畫,用傳統技巧、現代手法演繹;另一位是何述言(Stephanie Ho),有點像岳敏君,只要你看到她的畫,就知道是她畫的;Louis Lau,他試過跟Dunhill合作,亦有不少收藏家買他的畫,這麼出眾,他卻非常年輕。」

現在也許沒有什麼人用「文化沙漠」來形容香港,Mark也覺得這字詞很過時,那現在的香港文化發展,你會怎麼形容?

「哈,這個你一定會寫的,讓我小心想一想。Culture Evolution(文化進化)吧,It is evolving。買畫這個市場,仍然是很稚嫩的,但增長速度卻很快。黃鴨是公眾藝術,人們蜂擁去看,證明大家愈來愈懂得藝術了。」

Mark不是一直以來都是從事藝術行業的,投身藝術界前,在媒體公司環球貿易服務公司(Global Sources)工作,離任前的職銜是副主席(電子部門), 這間公司,他打工20年。1982年來港,住了13年,然後離開過,數年前又回流。

Banksy塗鴉

2007年,他和拍檔在灣仔的藝術中心舉辦一場英國塗鴉大師Banksy畫展,頗為哄動,令他開始想在藝術界發展的可能性。

「Banksy?但Banksy不太見人的,有說其經理人也沒見過他,你怎樣聯絡上他?」記者不禁問。

「那次是私人藏品,不是直接聯絡Banksy的。但有點頗有趣,就是展覽的第一晚,藝術中心旁的天橋竟然布滿塗鴉,而且風格非常近似Banksy。報館記者猜,也許Banksy專程過來到此一遊!」

然後,不難想像,塗鴉見報後,政府部門很快派人把它一一清走。而天橋的另一邊,展覽仍未結束,包兆龍畫廊內Banksy的塗鴉作品由10萬至40萬元不等。

可憐我們的清潔工人不消幾刻鐘,就把價值數以十萬元計的作品,全部在清潔劑一抹一噴下,於令人迷糊的日光之中,慢慢蒸發。

同一個問題,問這些清潔工人,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什麼生意是必賺的?答案肯定是沒有的。天降財富也不會賺,或至少留給路人欣賞大師的Street Art?不要忘記,香港的文化發展仍在evolving嘛。

Image description 他是Andy Warhol的忠實擁躉。

二十幅安迪.華荷

Mark Saunderson本人也是一位藏家,最愛Andy Warhol(安迪.華荷,1928-1987)。上千萬元或上億元的原作(originals),他沒有買,只收藏原版限量印刷品(edition work)約二十件。

「他是一個很有色彩、爭議性的人物。每幅作品背後都有故事,可能他參加了一個party,也可能是他在吸毒。」他說,六七十年代,當Andy Warhol的印刷作品標價1000美元出售的時候,人們覺得很瘋狂。然而,同一幅作品在今天已升值至幾十倍。

他收藏第一幅Andy Warhol的作品是屬於Paramount系列。 「Paramount是關於廣告的系列作品,揭示『設計』已逐步走向商業化。作為累計投資,他的作品過去25至30年來,每年升值12%至15%。」

他在灣仔的樓上畫廊Fabrik Gallery,這天的四面牆壁全是Andy Warhol的作品。問他最喜歡哪一幅,他指着一套三幅的系列作品,有關已故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Kennedy)的網版印刷,名為The Flash(1963年)。

「約翰.甘迺迪當年被刺殺,這些影像來自當時的報紙。」還有一件有趣的收藏,名為「Fish」,原本來自Andy Warhol一個展覽攤位(exhibition booth)的牆紙。「因他太有名,人們收集他所有的東西,現在值1.5萬至2萬美元,在這五年內,它已較我買的時候升值25%。」有些作品有Andy Warhol的簽名,有的則沒有,有簽名的自然更昂貴。Mark也收藏不少Keith Haring、Jean-Michel Basquiat等人的作品。

撰文︰譚淑美

攝影︰郭鍚榮

 

BLOG